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创新与合作治理

2017年9月1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倡议并联合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香港规划师学会以及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在深圳市举办了“大湾区规划论坛”,主要议程包括5个主旨演讲和3场圆桌论坛,在“开放创新与合作治理”圆桌论坛中,嘉宾围绕“大湾区是命运共同体”、“大湾区城市的优势与挑战”、“大湾区合作的方向”等议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张宇星(左),引导发言:马向明(右)



湾区城市是命运共同体

粤港澳湾区是一个多中心的缝合,这里建起来的不再是工业时期的港口、工业,而是服务功能,服务功能往中间汇集以后,会形成多中心的融合。马向明认为,多中心能够把相对的制度汇集在一个小时生活圈的范围里面,它就类似于一个城市。就像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命运共同体一样,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未来,湾区的连接打通之后,过去的排队吃饭的结构会被打破,为低等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会推动整个湾区城市进入共享时代,实现环境共享、形象共享



产业动力转变:

从“双动力”向“五动力”转变


珠三角是诸侯经济,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产业集群。金融以深圳和广州为主,批发零售业广州占主导,电子信息业以东岸为主,机械装备在西岸很强。


五年前,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开始向外面的区域转移、转型、转变。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外扩张、转移和拓展。这逼迫着珠三角地区从产业的双动力模型(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向五动力模型转变(劳动力、资本、科技进步、教育创新和制度创新)


投资格局转折:

从吸引投资输入到拓展投资输出


2014年,中国走出去的资金开始超越引进来的资金,未来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多区加工、内外两个市场共同销售的新格局。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始终扮演着中国第二个工业体系的作用。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已经开始跨国转移,有6%的企业进入东南亚地区,4%的企业进入到非洲。


现在,湾区内的企业全力以赴地占领新兴市场,领导着这个片区的企业走向全球的市场,谁能在这个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是这个片区下一步发展的龙头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湾区是当仁不让的海上丝路起点。


大湾区城市的优势与挑战


湾区领军城市:

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东莞的优势特征


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中心认为,广东省和港澳的经济关系呈现出父母性向竞争性转变。目前,香港和深圳联系度强、竞争性强,广东省和港澳也呈现出竞争恶化趋势。另一方面,湾区内的城市又存在着很多互补性,如广州和佛山的结合、大学和产业园的合作等。他们相互间的合作又在不断加强。

 

香港作为面向全球的门户城市,它的大学大多位于亚洲大学的前列,讯息是最自由流通的,还拥有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但香港回归后,大量的西方公司更多选择新加坡作为它的亚太总部。而在国内的竞争中,又由于一国两制的原因,香港在各种功能中都落后。


澳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同时,作为湾区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


深圳作为粤港澳的经济中心,汇聚了优秀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高科技产业占全国领先地位,高科技产值全国第一;世界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超过一半的手机是在深圳制造的。


广州与珠三角城市联系较强,呈现门户城市的特点。


东莞位于粤港澳湾区的几何中心,正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入粤港澳湾区的发展。



湾区城市关系:

联合—分开—联合

合作—竞争—合作


粤港澳湾区在经济创新能力、市场化、国际化都很有优势,发展程度也没到固化的程度,经济量呈现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它有强大的腹地,有强大的政府推动力度,所以它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


但这里存在着一国两制三区的问题。有香港、澳门、大陆三个体制,法律不同、关税不同,三个地区的管理也不一样,这给粤港澳服务业合作带来难题。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营商环境不同,人员税收和人员流动方式也不同。


同时,粤港澳湾区既有工业化中期的城市,也有工业化后期的城市,还有后工业化的城市,战线拉得非常大。


所以,粤港澳湾区需要探索如何在这么大的跨度中推进区域合作。同时,还要面对一国两制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创新领域转型,提升效率。


