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大都市区战略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大都市区战略

2019年5月27日,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正式开幕。作为2019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粤港澳大湾区倍受各界关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落地,是此次学术周重要议题之一。在下午双 ²城记巅峰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袁奇峰先生发表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大都市区战略》的专题报告,回顾了珠三角的历史发展,并通过对广东、香港、深圳、佛山等地的深入分析,展望了广佛的大都市区战略发展远景。


2000年尹教授带着清华大学团队参与广州战略规划,“大广州”把佛山城区也一并做了,可见清华大学团队当时对都市圈的理解就已经超越行政区概念。2003年和尹教授一起做佛山战略咨询,我提出把广州和佛山建成区连起来,打造从东江到西江的“广佛主轴”,也是同样的思路。


珠三角地区发展回顾


从乾隆22年开始,广州“一口通商”85年。当时,全中国只留了这一个口岸,所有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国家特许经营的“十三行”,外国人只能把货物卖给行商,他们再帮你采购东西,然后在帮国家收税的同时,行商也成了“世界首富”。鸦片战争最重要的成果是打掉了国家特许经营的行商体系,成就了繁荣的香港。


珠三角是全球资本在中国的海岸边的一块国际产业飞地,是围绕着香港的港口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和代工地区。中国获得40年的大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加入世界产业分工,成为世界分工体系里的一分子。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成果是成就了一个繁荣的粤港澳大湾区。


1994年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都是平原,后来“珠江三角洲”为便于统计扩展为9个地级市的全域。1997年讲“大珠江三角洲”指的是香港、澳门加广东省全域,后来逐渐稳定为“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加上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2004年为了扩展腹地,广东提出了“泛珠江三角洲”的概念,涉及9个省加上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


回顾珠三角40年的发展:1980年代香港“三来一补”带动东岸深圳、东莞的外源性经济,广州星期天工程师带动南海、番禺、顺德乡镇企业。1990年代形成了“穗深港走廊”,号称“东莞堵车,全球电脑涨价”。到了2000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广州和深圳两个超大城市分别因为房地产、汽车产业和新经济的爆发而崛起。2007年的时候,东莞“三来一补”退潮,“穗深港走廊”断裂。东莞以前自认为体量不输给深圳,但现在看到房地产的分布,靠近深圳的房价高,靠近莞城的房价不高,说明它开始成为深圳的郊区。整合后的佛山也在崛起,2018年佛山公布的GDP是9600亿。可以看到,广佛和港深已经逐渐成为珠三角的主角。


珠三角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会怎样?大珠三角将形成一个湾区、两个大都市区和三个极点的总体空间结构。湾区战略的主要任务:一是助力香港发展,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两个大都市区就是广佛大都市区,和以港深为核心的“环伶仃洋大都市区”。为什么在港珠澳大桥开通的时候宣布大湾区规划纲要?因为港深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和在建的深中通道辐射伶仃洋西岸。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大都市区战略


回归以后,香港资本家获得了全中国的市场,但普通百姓拥有的资源却十分有限,国民收入不断增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缓解日益严重的矛盾冲突,设想让香港的中产阶级、年轻人可以来珠江三角洲创业,让普通百姓可以分享国家发展的红利,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广东、香港关系的变化非常有意思,1980年的时候,香港的GDP1587亿,当时的广东省只有249亿,但到了2000年的时候,广东的GDP已经超过了香港达到13000多亿(香港是10000亿)。现在广东的GDP增长速度非常快,2016年8万亿,现在10万亿,香港的增速没那么快。


粤港澳大湾区将日益成为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互利合作,同发展、共繁荣的国家级平台。早在2014年12月,国务院为了推动内地和港澳台的协同发展,决定在珠江三角洲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随着南沙大桥的贯通、深中通道的开工、沿海高铁越江方案的确定,广州南沙自贸区与前海、横琴三个片区的联系在加强。一般来讲,以60公里半径划定都市区的圈子比较适宜,环伶仃洋都市区刚好囊括了广东自贸区三个节点。


深圳把所有的城市增量部分都放了在西部、伶仃洋东岸。中山市在深中通道搭建后立刻做了一个面向深圳的科学城,因为CBD在深圳的西岸、湾区的东岸,进深圳需要花1小时,到这里只要30分钟,科学城非常明确要给深圳提供一个副城。南沙是广州加入环伶仃洋都市区的的一只轻骑。


我认为,南沙只有真正融入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脉络之中,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在北起广州科学城、天河智慧城、琶洲会展中心、广州大学城、广州创新城这条轴线上寻求分工,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自身大发展的机会。只有将南沙纳入广州城市功能分工系统,南沙才是广州的南沙,才有可能成为广州经济的火车头;只有把广州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南疏解分工,只有城市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向南集聚,才能支撑起南沙作为“广州21世纪滨海CBD”的定位,即真正的广州第二CBD。如果能够以这个身份加入环伶仃洋地区的分工,就完全有可能与深圳前海共同构筑“双中心”,获得争取更大发展的机会。


