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今日为大家推荐文章《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作者为中规院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新阳

欢迎国匠数据学社国匠规划学社,和1000+名小伙伴一起每日学习。


上海醒着吗?

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李新阳,中规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自北京、上海编制总体规划以来,对于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预测与控制一直是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一些区域学者、规划学者从区域平衡角度认为应当推动上海都市圈的发展,而不是在上海市域范围内进一步推动人口集聚,当然,这也有政治理性的成分,而一些经济学者则坚持“大国大城”的观点,认为上海2035年2500万的常住人口控制目标偏低,从Zipf定律、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等多个角度佐证了该观点,甚至认为“如果上海继续沉睡,……”。那么,上海现在醒着吗?


首先我们意识到,由于国内外对于城市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一些成熟理论。欧盟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对城市地区的定义为由人口密度3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公里格网组合而成的总人口超过5000人的地区,美国在2000年以后对urbanarea的定义为基于普查block,核心地区1000人/平方英里(390人/平方公里),外围地区500人/平方英里(190人/平方公里),同时总人数超过50000人的地区。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欧盟2011年城市地区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2:美国2017年城市地区


因此可以看出,欧美对城市地区的定义均是实体城市的概念(美国的另外一个城市概念,即city,更类似于社区联盟的概念,在此不做讨论),而我国城镇化中计算的城镇人口更偏向行政意义上的概念,即使在长三角这样的区域,往往皖南山区一个几百人的场镇算作城镇人口,而上海郊区一个几百人的农居点无法计入。从人本角度,也为了更好将国内外城市概念进行统一,从而便于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认识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规律,有必要首先界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实体城市区域,在此基础上再来判断城镇规模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我们将最终目光聚焦于上海的规划人口规模是否合理,诚然,上海是整个中国的上海,理应从全国城镇空间的规模结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一方面囿于数据的原因,另一方面根据最新版全国城镇体系等多项研究结论,就近就地的人口流动在增强,江浙沪皖跨省流动人口中区域内流动占70%。因此在界定长三角(指江浙沪皖四省范围,下同)实体城市区域的基础上,研究长三角范围内的规模结构布局合理性,也可以佐证上海规划人口规模的合理性。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3:2010年跨省流动人口示意图(来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1、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布局


根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长三角地区一共有152个区,46个县级市,108个县,2471个镇。根据中国城镇化的定义,这些区域的城区、场镇所在地的人口被定义为城镇人口,是在行政意义上的城镇人口。2017年城镇人口1.48亿,城镇化率达到66.35%。


(1)实体城市区域界定方法


仿照欧美对城市地区的定义,我们首先需要获得细颗粒精度的人口密度数据。然而对于长三角这么大的空间范围而言,最易获取的最小尺度的权威人口数据也是2010年六普分乡镇人口数据,一方面缺乏当时空间边界的准确对应,另一方面即使对应上,有些大的乡镇内部人口分布差异性仍旧很大,乡镇单元的尺度对于界定准确的城镇空间仍旧过大。


最终我们采取通过手机信令数据进行折算的方法计算每个公里网格的人口密度。首先将每个区县2017年常住人口数与该区县范围内通过手机信令计算的居住人口数进行比较,发现相关系数达到0.8992,可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4:根据手机信令推算的居住地用户数与实际常住人口的相关关系


在此基础上,基于每个区县常住人口总数与统计年鉴数据吻合,内部布局根据手机信令测算的居住人口比重进行分配的原则,我们获得了2017年长三角公里网格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5:2017年长三角公里网格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取怎样的人口密度与总人口阈值来界定城镇空间?欧美尚有190、300、390三种人口密度以及5000、50000这样相距10倍的总人口数,我国人口密度、人口规模与欧美相比又存在巨大差异性。但是,特定城镇化水平决定了特定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在默认当前长三角总体城镇化水平66.35%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人口密度与总人口阈值。通过编程穷举的方式,将人口密度从200-1500,每100人/平方公里的间距进行取值,将总人口数从5000到50000,每5000人的间距进行取值,从而形成下面的大表,可以发现9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取值中有多个值接近66.35%,其中总人口3万人对应的城镇化率66.5%最为接近,因此最终选取了900人/平方公里以及3万人两个阈值。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表1:根据不同人口密度与总人口阈值计算的长三角城镇化水平


(2)实体城市区域布局


根据这两个阈值,我们在长三角区域界定了301个实体城市区域。根据是否跨域行政界线以及行政等级的差异性,将其分为7种类型。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6:长三角301个实体城市区域


第一种为跨越省界的城镇连绵区,其中最大的面积超过6272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269万人,其地跨上海、苏州、无锡,还包括了昆山、常熟、太仓等地区,该地区从空间视觉角度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超级城市看待,然而在产业协同、建设控制、污染防治等多个角度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协调的地方,也是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


