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作者 | 徐敏


爷爷是做泥巴的,父亲是做泥巴的,我从小就在泥巴堆里长大。

我想给大家讲讲我的爸爸徐贵保,一个和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手艺人。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我是80后,在豫北一个小村子里长大。记忆中,那时候的孩子都没有什么玩具,一个玻璃球、一张画片都是了不得的宝贝,村里也只有一台电视机。我家有大堆的泥巴,于是就成了小伙伴们的活动中心。

从记事起,我就跟着爸爸玩泥巴,不过爸爸做的是五脊六兽,我做的是坦克汽车。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以前,豫北农村的房子都是明三暗五的起脊房,红砖青瓦,屋顶要装脊兽。那时,十里八乡的民居和寺庙顶上,全是爸爸做的脊兽。

当时,家里还有一口土窑,三四层楼高,像一个碗倒扣在地上。在一片荒地中,它仿佛一个庞然大物,是我童年的城堡。在里面,爸爸负责做,爷爷负责烧,好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窑口的火旁睡着的。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后来,农村越来越富裕,好多人开始盖楼房,用楼板贴瓷砖,起脊房也越来越少用脊兽了,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差。爷爷老了,爸爸只能零星做一些寺庙、祠堂的活。而我和弟弟开始上中学,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终于有一天,爸爸背着行囊,跟着村里人去建筑工地打工了。别人出去得早,早就成为了师傅,而爸爸只会捏脊兽捏菩萨,四五十岁了,只能在工地当小工,干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资。这一干就是七八年。

而家里的窑经过雨淋、风吹、日晒,终于也像一个迟暮老人一样累了、倒下了。我的城堡坍塌了,成了一片荒芜。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直到我参加工作,给爸爸联系了比较轻松的库管工作,他才离开了建筑工地。之后,泥巴又出现在了他的桌子上,原来这么多年了,他还是放不下喜欢的泥巴。

做不了脊兽,爸爸开始试着做些小泥人、小摆件。没有生计所累,他的思路反而拓宽了,开始做一些以前觉得是“浪费时间”的东西。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有一次,村里人看到他做的笑佛,执意要买下。爸爸打电话向我说起这件事,听得出来,他非常自豪,觉得自己的手艺还没有丢下,还可以赚钱,并不是一无是处。

再后来,外面有人来村里投资了一个大型窑厂,聘请爸爸当师傅,专门做一些高难度的东西,如迎风墙、砖雕、门楼等。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环保问题,窑厂被县环保部门关闭了。爸爸则又出去打工。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前年回家,我撺掇爸爸去县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却没什么兴趣,说这手艺都没用了,申请那玩意干啥。后来,我瞒着他拿了一些他以前的作品去了文化馆,结果没多久就批下来了。

听说文化馆的人要来家里录像,爸爸很高兴,把塞在床底下、落了很厚一层灰尘的工具箱翻出来,将那些跟了他几十年的简陋工具一件一件地摆出来,用砂纸打磨。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在文化馆工作人员和录像机的见证下,他做了一件凤凰戏牡丹。制作完毕,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一齐鼓掌。那时,我好像看到爸爸的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他嘴巴紧紧抿着,嘴角的皱纹都在向上翘着。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如今,我家附近又开了一家窑厂,爸爸去了那里工作。我也在业余时间自学泥塑,做不好的地方就让爸爸指导。我总想着,就算不用这门手艺赚钱,也不能把它丢下。

爷爷靠泥巴养大了爸爸,爸爸靠泥巴养大了我,我必须要学下去,以后,也希望能把这门手艺教给孩子。不为别的,只为心里的那份感情。


乡村 | 文化 | 社会 | 公益

RCRA

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

志愿行动


老手艺 | 在泥巴里一辈子的老手艺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