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等新的历史机遇下,珠海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及特色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对促进珠海汇聚更多资源、迸发更强能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变的发展历程和态势,从区域视角下研判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空间发展趋势以及对珠海的战略要求,并基于统计数据、手机信令、POI等多源大数据,分析珠海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目标导向到问题导向,明确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发展极的空间协同重点任务。
技术路线
研究背景
1、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三地合作的主旋律。
2、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为珠海与港澳合作明确了方向。
3、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协同发展,成为解决东西两岸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重要突破口。
4、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珠海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演变
1、改革开放后到港澳回归前,城市空间呈点状、沿线分散式发展。
2、港澳回归后到2008年,城市空间向区域化扩散。
3、2008年以来,多中心城镇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呈区域网络化发展。
199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变情况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发展趋势
1、从“两极拉动、多点发展”到“三核引领、多中心网络化” 转变
澳珠地区将努力承担起珠江西岸“发动机”、“核心引擎”的重要区域功能,成为大湾区继广佛、深港的第三极核。
2、从“东强西弱”向“区域平衡发展”转变
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以及即将建设的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 跨湾交通的建设,将加强西岸地区与香港的联系。
3、从各自为政的“行政区经济”到日益密切的“网络化区域经济”转变
随着创新经济和网络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城镇格局将由“轴线-边缘”结构,转变为围绕湾区的“圆桌型”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三)粤港澳空间发展趋势对珠海发展的要求
1、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培育大湾区西岸新发展极
珠海要围绕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成为珠江口西岸综合性交通枢纽,与澳门共建珠澳国际都会区。
2、为东岸的产业转移,做好充足的战略考量和空间预留
珠海要加强深水港口建设和园区的整合,为承接深圳等城市的创新科研、产业服务的辐射做好充足的战略考量和平台建设。
3、进一步加强与港澳的联系,从“对接澳门”向“深度对接港澳”转变
珠海要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完善与港珠澳大桥配套的交通网络、 产业策略、 空间计划和协作机制建设。
4、强化面向区域的公共服务,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珠海对接港澳公共服务标准,强化面向区域的公共服务网络支撑,与港澳共谋“一程多站”旅游服务网。
5、加强流域生态治理和休闲网络共建,满足健康生活需求
珠海要推动珠江西岸流域共同治理和生态保育合作,维持澳门良好生态环境,加强绿道网、古驿道网建设。
(六)小结
1、从湾区经济形成机理和国际湾区实践 经验来看,湾区内城市个体需要融入湾 区城市群才能享受经济叠加效应和区域 创新能力带来的红利。
2、湾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与一般城市群的 形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以港口为导向 的城市群必然会产生“港口群+产业群+城市 群”的叠加效应,这种叠加效应需要依靠基 础设施高度一体化、区域分工协同化、要素 流动自由化等来实现,湾区中的城市必须融 入湾区城市群整体发展,才能打破各自为政 的格局,实现市场和资源的深度融合。
四大湾区夜景灯光对比图
珠海与湾区空间协同的特征
(一)发展优势
珠海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内地唯一陆路联通港澳的城市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把珠海与港澳连为一体,珠海成为唯一一个与香港、澳门陆路相连的城市,有利于香港对外的辐射由原来的向北、向东进一步向西扩展延伸,进一步增强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位优势。
环境优势:连续多次蝉联“中国最宜居城市”第一名
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历年排名情况
制度优势:拥有经济特区和自贸区政策等叠加优势
对比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广东自贸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在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应着重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突出生活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对澳服务功能。
海洋优势:海洋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具有发展壮大休闲旅游、海洋经济的基础条件
珠海领海基线内海域面积6050平方千米,共有海岛262个,大陆海岸线224.5千米,聚集了发展高端海洋经济所需的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
资源承载力优势:环珠江口湾区内土地资源潜力较大的城市
随着快速城镇化发展,珠江口东岸的土地资源已相对饱和,相比广州、深圳、东莞等环珠江口湾区城市而言,珠海的用地资源相对充裕,丰富的土地资源储备为珠海承接港澳及深圳的辐射,引进大项目、布局大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高端要素的集聚程度和联系强度与核心城市的定位不匹配
