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项目评选
第五场:综合类项目评选
项目名称:珠三角乡村地区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申报所:总体规划二所
项目地点:珠江三角洲乡村地区
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
(一)项目背景
为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和广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持续推进《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由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珠三角全域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多家国内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完成。我院承担其中《珠三角乡村地区空间优化策略》子专题的研究任务。
本专题研究是《珠三角全域规划》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内容,专题研究的目标是让“城乡发展回归本质”,让“城更像城、乡更像乡”。乡村地区的空间发展水平不仅已成为珠三角在建设“世界级城镇群”过程中关键的评判要素之一,甚至将成为未来珠三角全域城乡发展的亮点。
(二)研究内容剖析
第一,打破传统边界构建乡村“区域”概念,重新思考城乡关系与乡村价值。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五大方面形成对乡村空间内涵的深刻解读,初步构建乡村空间优化理论框架。
城乡关系示意图与乡村空间内涵剖析
第二,面对跨尺度乡村空间开展现状问题研判。剖析珠三角乡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五个面向的空间特征与退化原因。同时总结珠三角三类乡村空间特征与核心问题,提出差异化规划引导框架。
珠三角乡村空间特征与空间退化问题
珠三角三类地区空间模式与核心问题
第三,深入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空间优化目标,细化空间优化策略。以实现“高刚性的红线管控、高融合的产业提升、高质量的生活改善、高特色的文化重塑和高协同的乡村治理”为五大目标,在珠三角打造“生态山清水秀、农牧增收致富、生活宜居适度、岭南文化浓郁、民主自治有序”的高品质乡村空间。提出“生态空间重构、生态红线控制、生态空间开发”、“强化农业战略、优势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培育”、“重建城乡互动、促进服务均等、探索适宜技术”、“活化传统文化、引导风貌营造、创新乡村建设”、“扶持农合组织,强化村庄自治,深化集体股改”五个方面的空间优化策略,并针对三类乡村地区提出差异化的空间优化管控重点。
珠三角乡村空间优化目标与五大策略
第四,强化规划政策思维,落实省域乡村空间管控的实施路径。结合空间优化五个发展策略,面向不同发展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并针对三类空间分异特征,提出“生态保育优化、精品农业提升,乡村社区建设”三大行动计划,并选择六个典型村庄开展优化实施策略的示范。
珠三角三类空间管控
(三)研究创新
第一,重新认识城乡关系,重塑乡村价值观,初步构建乡村区域研究理论框架。研究在强化乡村价值观的基础上,从城乡一体化和空间综合内涵角度,初步构建乡村区域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面对跨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构建规划技术逻辑。为应对珠三角乡村空间的宏、中、微观尺度征与需求,研究提出五大空间内涵,三个空间分区和村庄分类引导的系统性规划技术逻辑。
第三,规划从技术思维走向政策思维,提出省域新型乡村空间管控新模式。研究从政策引导、行动计划和试点示范三大方面,落实省域乡村空间管控的“可行性”与“适度性”。
项目是面向大尺度区域、发达地区、产城协同发展的空间发展研究。珠三角在中国前三十年城镇化的道路上是起引领作用的,其进程和结果都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城镇化起示范作用。其中乡村的变革和重新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预判和谋略,有助于正视中国其他地区的城镇化路径。
难度很大的课题,但把握得较好。抓住了重点,理清了研究思路,寻找到跨尺度乡村治理的对策思路。研究提出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目标和策略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期望能影响决策部门,并发挥积极作用。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总体规划研究中心供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与微信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