广佛都市区战略发展愿景


广佛在国内算是最好的同城化案例。2017年广州GDP总值达21500亿元,佛山GDP达9500亿元,两市GDP总值约占粤港澳大湾区GDP的三分之一。广佛两地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市场发挥了关键作用,同城化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配置和成本的下降。


2000年做广州战略的时候我们综合了一个方案,提出“北优南拓东进西联”,希望广东和佛山连在一起做,但广州选择向东南拓展,佛山却选择了“2+5”的战略与广州平行南拓。广佛同城化从来都是一个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事实上人口的分布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2008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了以广佛同城化引领珠三角的一体化。从目前的建设来看,新建机场、高铁站和港口(南沙港)均在两市的交界处,所有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都彼此联通,都市区的大数据分析看到居住和就业的一体化格局非常明显。


我们认为,广佛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都市区,沿着珠三角二环形成大型产业区。2008年以后两市做了边境的协调工作,如果说2008年以前发展是要素资源流动的促进,2008年以后就是市场推动、政府补台完成的,现在怎么办?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区域竞争加剧、腹地竞争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起到引领作用,联合佛山一起构筑一个完整的市场区域。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大都市区战略


最终广佛会形成两条轴,广佛主轴已经形成了,未来南部可能再形成广佛新的创新地区,在莞深创新走廊主轴之外,有机会再加广佛的创新主轴。当年广州的外沿出现了大学城、创新城,佛山外沿出现了佛山创新城、边缘新城,这些新城可以形成完整的概念,以广州南站为核心,打造“广佛创新主轴”,从广州大学城一直到佛山新城,把一系列的创新要素再组合起来,构筑“广佛大都市区第三极”。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大都市区战略


当前,广佛同城走进“深水区”。《规划纲要》明确将广州—佛山作为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我认为,两市政府在合作条件成熟的交界地区共建广佛融合先导区,一是引领广佛从同城合作到融合共建发展的历史使命,有利于更好发挥广州、佛山独特优势,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两市落实《大湾区规划纲要》战略要求和省委工作部署的政治责任,有利于深化与香港、澳门更紧密合作,促进广佛港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广佛两市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是广佛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携手在对港对澳、土地、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体制等方面争取省级乃至国家级政策扶持,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和国内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探路。


广州、佛山可以围绕广州南站,整合佛山三龙湾、机器人谷及南站周边等片区,划定两市合作范围,共谋共建广佛融合先导区,探索合作机制和政策创新,推动形成广佛更深层次合作新格局。广佛融合先导区可以探索制度创新先行区。在先导区争取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优势政策与广佛已有土地创新政策的叠加运行,并在制度共建、要素共享、合作机制体制等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政策创新先行区。广州、佛山还可共同向国家、省申请新的政策支持。重点在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动态跨市共享、生态用地跨市平衡共育等方面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支持;支持探索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和分配政策、管理权限和投资运行机制。


此外,还可以争取广佛已有创新政策的叠加运行。建议将南海、顺德承担的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中已经开展、较为成熟的政策,在广佛融合先导区封闭运行,在区域实行统一的土地政策,高效盘活用地。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在金融、土地、财税、司法等方面具有特殊政策,积极争取将自贸区政策叠加在广佛融合先导区封闭运行,支持先导区对港澳有更优惠开放措施,营造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营商环境。



2019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活动从5月27日至31日,为期五天,共设置2场主论坛、13场分论坛,围绕主议题,分别以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人民城市、城市治理、生态智慧、基础设施、住区规划、港区发展、遗产保护等为切入点,进行跨专业的融合和交流。


自2013年以来,“清华同衡学术周”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宴。七年间,共吸引行业内外超过30000人次和近200家媒体的参与,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多年来,“清华同衡学术周”以“家国天下”为使命,集合专业相关热点话题,搭建学术和实践的交流平台,邀请来自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行业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及相关企业的多位专家学者,用知识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和技术的切磋共促人居环境产业的发展。



关于清华同衡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清华大学下属的全资国企,是清华控股旗下以城市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咨询与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为主业的成员企业,拥有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文物保护勘察设计、旅游规划等多项专业资质。依托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与产业优势,清华同衡致力于开展国家与地区宏观发展政策研究,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的技术研究与实施,为国家部委、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等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


清华同衡植根于清华大学的学术研究环境,一直坚持城乡规划工程实践与科研、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想,积极拓展城乡规划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通过十余年的企业化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综合优势、核心业务和服务特色。清华同衡始终坚持专业所的发展架构,60多个业务部门跨专业协同、6个地方分院进一步强化深入研究与在地服务,广泛参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政策研究、规划落地与技术创新。


清华同衡将规划设计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城乡发展的源动力,持续以规划和技术回报社会,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承担清华人“家国天下”的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关链接

聚焦城乡发展 共话美好未来——2019第七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盛大开幕

衡与变——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首日专家观点集锦


关注“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及时了解会议精彩内容

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大都市区战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2019清华同衡学术周 |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大都市区战略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