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全地域的商业、商务、文化 设施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粤港澳城市群空间结构基本以“两核一带”为主导,广-佛、深-港两极聚集态势非常明显,过去规划所设想的珠海与广、深三足鼎立格局尚未形成;广-莞-深-港走廊是城市群的主导性发展廊道,西岸城镇发展情况仍不理想,“A字形”空间格局有待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设施叠加分析与城市联系强度分析图
从手机信令数据来看,珠海与中山、广州、 江门、深圳等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其中珠海与中山联系最为紧密,月均人口流动数量达25 万以上,与肇庆、佛山、香港、惠州等人流往来较为稀少,月均人口流动数量不足2万人。可见,珠海对于湾区内人员的吸引程度和输出强度均有待提高。
仍处于区域交通末梢
高速公路 – 珠海高速公路密度低 ,仅为0.07km/k㎡,对外联系弱。高铁-珠海铁路密度位列珠三角第六,游离在高铁建设重心之外,铁路枢纽面临边缘化。港口-珠海港运输总量较广州港、深圳港距离2-5倍,集装箱吞吐量较广州港、深圳港距离10倍以上,影响了珠海在大湾区经济格局的地位。机场-珠海机场建设规模和服务规模远小于广深港的机场,航空枢纽建设与湾区西岸核心城市发展定位不匹配。
基于open street的高速公路分布和基于手机信令的城市群交通廊道分析
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
珠海工业规模总量小,基本游离在大湾区工业发展大格局之外。两大支柱产业规模均较小,难以与周边城市产业互动。
广州、深圳科技创新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而珠海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珠海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珠海企业创新和基础创新较为薄弱,直接影响了珠海的原始创新能力。
电气机械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广州、深圳、香港已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服务能力较强的公共服务中心,而珠海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高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珠海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广州、深圳存在较大差距,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人口居住和产业分布匹配度不高,导致珠海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效应和区域影响力不足。
基于公共服务设施POI区域公共中心分析和基于气象数据的灰霾日数分布
上下游之间环境治理和休闲网络构建缺乏统筹协调
珠海整体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但由于西岸本身地理环境不易于污染扩散,且城市之间联防联控相对不足,使西岸整体空气质量不如东岸。
邻接地区空间规划协调不足,交通等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如珠海前山与中山坦洲之间存在“断头路”和“瓶颈路”;珠海、中山、江门的供水设施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邻接地区产业发展协作不足。如珠海唐家湾和中山南朗的产业定位相似,分工不明确等。
珠海与湾区协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抓住港珠澳大桥通车的契机,深度携手港澳,建设珠江西岸核心城市,成为湾区第三发展极。
分项目标
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协调的目标任务
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协同发展主要任务
建立高效直通、对接协作的产业平台,融入“湾区生产网”,打造湾区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是预留高铁、城际轨道通道,促进与湾区核心地区的快速直连直通预留三条直通湾区重点地区的高铁城际线位。
二是做好与跨海通道、机场、港口的 高快速路衔接,建立高效便捷的 集疏运网络。
三是建设“珠海-佛山-中山-江门”先进制造业协作区,做大做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
四是建设“珠海-深圳-香港-澳门-广州”战略 性新兴产业协作区,提升发展以智能制造 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
五是建设“珠海-香港-澳门”现代 服务业协作区,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制度。
珠海与周边城市产业协作示意图
做好与跨海通道、机场、港口的 高快速路衔接,建立高效便捷的集疏运网络
一是建立面向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公共服务区域影响力,如将鹤州南打造为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在横琴建立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港澳居民生活示范区。
二是完善口岸地区、城际轨道站点交通换乘接 驳系统,便捷内外交通联系。
三是预留对澳门供应设施通道与接口,强化基础设施保障。
四是与港澳共建“一程多站”世界著名旅游休闲目的地。
面向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和珠港澳旅游协同发展重点示意图
携手流域城市开展环境治理,融入“湾区生态网”,打造区域共建共享的生态休闲空间
一是加强西岸区域生态支撑系统建设,维护区 域生态安全格局。共同保护珠中江生态绿核,共建区域生态廊道。
二是协同谋划珠澳、珠中江等跨界绿道,形成互联互通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推动珠海绿道网与澳门绿道系统相衔接以及珠中江三市共同完善西江流域绿道网建设。
三是共同推进水岸公园建设,构建区域共享的滨水游憩活动空间体系。结合城市滨水生态和开敞地资源,携手打造珠中江水岸公园带。
四是联合中山、江门、港澳等上下游城市,推进环境共治。如联合治理跨境河涌污染,加强区域水环境管理;开展大气环境的联防联治,优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合作开展邻近海域污染控制,改善海域环境质量。
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作示意图
文章来源丨南粤规划
作者信息 | 姚月
新土地规划人 投稿邮箱丨xjxtd@126.com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About Us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有限公司
为人与空间策划沟通的桥梁
在城市、乡村、景区实践着我们的追求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汇智大厦B座
电话:13691099891

欢迎关注“中规建业”微信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新·观点」从粤港澳大湾区视角出发,看珠海下一步棋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