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风雨,穿越世纪彩虹,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最早的国立美术学府迎来百年华诞。
时光飞逝,学术永存……“美术遗产”将陆续发布人文学院2018届部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缩写版,记录诸位同学的辛勤付出,记录难忘的毕业季!
文物修复原则与价值的双向取舍:
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争议为例
吴一凡
摘要:“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即“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自2008年启动工程至2015年完成,历时8年。修复团队所面对的既是时间与技术的赛跑,也是修复原则与实践的双向取舍,该项目更通过传媒领域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关注和学术讨论,在坊间成为热议话题。本文主要就这一修复项目实践和原则的争议问题进行梳理,从社会不同领域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进行讨论。
关键词: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价值取向、修旧如旧
前言
根据《大足石刻铭文录》的记载,历史中对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修缮工程共四次,分别在明代一次,清代三次;除此之外,据碑刻史料推断有一次,共计五次。时代变迁,县邑的主要活动场所转移导致大足县的石刻远离了人们的视野,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开始重视大足石刻的抢救和保护工作,1952年,专门设立大足县文物保管所,1961年,国务院将北山、宝顶山两处摩崖造像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大足石刻的研究和保护迎来了另一个高潮。近几十年间,对宝顶山摩崖石刻群进行过大小几十次的保护治理,但都未曾提到对千手观音造像实施过全面的加固保护,仅于1993年,对千手观音殿大悲阁进行除险维修保护。因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妆饰可能是千手观音百年来的最后一次整体贴金。
2008年6月,经过专家组的多次讨论,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顶尖文物修复机构共同开展,是一个跨多领域多学科的修复工程,也是国内第一件如此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工程。作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其难度不仅在于如何平衡艺术传统与宗教信仰,更需要修复实践中的原则与技术的协调。在修复期间,新闻媒体的追踪报道多达200余篇,各官方平台发表的专业论文近40篇,该项目引发的社会影响力也可见一斑。究竟该如何修复?这既是修复团队最大的难题,也是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事。
图1/造像修复前后对比
此次修复工程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难题,同时也是理论上的。通常修复工作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关键在于,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兼顾修复的基本原则,是否要整体“贴金”成为了争议点(图1、2)。
图2/造像主尊揭取脱落金箔后与修复后对比
修复团队对修复原则进行更细致的解读和取舍后选择对造像整体贴金,却与公众间形成较大分歧。笔者认为这是修复团队与公众所处立场不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所造成的。作为一个修复工程,修复团队更在乎文化遗产是否可以“延年益寿”,而公众关注于其外在观感。在下文中将就本次修复工程的热议问题从修复实践原则到该造像所具有的历史、艺术、宗教等价值层面进行分析,对专家领域与社会领域所产生的分歧展开讨论。
1. 专家领域的价值取向分析
千手观音造像历经八百年风雨,在明、清经历过四次修复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件石刻艺术晚期的精品,拥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并且是无数信徒膜拜的对象,拥有明确的宗教价值。这些因素都为千手观音的修复增添了一份困难,能否同时将造像的所有价值都保存下来?如何才算保持它的历史风貌?如何既能令千手观音延年益寿?怎样才算恢复历史原貌?
