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加快温州融入长三角区域进程,同时也是适应《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开门做规划”的要求, 2019年10月27日,温州城市规划展示馆内举办了“温州融入长三角的目标及战略探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温州市长三角办公室、温州市自然资源局主办,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上海市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系、温州市城市规划学会承办。

会议广泛邀请了政府主要负责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公众媒体等共同参与,为温州积极融入长三角建言献策。


同济大学

陈秉钊 教授


温州不是“挤入”长三角,而是要昂首挺胸地立足在长三角


在当今信息时代,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不是区位,而是要素的集聚能力。在农耕时代,生产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对自然条件有要求,区位条件不重要。进入工业时代,生产是为了满足多方面需求,贸易的重要性也就凸显了出来,区位重要性也得到提升。进入信息时代,重要要素的流动并不一定取决于区位,换句话说,区位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城市对各种要素的集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一个城市无法做到全要素集聚,因此城市之间需要区域协作、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温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分析的核心在于温州能为长三角提供什么。客观地说,长三角不是非温州不可,“聪明人抓住机会,高明人创造机会”,温州融入长三角,必须要自己主动创造机会。长三角核心城市是上海,遵循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出现核心城市的能量外溢,但是这个能量外溢和对周边辐射强度,会随着距离增加衰减。温州处于长三角的边缘地带,从人口、投资等情况都可以看出上海对温州的辐射力有限。因此温州融入长三角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上海和长三角缺什么?温州能补充什么?这样温州就不是“挤进去”,而是昂首阔步走进去。


第一,温州的民营经济是强项,上海民营经济占比只有20%多。这是否意味着上海的经济也有短板,如果是,那上海和温州就有可能牵手。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独角兽企业往往是民营的高新企业。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在营商环境(以北京和上海为研究对象)从76迅速提升到31位,快速改善。温州在营商环境上需要提升,积极培育潜在的民营独角兽企业。因为新的、小的企业都有成长过程,在温州哺育,逐渐长大,发展好的就可以进入上海,上海就能源源不断地得到新的民营企业的供给。第二,温州生态基底优良,发展度假康养具有突出的优势,上海人均消费能力全国第一,接纳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游客,温州可以发挥长三角后花园的作用。第三,国家强调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素。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在转型,温州的轻工业少不了,不是退出,而是要创新,用新科技重新武装。


温州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非常耀眼,温州模式已经载入史册,改革开放深入时,温州要有新的作为,现在的发展和竞争是以城市群的主体,温州是长三角的腹地,同时也是海西经济区的五个重点城市之一,温州是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二传手,温州发展需要用开阔视野来定位和规划。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图1 2017年温州、杭州、南京、上海民营经济

占生产总值比重(%)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图2 长三角地区专利转移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


浙江大学

石敏俊 教授


区域一体化是双刃剑,温州需要练好内功


温州目前的发展需要从现状现象背后,研究成因,从机制角度分析。对温州发展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区域一体化是双刃剑,比如在京津冀城市群,就出现了京津冀“灯下黑”的情况,河北与北京、天津断层太大,河北太弱,自身的优势资源被吸走了,其实质是河北的自身实力问题。因此温州必须练好内功,提升自身条件和吸引力,才可能在一体化中获得收益,并稳稳立足。第二,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提出,地方品质驱动发展模式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一个地方可以通过地方品质的提升,实现要素的集聚与融合,尤其是对人才要素的吸引,这是城市发展潜在的动力;第三,温州融入长三角需要拓展视野。长三角不等于上海,长三角是个城镇群的概念。融入长三角也不等于融入上海,研究发现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是有限的,中心城市辐射半径一般在200km范围内。城市溢出强的距离在150km左右,再远就衰减,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温州与上海的距离超过了200km,在这个距离范围之外的温州要有现实的考虑。


我们的视野要立足长三角,但是要跳出长三角,形成全球视野。科技创新是资本的重要来源,我们应该来者不拒,能为我所用的我们都要引进。以深圳为例,通过分析发现,和深圳联系最密切的城市不是广州、东莞等临近城市,而是北京。深圳崛起的背后不是偶然,背后有两个全球城市支撑,一个是对外贸易的香港,一个是自主创新的北京中关村地区,深圳和北京的密切程度,远远超乎想象。所以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要局限于一个方面,应更加广泛。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图3A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核心城市范围

资料依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图3B 上海与北京中心城市溢出效应比较

数据来源:夜景航拍数据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

阮青 副主任


借鉴德国组合城市的网络结构特色,温州要明确长三角南大门的角色定位


长三角地域范围、经济总量以及人口规模与德国整个国家比较类似。大部分世界强国都有全球城市,而德国却没有全球城市,德国的经验是发展合作型的城市群,通过高铁把柏林、法兰克福等城市形成高质量的网络,对全球城市的功能进行分工,港口功能在汉堡,金融功能在法兰克福,制造业在慕尼黑等等,通过组合的力量形成了合作型城市群和城市区域网络,其中每个城市都有突出的导向和特色。因此温州融入长三角不是只关注与上海的联系,也不应以自身发展为代价实现上海发展。长三角对全国有极大的区域带动作用,位于长三角南部的温州,应该争当长三角南部中心,辐射福建、江西等毗邻地区。温州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做好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不能仅仅停留在交通区位不足的认识上。


