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河北不少地区为保证北京发展“让路”;而今,京津冀一体化给他们带来新的机遇。对于今后如何发展,他们有了清晰的认识,不再是对北京、天津产业转移的全盘吸收,而是要打破“陡坡效应”,要项目,更要人才。
如何借北京的“力”?
河北更希望引进人才和科技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认为:“京津冀最大问题是人才优势的差距。”他说,每年高考招生时一流的学生都报考了北京、天津的院校,毕业后很少有回到河北的,河北人才流失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说,去年调研发现,河北三支队伍整体素质在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力上都有问题。党政干部队伍里高素质人才很少。企业家队伍里,管理型、科技型企业家占的比重太少,搞傻大黑粗等产业的占80%。科技工作队伍中的领军人才凤毛麟角、结构不优、总量不够。
“河北在协同发展中最大的动力和优势就是能够借北京人才和科技之力。今后,我们更多着眼的将不是从北京引入项目,而是引入人才和科技,这是我们协同发展中的战略支点。”赵勇说,河北将提供一切优惠政策,打破一切阻碍人才流动、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障碍和壁垒,创造好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来吸引京津人才参与河北绿色崛起,推动河北跨越发展。
一体化什么要先行?
污染企业一家都不要
“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环境要先行。”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认为,在京津冀主体规划出台后,还应该专门制定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实施方案,三地应该尽快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消除因地方环保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企业成本差距,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范现国十分赞同。他说,企业在河北发展的成本的确较高,因为河北执行的环保标准比其他地区高。“现在河北很多企业有的不挣钱,有的挣了点钱,也都投入到环保上了。”他呼吁,能否让企业享受到更加一体化的政策,比如对电网电价同高速公路一样标准化收费,让企业用电大户和发电大户实现市场化对接,获得成本优势,这样“一些企业可能也不愿在北京,而愿意来河北。”
陈国鹰认为,北京不会将有污染的企业转移到河北。因为污染的转移没有意义,“有污染的企业我们一家也不承接。”
怎样才有吸引力?
打破“陡坡效应”要有好环境
赵勇认为,对于加快河北发展,总书记提出了缩小差距,这并不是要把北京、天津的发展速度拉下来,而是要把河北的速度搞上去。不过,现实是“天津今年增长率是10,北京是7.5,而我们是7,差距越来越大。”
在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北京有些要素很难流到河北。他打了个比方:“一个是在台面上的北京生活质量水平,一个是在地板上的河北生活质量水平,这是‘陡坡效应’,不论是医疗、上学、空气,还是工资待遇,一下子下一个陡坡谁都不愿意,这时候想让各种先进要素流到河北去都流不动,因为它们不愿意流动。”赵勇说,等把陡坡抬上去变成缓坡后,河北的吸引力自然会增加,功能疏解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全国人大代表靳保芳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河北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得有好的东西吸引人家来,否则政策不好、环境不好,人家来干吗。”
赵勇说,在与北京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非首都核心功能要转移,没有好处根本转不动。“我们要摸清楚企业要什么好处,我们能提供什么好处,才能转移得动,光靠行政命令不行,没那么简单的事。”
一体化重点在哪儿?
具体落地政策要跟上
长久以来,包括保定在内的河北一些地区为保证北京的发展做出大量牺牲,而今动批大多数商户都迁入了保定白沟。“这么多年保定发展慢,现在终于等到了发展机遇。”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说。
闫立英认为,保定对接北京产业依托了现有产业基础,比如白沟是全国小商品集散地,有着非常优越的条件,与北京市场对接后,既可以解决北京的拥堵和人口问题,还能把白沟的商贸城做大做强。
在闫立英看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格局奠定后,三地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不是谁大谁小,而是平等性的互相补充。通过承接产业,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将洼地做起来,发展成为增长极。“这对保定是一个机遇,当然我们还要继续服务北京。”
有代表认为,目前三地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问题,对此闫立英觉得:“接触中感觉北京的态度还很明确,也很积极主动,但是具体的落地政策比较少。”她认为,三地协同发展仅靠单一的地方推动确实比较难,毕竟这是国家战略性布局层面的问题,应该由更高层面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