除了这个超大尺度的跨省城镇连绵区之外,还有三个迷你的跨省城镇连绵区,分别是嘉善-金山枫泾、吴江盛泽平望桃源-秀洲王江泾以及湖州南浔-吴江震泽,这三个区域由于道路、产业等联系的原因,当前建设也已连绵,然而交界地区的城镇建设品质并不高,还存在断头路等物质空间的不衔接以及城际公交等体制机制上的不衔接问题需要解决。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7:4个跨越省界的城镇连绵区


第二种为跨越地级市边界的城镇连绵区,规模较大的包括杭州-绍兴(2166平方公里,933万人)、南京-句容宝华(1072平方公里,690万人)、张家港-江阴-锡山东港(927平方公里,234万人),其他还包括常州-江阴璜土、安庆-大渡口经开区、巢湖-含山清溪、兴化戴南-姜堰兴泰-东台时堰、萧县-杜集段园、响水-灌南田楼、南京汤山-句容黄梅、常州春江-江阴石庄等8个。跨越地级市边界的城镇连绵区有的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协同机制,如南京周边地区,而有些连绵区,尤其县级、乡镇级单元构成的跨越市界的连绵区,当前完全由于产业吸引导致建设连绵,协调需要地市以上机构进行参与,难度较大,需要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8:11个跨越地级市边界的城镇连绵区


第三种为跨县的城镇连绵区,一共19个,分类中将地级市的城市地区跨越所在市区,与下属县连绵的情况也纳入该类地区。该类中规模较大的包括温州-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苍南、宁波-余姚-慈溪、台州-温岭-临海杜桥、合肥-肥东-肥西-长丰双岗等,这些规模较大的城镇连绵区由于往往有一个地级城市作为主体,对下属县市也有管辖权利,因此协调成本较小,当然当前越来越多省管县的体制也带来了一些博弈的空间。难的是另外一些县级单元之间直接的连绵,甚至乡镇级单元之间的连绵,前者典型如义乌-东阳、永康-武义,后者典型如吴兴织里八里店-南浔旧馆、泗阳洋河-泗洪陈集-宿城南蔡,需要从跨县域角度进行统筹规划。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9:19个跨县的城镇连绵区


第四种为跨镇的城镇连绵区,一共17个。该类空间由于在一个县域主体范围内,往往是某一个工业区或者新城的范围,因此拥有统一的管理主体,因此协调难度较小。


第五种包括24个由地级市城区所在地区定义的地级市城市区域第六种包括了141个由区县级城区所在地定义的区县级城市区域。这两种是最为传统的城镇空间所指。与行政意义上的区县级城区相比较,除了上面四种连绵空间之外,洞头、嵊泗由于人口规模较小,未能纳入。


第七种包括了85个由场镇空间为主定义的乡镇级城市地区,可以发现该类空间数目远少于行政意义上2471个镇的数目,通过下图可以发现除了苏南、浙北、温台以及金华-义乌地区的乡镇基本全部纳入城市区域外,其他广大地区仍旧存在大量不符合上述阈值的地区,当然由于仅采用人口判断,忽视了一些工业为主、居住人口较少的城镇化地区,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这张图也启示我们,是否应当对这张图所示红色区域的乡镇更多采取生态优先、特色为主的发展策略,而不是过多强调其“城镇”属性。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0:以乡镇行政单元为边界的非城镇化地区


2、基于实体城市空间的规模结构判断


在判别了长三角地区301个实体城市区域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始的话题,看看该地区的规模结构布局是否合理。经济学者对此的判断主要基于两点,一是Zipf定律,二是人均收入的均等性原则。


(1)基于Zipf定律规模结构判断


首先看Zipf定律。我们将根据上文方法测算的301个实体城市区域的现状人口规模与位序各取对数,做成散点图,判断回归方程,可以发现相关系数R值为0.947,斜率为-1.2533。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1:Zipf定律对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人口的检验


可以发现通过实体城市区域,而不是行政城市区域的界定,人口布局更加符合Zipf定律。然而,0.947的相关系数究竟高不高,如果不高,如何提升?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又对美国、欧洲的城市地区的人口规模与位序进行了类似分析,可以发现,美国496个城市地区的相关系数达到0.9864,欧盟6944个城市地区的相关系数达到0.9923,与美国欧盟相比较,长三角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的确存在较大优化的可能。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2:Zipf定律对美国城市地区人口的检验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3:Zipf定律对欧盟城市地区人口的检验


那么如何优化?从长三角的图中的确可以发现前十位的实体城市区域的人口规模偏低,50-150位次左右的实体城市区域人口规模偏高的情况。那么是否将首位地区,也就是上海-苏州-无锡-昆山-常熟-太仓地区的人口拉到回归方程所指引的值?经测算,回归方程所指引的值为5685万人,也就是说需要在当前水平基础上增加2416万人,相当于再造一个大上海!而这301个城市地区的总人口才1.48亿,2416亿人相当于85位以下实体城市区域的所有人口之和,这还仅仅是第一位的,没有考虑第2到第10位的人口增量问题。哪儿出了问题?难道要把整个长三角1.48亿的城镇人口全部塞入十几个,甚至几个巨型城市地区所构成的城镇空间?


