文|孙不熟
近日,广东省政府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媒体做了很多解读,我看完之后,有两句话印象深刻。
第一句是:广州、深圳市严格开发规模、强度、边界管控,有序向周边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
第二句是:佛山、东莞、中山市实施强心战略,做大做强主城区。
第一句话的关键词是广深要向外疏解非核心功能,第二句话的关键词是佛莞中要实施“强心战略”,第二句话可能比第一句话还重要。
01
先说第一句,“疏解非核心功能”这个词是北京首创,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作为超大城市的广深,其大城市病虽没有北京那么突出,但也的确到了考虑向外疏解的阶段,事实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早已在着手这件事,这从东莞临深片区、佛山临广片区房价的暴涨就可以感觉得到,东莞甚至承接到华为这样的深圳核心级资源。
不过,广州与深圳的情况还不太一样,深圳只有2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地盘,而且早已实现全域城市化,就像一只勒得紧紧的胖粽子,向往溢出的动力空前强大。这两年,东莞惠州,甚至河源和汕尾,都被喂得肥肥的。
相比而言,广州的地盘超过7000平方公里,离全域城市化还有很远的距离,呈现出星星点点的发展形态,这在国外已经不是单体城市的概念了,而是一个都会区或者城市群的形态了。所以,广州向外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动力真心是不大的,一方面广州自己还有南沙、增城、花都这些嗷嗷待哺的小兄弟,另一方面广州不是一个工业城市,70%的GDP都是三产,三产是一定会留在中心城市的,不会像二产那样容易外迁的。
更重要的是,从目前的政策走势来看,广深仍有继续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大概从去年开始,广深几乎同时大幅度放开外地人落户限制,而且均抛出国内最强的人才补贴政策,二者去年的常住人口增幅都超过50万,这与北京上海限制人口的强势截然不同。
广深不愧是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城市,对环境与趋势的感知力非常敏锐:当前,京沪正在关起大门,广大中西部省会城市以及沿海二线城市纷纷打起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广深这个时候肯定已经意识到,眼下最紧迫的任务还不是向外疏解资源,而是如何在抢人大战中获胜。
所以,我认为广深向外疏解非核心资源,长远来看是对的,但眼下还没有到达北京上海那种爆发式的临界点,因为广深自己都还不够强嘛,旁边的小兄弟们还需要耐心等候。
02
再说说第二句话,佛山、东莞、中山要实施‘强心战略”,这是一个很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表述。说到佛山、东莞、中山,没人会否认这里是发达地区,而且老百姓真实的富裕程度可能还超过广州。不过,但凡去过这三个城市的人,又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都没有大城市的feel,没有广深那种霓虹善若、高楼林立、时尚炫酷的感觉,虽然他们很富裕,但是年轻人还是不太想往那里去,原因何在?很简单,因为这三者都是县与镇的大拼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具备高质量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的中心城区。
佛山是几个强县合并的,东莞与中山至今没有设区,是国内罕见的两个只有镇没有区的城市。不过,千万不要瞧不起这些星星点点的县与镇,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经济的腾飞不是从广州这个大城市开始的,而是从顺德、中山、南海、东莞的村镇搞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这些发达的县域经济与专业镇经济打先锋,就没有今天珠三角的辉煌。
不过,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过去搞制造业,专业镇是非常吃香的,因为有土地成本优势,但现在转型升级了,大家都搞服务业,服务业必须要聚集才能发挥最佳效应,而且服务业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生活设施作为配套,你得有星巴克喝,有话剧看,有创业沙龙听,有最时尚炫酷的购物中心可以逛。这些高质量的生活设施,只有强有力的中心城区才能撑得起来。
所以,佛山、东莞、中山的“强心战略”,实际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式的发展形态,走向收缩式的发展模式,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区,提升整个城市的凝聚力与品质感,这对吸引人才是大有帮助的。现在唯一的问题是,佛山、东莞、中山各自的“强心”在哪里?分别以哪个区域做“强心”?的确是有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