1.1. 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区有大小石窟75处,造像五万余躯,其中以北山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南崖第8号龛,龛高7.7米,宽12.5米,占崖立面88平方米。雕凿于南宋时期,属摩崖浮雕,体量规模和贴金规模是宝顶山大佛湾造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世上现存的手臂最数量最大的石质观音造像(图3、4)。造像主体部分由岩体直接雕凿而成,造像下部用泥塑流云。造像整体呈中心对称,依顺崖壁有前倾之势,营造出整体空间的庄严与压力。本尊造像最精彩的在于,佛像主尊结跏趺坐,以主尊观音造像为中心,呈散射状向外发散而出共计830只手,227件法器,造像臂膀丰润,其胸前两手合掌,其余左右两侧手部对称并持有法器:日、月、宝剑、如意珠、宝镜、莲花、葫芦、宝塔等,每只手心各有一眼。左右侧各立男女侍者两尊,佛像整体左下方有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右下方跪一饿鬼,手捧一钵。
图3/造像正视图
图4/造像侧视图
除此之外,千手观音的贴金与彩绘更是为造像增光添彩,从主尊和手臂的贴金造就了造像整体的华美,而红、绿、蓝三色的彩绘,成为了和谐的点缀,金色和蓝色形成对比,为造像增强了空间层次感。自古以来的佛教造型表现中,为佛像重塑金身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古代对文物保护修复的方式。
1.2. 宗教价值
大足石刻造像是融合儒家和道教思想的三教合一的综合体,广泛地涵盖了该时期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历史上大足石刻也主要由僧、道管理。一般千手观音的手臂仅以十代千,并不会真的出现数量如此之多的手臂,该造像手持众多法器,意味着被赋予了不可舍弃的佛教职能。在民间,有流传“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事实上,迄今为止每年都会在宝顶山举行宝顶香会,千手观音造像是无数善男信女所崇拜的对象,它的存在即是它的价值。千手观音像曾经斑驳的外观使得造像已经无法满足宗教礼佛的需求,为此,专家团队两次组织美学和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专家召开学术会议,并与国家宗教局和佛教界人士进行了充分沟通,最终决定恢复千手观音南宋时期原有的面貌。
1.3. 历史价值
从当代角度看待千手观音造像,她已近迟暮之年,千手观音不仅经历了八百年的风化,同时累积下了多层贴金的历史修复层面,对于曾经的断手,专家用X光透视也检查到了造像中用于修补的木条和钢丝。数据表明,在千手观音的830只手中,残手达到283只,占总数的34%,而受损手指更达到400余只。当专家发现千手观音手部造型称两侧互相对称,在有形象依据的前提下,便通过“以形补形”的手法进行修补,基本维持了文物的原状和最大限度保证了完整性。
历史信息的完整保存和宗教价值的传承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取舍,我们不能为了能保证造像的历史信息而对造像的存活状态而弃之不顾,如此折中的修复方式,专家已经做到了目前技术性的最好,最大程度完成了抢救性保护的任务,也为后世留下了可能性(图5、6)。
图5/造像中被保留的历史痕迹 局部1
图6/造像中被保留的历史痕迹 局部2
1.4. 社会价值
“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作为一个新闻事件,不仅具有文化底蕴,还具有极强的科普和新闻意义,从修复工程前期、修复过程中、修复竣工后,都有实时跟踪的新闻报道,有带动公众对艺术、文化认知水平提高的作用。在修复期间,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两档与修复相关的纪录片节目,修复完工当日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拯救“千手观音”》的特别节目,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直播,且后期本次修复项目的影片还参与到大足石刻巡回展览中。整个修复过程从未与社会脱节,反而是一直在向公众反馈着不同阶段的修复成果,打破了常规的新闻特性,同时也为修复学科在社会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
2. 社会领域争议背后的价值取向分析
2015年6月13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终于对公众揭开神秘面纱,从此它面对的不仅是时间带来的考验,还面临着公众来带的诸多评议。从整体的修复流程和技术运用上来说,有科学辅助有理论支持,几乎毫无争议可言。但在修复原则与文物价值的理解上,却出现了空前的争论。根据搜索“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等关键词,阅览到的相关新闻可见,就争议而言主要是出现在社会领域中,而专家从官方角度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分析与解释。
2.1. 艺术价值
认同:(以下列举网络评论)“应该是我见到最有活力和艺术感的,看起来好像在对祈愿者,自由摆动和栩栩挥舞着似的,菩萨不舍一众生,定有只手招向你!”
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最大程度的恢复了其艺术的完整性,不难发现千手观音的每只手都呈斜向上的角度,带给人门一种空间的秩序感和无边无际的延伸感,这都来自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古代雕刻家的智慧。修复团队对于这种艺术效果的修复,能够留给后世更多来自于古时艺术的震撼。
不认同:“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修复得金光闪闪,像春晚似的,不忍直视……乘云而来的十方诸佛简直西方魔幻主义!”