对于人口规模取自然对数的图示方法让我们忽视了对数距离与实际人口距离的差异性。对于排名靠前地区,由于对数值本来就大,对数的略微提高将导致人口值的快速增加,而对于排名靠后地区,对数值的下降导致人口下降幅度比前者低若干数量级。


因此如果在长三角城镇人口总量稳定的前提假设下,需要进一步符合Zipf定律,我们有两个方法,如下图所示,一种是提高首位城市的总人口(红线所示),这将导致斜率的大幅增加,第二种是保持前几位人口规模尽量稳定的情况下,降低回归斜率(橙线所示),这对前几位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影响的是50位以下实体城市区域的人口规模布局。


哪种方法好?我们再回去看看欧盟与美国的两张图,可以发现欧盟的斜率-1.0675,美国的斜率-1.1333,均明显小于长三角地区的回归斜率-1.2533。即使在完全市场经济的美国、欧盟,其区域城镇人口的均衡度均优于我国长三角地区。同时如果需要达到红线方案,刚才也发现了会有上千万人口的迁移,这几乎是不现实的。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4: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人口规模布局优化的红线方案与橙线方案


基于橙线方案,对于城镇人口优化布局,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几个大城市的人口增加问题,而是50位以后的实体城市区域人口优化问题。具体来看,差不多180位以后的地区,大多为上述七类中的乡镇地区,当前由于建成品质不高、职住分离、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当前虽然集聚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承担了某种形式的城市职能,然而潜力尚未得到完全发挥,而更多人口仍然在50-180位之间,主要为县城的地区居住。今后需要通过让这些乡镇地区真正达到城市级别的居住品质、服务水准,来促进长三角的人口规模分布更加符合Zipf定律。


(2)基于人均收入的均等性原则的规模结构判断


经济学者的第二个理由是人均收入的均等性。该原则的确是区域发展中的必然规律。从美国人均收入水平变化来看,可以明显发现收入较低的县,如美国中部地区、东南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率更高,从而导致不同区域收入趋向均衡的特征。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5:美国1970-2015年各县人均收入年增长率


然而,人均收入与人均GDP是两个概念,由于转移支付等原因,两个指标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从德国2014年各县人均收入(左图)与人均GDP(右图)的布局来看,可以明显发现人均GDP更加集聚、人均收入更加均衡的特征。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6:德国2014年各县的人均收入(左图)与人均GDP(右图)


由于缺乏长三角地区细颗粒的收入数据,同时一些经济学者在研究我国类似问题的时候也是采用GDP进行测算,因此我们暂时采用GDP进行测算比较。


已经有若干研究文献发现夜间灯光数据与GDP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将各区县2017年的GDP按照夜间灯光数据的差异性分解到每个公里网格,从而得到长三角2017年的GDP公里网格布局。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7:2017年长三角GDP公里网格布局


在此基础上,将301个实体城市区域的GDP与人口求相关关系,可以发现相关系数达到0.9826,前几位甚至完美吻合回归方程。而将人口规模前6位的数据删除之后,相关系数一下降到0.851。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不是要将眼光聚焦在前几位的城市,而更应该关注更广大的县城、乡镇地区。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8: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GDP与人口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图19: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GDP与人口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人口规模7位以后)


3、结语


通过实体城市区域的界定,我们一方面发现长三角的人口规模布局问题并没有一些经济学者所担心的那么严重,另一方面,我们的确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长三角人口规模布局的问题并不在于几个巨型城市区域人口规模偏低的问题,当前流动人口总体规模逐步降低等现实也说明了上海对自身未来规模的判断不存在大的问题。长三角人口规模布局的核心问题在于更为广大的县城、乡镇的人口规模布局不均衡,需要通过在这些实际已经集聚大量人口的乡镇地区提高人居品质,提升服务水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职住平衡,来促进更加均衡的长三角规模结构布局。

作者:李新阳,中规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xinyang_li@163.com


相关阅读:

陆铭:中国正在大规模步入都市圈时代(深度好文)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每日学习,共同进步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上海醒着吗?——从长三角实体城市区域界定说开去

每日学习,共同进步~🔻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