珠三角已经成为东亚最大的巨型连绵城市区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珠三角的酸雨是周边地区的3倍,二氧化氮、热岛的状况都不容忽视。PM2.5在全国较低,但臭氧却高过其它地区。


大湾区合作的方向:

关注多中心城市制度的厚度

粤港澳湾区的合作应该是全方面的,关注“和平的赤字、发展的赤字、治理的赤字”,未来需要着重研究产业创新合作、环境共同治理、社会体制创新创新协同管理多个方面。 


产业创新合作


曲建认为,目前粤港澳地区的合作已进入3.0时代,科技创新+走出去,这也是未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这就对粤港澳的合作提出了四个重要任务:共建世界级城市群、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强粤港澳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的产业园区向第三代和第四代产业园区转型,在转变的过程中注意产业体系、空间形态、社会功能、环境观念四个维度的提升。


梁焯辉认为,应该保持和充分发挥国际化、市场化和开放的特征。他建议学习伦敦经验,提升大珠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结合,最终构建一个创新的生态体系。


环境共同治理


区颂儿建议学习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了解各个城市防御灾害的经验,加强经济与环境的联合考虑。她认为,城市之间的治理是一起的,需要建立湾区城市面临灾害时的应对制度措施


梁焯辉认为,要完善人为意外和重大事故的通报机制



社会体制创新


赵丽霞说,我们在大湾区发展的时候,体制怎么更加方便投资、人才资源等要素的畅通流动,这是很重要的。


梁焯辉判断,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会走高科技路线,高科技的发展需要吸引顶尖人才,优质的生活环境是最重要的,而且自由流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方煜认为,创新来自于多样性的包容(尊重差异)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真正颠覆性创新往往来自于差异的边缘和非主流;人才的自由流动会极大促进多元创新的融合。大湾区这种多元创新禀赋是长三角和环渤海不具备的。如果把传统聚焦在交通、生态、产业这种上一轮的协作,转化为对人的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共融,下一轮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力是不可限量的(例如社保能否通用,香港人在深圳就业能否采用香港标准的税收政策或居住政策,除了享受国家的教育,能否享受国际的教育,香港的大学的排名能否替代211、985体系……)


国际腹地是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布局中独具的地缘价值。由于泛珠地区与长江经济带高度重合,而且珠江流域空间有限,反观东盟、丝路沿线国家为大湾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庞大的人口,大湾区更具参与联系国内外两大腹地的新区位优势。



创新协同管理


王幼鹏认为,应该建立城市联盟,在多个层面进行创新,搭好平台。例如规划、经济等方面尝试九个市轮流坐庄,来统一大湾区的规划,不管是行政管理、专家学术,还是民间机构。


罗彦认为,未来粤港澳湾区内部,适合采用矩阵式的协同治理方式,在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专项领域交叉治理集合城市概念的提出,是这一轮空间规划除平台之外最大的不同(集合城市是指基于不同城市在空间单元的非行政区划的特征)。相邻地区可能完全打破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经济区,我们在居住、就业、保障方面都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这些单元是体现宜居的空间平台,通过城际轨道交通支撑来实现这样一个空间关系。

 

粤港澳湾区规划,应该是一个一体化共识的规划,不仅关注基础设施、城市功能、防御灾害等空间问题,不仅追求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还要关注制度创新和协同管理,最终实现进一步开放包容、信息共享、环境共治、政策耦合、合作机制创新等等。我们不能再局限于滨水地区,而是要看到它背后的腹地,带动更多的西部、北部地区提升发展,推动粤港澳湾区向国家战略提升。

 

*本文根据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论坛”的圆桌论坛一上参会嘉宾的发言整理,未经各发言者审阅。

文中观点不可视同为官方意见,敬请留意。 


主持人:

张宇星 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

引导发言:

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参与讨论嘉宾:

沈    迟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

曲    建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梁焯辉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赵丽霞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系主任

区颂儿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彭高峰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

王幼鹏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主任

黄宇东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    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方    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罗    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