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干货 | 详解北京“十三五”:通州、海淀如何应对


导读

“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包括疏解产业、控制人口规模、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等等。此外,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等也是北京未来五年发展的重点目标。


11月24、25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就《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中的10个重点问题作说明。


郭金龙说,《建议(审议稿)》起草的总体考虑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对首都工作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


《建议(审议稿)》提出,北京“十三五”的目标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01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郭金龙表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多年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北京经济加快转变。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将进一步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特别是中央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部署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动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支持办好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都将为北京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综合分析判断,“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特定任务、特定要求,我们也完全有条件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要保持定力,敢于担当,坚持疏解功能谋发展,坚持“瘦身健体”,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确保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解读】


根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北京“十二五”前四年平均增速为7.7%。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6.7%,按照2020年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番的要求,2016-2020年年均经济增速为6.86%左右,取整数为7%。


按此看,北京“十三五”经济增速可能设定速度为7%,这比“十二五”8%的年均经济增速目标,要低一个百分点。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叶堂林认为,未来5年北京经济仍可以稳定增长。主要原因是,未来5年投资仍很快,比如首都新机场、冬奥会项目。“另外,低端产业,转型高端产业,也会成为未来的新增长点。”他说。


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北京的经济增长应该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金融、文化、科技服务、信息消费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等都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陈智国认为,像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高端人文服务业比如说旅游休闲、文化消费等,都是很好的增长点。


图片来源:新京报

02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十三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具体路径上,《建议(审议稿)》指出,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加快治理交通拥堵,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控制人口规模方面,郭金龙表示,“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是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首都核心功能的发挥。”


他进一步说明,人口规模调控的重点难点在中心城区。必须坚持“疏”“堵”并重,以调控目标倒逼非首都功能疏解,倒逼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倒逼环境治理和服务管理水平提升。要更加重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确保实现人口调控目标要求。同时,又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稳妥推进在京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落户工作。


【解读】


此前2014年北京总人口是2151万,北京拟定2020年人口总量为2300万。这意味着2015年-2020年北京仅新增150万左右人口,每年新增目标只有20多万。


原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李彦军认为,北京低端的生活服务业在迁出,一般的商贸服务业也要迁走,然后再发展高端的教育、咨询、设计、培训等产业,北京在这些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


治理“大城市病”另一重要举措是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北京预备“十三五”时期在行政副中心启动297个重大项目建设,包括轨道老机场到新机场的联络线,环球影视城,7号线地铁东延线等。


李彦军认为,仅靠把北京行政机关迁到副中心通州是不够的,因为与中央机构伴生的服务业全部都还在。“这些没解决,对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的缓解还是有限。”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员牛凤瑞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仍需要深化改革、做好体制创新。


此外,他还认为,未来北京仍需要增加高端人才,以及部分劳动力,这是北京控制人口规模应纳入考虑的。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详解北京“十三五”规划




25日下午,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会议结束后,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解读了《建议(审议稿)》的内容。


卢彦表示,为加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核心区的服务保障能力,“十三五”时期将重点实施301项重大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项目;为高水平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将推进297个重大项目建设。

核心区——建设301项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项目
卢彦解读

加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核心区的服务保障能力。《建议(审议稿)》要求,要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核心区301项重大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项目,一是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停车设施、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胡同街巷环境整治、压减燃煤、绿化等生态环境项目,三是文保区风貌保护、文物修缮、历史水系景观恢复等旧城风貌保护项目,四是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文化体育等居民生活改善项目。

京津冀——推动冬奥会筹备融入京津冀发展
卢彦解读
“十三五”时期,要紧紧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比较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一是加快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到2020年,公交专用道超过500公里,市郊铁路超过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超过900公里,京津冀城际铁路超过1300公里。同时,要围绕2022年冬奥会,加强与河北省的协调配合,推动冬奥会筹备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民最大关切
卢彦解读

生态环境是当前人民群众的最大关切。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建设,让青山绿水蓝天常在。一是实施绿化及环境建设重大项目,包括城市休闲公园和公共绿地、平原地区绿化造林、湿地恢复、永定河生态廊道、张承生态功能区、京津风沙源治理、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国家公园建设等。二是实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槐房、通州张家湾、碧水等再生水厂。三是实施世园会、世界休闲大会等重大活动相关项目建设,提升周边环境水平。


以上重大项目都过了三道“筛子”一是经过《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筛选,这些重大项目都不在禁限范围之内。二是经过市场化筛选,纯市场化项目或者社会化运作的项目(如PPP项目),由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需要财政资金支持的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公共服务项目。三是经过“高精尖”标准筛选,尤其是产业项目要符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发展要求。


同时,要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围绕这些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形成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紧抓核心环节、关键环节,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所谓“高”就是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激烈竞争的、体现国家资源掌控能力的“高端产业”,“精”就是能够为“四个服务”助力添彩的“精品企业”,“尖”就是能够体现创新创造、引领潮流、可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的“尖端商业模式”。

通州行政副中心——新建综合三甲医院等项目
卢彦解读

加强通州行政副中心及其他新城重大项目建设,提升通州行政副中心和其他新城的承接服务能力。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是我们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作,基本出发点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最终的目标是落实好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四个服务”水平。


为高水平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将推进297个重大项目建设,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区联系通道、公共交通、能源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污水、垃圾、河道治理、园林绿化等生态环境项目,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等教育文化项目,以及新建综合三甲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


市委规划《建议(审议稿)》要求,“十三五”时期,要提升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和中心城区人口迁住,因此,要统筹推动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为形成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和新城共同支撑的格局创造良好条件。