国家对长三角发展极为看重,对长三角提出“一极三区一高地”,长三角面临重要发展机遇。这也要求温州,作为长三角的重要一员,要努力有所作为,为增长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温州融入长三角,需要把握好自身特质。比如温州应积极利用海外温州人资源助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做好企业家精神传承;扶植小型企业诞生、成长在温州,壮大在上海,从而壮大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力量等等,在这些特质上温州都可以为长三角做出示范,也是温州能够贡献给长三角、贡献给中国最重要的财富。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图4 温州建设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定位

图纸来源:项目组自绘


华东师范大学

孙斌栋 教授


温州的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精神,是长三角特别稀缺的资源


从全国的经济形势来看,长三角肯定会承担更重大的经济发展使命。温州的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精神,是长三角特别稀缺的资源。上海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很多,但是民营经济发展并不理想,出不了马云这样的人才,就是因为缺少这种土壤和环境。而这种稀缺的企业家精神,恰恰是温州最有优势的。所以温州的民营经济模式和企业家精神,应当在长三角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让温州创新创业精神的基因,在长三角生根发芽。这是温州能够给长三角的重要贡献。


过去只靠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现在需要政府与民营经济共同形成双轮驱动发展。温州不缺创新精神,更需要的是土壤,包括资本土壤、文化土壤,技术土壤。因此,政府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企业家的诉求,对企业家给予政策支持。温州大量企业都面临着路径锁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新动能的注入,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因此需要政府做平台,不仅仅要让温州走出去,同时还要引进来,这样温州才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温州现在已经和上海的嘉定有很多战略合作,在行政经济不能打破的情况下,发挥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壁垒,通过走出去,才能反哺温州自身的产业升级。


温州的传统产业要升级,离不开信息化经济、人工智能,这是全球的经济热点。信息化经济做的最好的是杭州,信息化制造业做的最好的是苏州,怎么把外部的新技术嫁接给温州所用?这一点龙港就做的很好,龙港的印染产业发展的好,为了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龙港超出长三角范围,把北京印刷学院吸引来在温州设点,把整个产业链搞活了。同时从内生制度的角度看,国家想用制度创新释放内生动力、活力,龙港撤镇设市就是在制度创新,重新调整体制,政府和民营经济的关系,通过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实现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给温州未来发展带来成熟。


最后,温州要有意识的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温州要把全世界、长三角的重大活动积极主动地揽过来,比如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举办,这就很好。其实发展旅游不仅仅是狭隘的旅游门票和酒店住宿,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对这个城市有所认知,才能创造机会和可能。大家对温州不了解,怎么可能来投资?所以,温州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很重要的渠道,就是要在长三角中承担更多的活动。


上海的目标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光靠上海一个城市是达不到的,肯定是基于长三角的城市群网络。温州在长三角的定位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上海取代不了的特点。总体来说,长三角经济版图的发展对温州来说是很大的机遇。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图5 温州全球化民营网络

(海外移民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分布图)

数据来源:徐华炳.温州海外移民世家研究[J].浙江学刊,2015(04):53-62.


温州肯恩大学

郑晓东 副校长


以创新的思维推进温州的地方特色发展,与世界的网络关系。


温州的改革开放发展,起初就是借力、取道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在温州人与外部交往最多的城市应该还是上海,融入长三角是自然的过程。跨入新世纪,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区域内城市之间社会经济协作加强,由于温州城市距离上海中心城市相对较远,其地位作用反而相对弱化。因此,改善温州与长三角城市的可达性非常重要,但交通条件无法改变温州在长三角的区位现实,更为急迫的是提升温州的自身实力与特色,增强温州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专题研究提出的温州作为“长三角南大门”定位有待商榷,“门”这个字眼强调了边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体化发展相悖。规划应尽量弱化温州区位的劣势,强化特色职能的优势。三点建议:


第一,做好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即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先行区创建工作,聚焦民营经济与企业家精神两大特色与优势,结合时代特征,突出创新主题,倡导制度、机制与技术创新,激发更大活力和发展潜力。


第二,充分利用与发挥温州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优势,打好生态文明的牌子,提供更加优质的宜居、宜游环境,提高温州的美誉度与吸引力。


第三、融入长三角需要跳出长三角,用国际视野去分析,温州人有遍布全国,全世界,要充分利用世界温州人资源与网络关系,发挥温州特殊的职能与作用,突破有形空间条件的约束,辐射更大区域,为长三角的全球化竞争与协作贡献力量。

 


根据现场报告整理,未经嘉宾审阅。

供稿:王颖


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温州融入长三角战略目标和策略论坛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