160万!2020年通州人口数量定出天花板




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崔志成就通州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方面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道路交通方面,到“十三五”末,通州的城市路网密度将力争提升到9公里/平方公里,达到世界一线城市水平。此外,截至2014年底,通州常住人口为135.6万,“十三五”期间通州区的人口调控上限约为160万人。


▌ 交通布局:打通断头路,徐尹路将跨河通车


此前,数据显示,河北与京津两地间的“断头路”,总里程达2300公里。其中,通州周围存在多条断头路,例如位于通燕高速和京平高速之间、可直通市区的徐尹路,修建多年仍未能通达燕郊。


“十三五”期间,困扰居民多年的断头路将得到解决。据崔志成介绍,未来将构建更加通畅便捷的外部交通网络,实现徐尹路跨河通车;推动运河大街提级为城市快速路,并向东延伸至潮白新城;推动武兴路提级为区域性通道。


同时,将加强与中心城的联系,十三五“期间将建成广渠路、观音堂路、徐尹路西延,并打通京哈高速辅路,将京哈高速通州段变更为城市快速路。


而与周边新城之间,也将进行快速通道建设。崔志成介绍,为实现与亦庄新城和大兴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马路提级改造;与顺义之间,会推动宋梁路北延,提级改造通顺路。


此外,“十三五”期间通州还将推动新北京东站等重要站点以及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线路建设;并推动地铁S6线、R1、R1支、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等轨道交通按规划实施。


▌ 产业疏解:千家落后产能企业将全退出


近年来,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要求,通州区淘汰中低端产业,并制定实施了高于市级标准的《通州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通州区累计淘汰市级上账落后产能企业284家,清退未上账各类小企业600多家,涉及化工、印染等多个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行业。


下一步,通州将进一步扩大污染企业清退范围,到2017年底,实现通州区全部近1000家落后产能企业退出,并全面完成镇村工业大院整治工作。


同时,一批有形市场将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实施八里桥市场搬迁及运乔建材城、西联石材城等。


对于存量主要的工作还是疏解,基本是做减法。”崔志成表示,通州将围绕行政副中心的定位,进行产业的发展转型,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并发展成为示范区。


文化、旅游、商务将成为通州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通州提出“文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如“文化+旅游”,包括11月5日开工的环球影城项目,以及北运河生态带,张家湾、漷县古镇的建设等。


“未来的产业空间布局将调整为商务中心区、政务办公区和文明旅游区三大区域,商务中心区进行商务配套,着力引进包括海内外顶级智库机构。”崔志成说。


▌ 人口调控:常住人口上限约为160万


据崔志成介绍,2014年底通州常住人口为135.6万,今年的人口考核指标为137.9万,只有2.3万的余量,“虽然随着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建设,通州对人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但今年的人口控制目标能够完成。”


据了解,不含中心城疏解过来的人口,“十三五”期间通州区的人口调控上限约为160万人。崔志成表示,这一指标的确定,主要根据资源约束的原则,主要考虑水资源,“以水定城”。


“余量为22.1万人,这里面包括户籍和外来常住人口”,崔志成称,目前对户籍人口有个基本预判,但随着二孩政策放开,还无法预估增长态势。


不过,崔志成坦言,16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宽松,将通过“总量控制,结构优化,以业控人”的思路进行调控。下一步,以业控人的力度会更大。


“十三五”北京海淀将率先实现疏功能减人口



发展:坚持六原则,走“瘦身”路线


近日,海淀区区委书记崔述强表示,市委全会提出的“十三五”时期首都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目标举措,给海淀指明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重点。“十三五”时期海淀发展要坚持六个基本原则:坚持“瘦身健体”型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型发展、坚持协调统筹型发展、坚持绿色生态型发展、坚持开放国际型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型发展。


崔述强介绍了海淀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采取的举措:要率先实现疏功能减人口,为进一步做好“创新”“发展”“服务”等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要严格有序地控制增量、疏解存量,探索实行项目人口评估。


崔述强表示,海淀还要实现就地淘汰一批,转移疏解一批,改造升级一批,坚决退出一般性产业,将关停一批家具厂、汽修厂、灌装厂。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服务功能疏解。对疏解出来的空间进行优化布局。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脉,贯通南北,联动东西,形成高端高效的产业空间新格局。


同时,加强人口规模调控。统筹推进疏功能、减人口,强化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坚持通过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打非治违、出租房屋管理、地下空间清理等措施带动人口结构调整。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形成四通八达、安全快捷的城市路网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智慧城市”体系,实现网络宽带光纤全覆盖。


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面,要深化科技创新,基本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加快创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区,主动设计实施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发挥中关村核心区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链条,将中关村核心区打造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枢纽。



▌ 产业创新:打造高端创新要素聚集配置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洁尘介绍,中关村核心区将顺应开放创新的新趋势,打造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聚集配置中心。重点围绕“一城三街”加快聚集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服务等高端创新要素,加快建设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全球高端创新中心及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


同时,面向战略必争领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打造持续产生引领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率先贯彻落实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配合国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主动推动国家创新基础平台建设,配合北大、清华、中科院和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


下一步,中关村核心区将重点围绕智能制造、集成电路、通讯芯片、航空发动机、石墨烯新材料,为首都经济提质增效、保持中高速增长注入新动力。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科研与信息中心根据北京日报、京华日报报道综合整理。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


点击菜单“微热点-历史消息”查看错过内容;
回复所需内容关键词获取相关资料;
每周一、三、五推送,若未收到最新推送请点击菜单“微热点-最新一期”自动获取
求职请回复“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