全面贴金所带来的效果确实是相对的,这种做法隐匿了大量造像古旧的风貌,带给人一种历史的中断感,饱经风雨沧桑得以留存的各类历史文物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容貌、品格与个性,这是与其数百年、数千年的高龄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为何会有人觉得修复后的造像会有西方魔幻的感觉?在笔者看来,原因在于本次修复工程中,主要依靠三维模型等手段进行修复,看似科学,实则缺少了造型的机构和工匠的精神。中国古代雕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绘画一样追求着传神写意的意向性,它从绘画中汲取营养,以主观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通过匠人们观察体验所得到的印象,经过主观的夸张变形的手法,追求神似的艺术美感。若主要基于电脑绘图和三维模型,不仅缺少了造型结构的真实,还失去了造像作为雕塑所带有的灵魂。
2.2. 宗教价值
认同:“菩萨又活过来了,可以继续存在,可以继续保佑大家了”,“1007只手全部都刻出来的,何其壮观”,“无比敬畏和虔诚的参观了……”
他们属于最普通的观众,或未曾接受深入的艺术教育甚至宗教教育,除了被造像的造型感所折服外,更多的还是出于对宗教事物的敬畏。当代中国,儒释道早已杂糅着被摆在了我们的思想当中,民众对于宗教的理解和认知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传播,在他们心中佛或许是普度众生的神明,或许,本尊千手观音造像对于他们的意义无异于城乡间遍布的城隍庙、观音观,出于宗教信仰的角度,他们只需要满足自己的精神信仰需求便足矣。
不认同:“现在的千手观音看起来只有华丽,哪里还有以前的威严。”
《法华经》中提到:“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佛像作为佛教这种宗教在现实中的表现实物,要受人膜拜和崇敬,所以要在佛像上贴金,保证佛像的闪耀,时至今日依然很多人在许愿时都会说,如果能实现愿望,来还愿时就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但如果从宗教信仰的方向去理解本次修复工程的主要目的,这次修复项目,并不是一个祈愿或还愿的仪式,实则并不掺杂宗教信仰感。并且这次修复贴金花费巨大,从宗教含义的角度进行修复后,为了保护造像依然也不能进行烧香,也并不能满足宗教需求。且修复后的千手观音造像与周边其他造像形成反差、不协调,缺少古朴感、和环境的完整性,一部分人也表示还是喜欢文物具有陈旧的感觉,而还原到最初是的状态和全面的贴金处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太多的历史痕迹(图7)。
图7/造像修复后与周边环境对比
2.3. 历史价值
不认同:“他们给一位沧桑睿智的老人涂脂抹粉,并动刀整容,岁月的神韵已然消失殆尽……”
前期修复实验在金箔开裂,宣布旧金箔重贴方案失败的时候,已经搅乱了原先的修复方案。当文物的建造就历时近70年,有经历了800年风霜雨雪,又何必抢在这几年便一定要修到完好如初呢?也正是这些“不完美”显示出八百年岁月的消息,让人感到历史的宏伟并心生敬畏。不少人对于为何没有在进行更多实际操作和有更多可行性的情况后再继续修复工作产生疑惑,即便是针对损害严重部位逐个修复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全面贴金是否只是一个实验性的工程,还是最终为了完成工作省事而已?
严格上讲,“修旧如旧”原则,难以严格、科学、清晰的贯彻,人们所期待的是原汁原味还是很难塑造成功。对于现代的修复者来说,不仅不能对雕塑进行二次创作,而且很难领悟古代匠人的技巧和心思。环境是雕塑作品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缺少宗教信仰的大环境下,前提条件变得不同,从而更难做到原汁原味。
2.4. 社会价值
来自公众号名为“壹读“的一篇评论文章《壹读百科·日本人怎样修复国宝千手观音?》文中提到:“面对这个充满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审美风格,壹读君(yiduiread)忍住了想要吐槽的冲动……”以日本一佛像修复与大足石刻修复作为对比,几乎带有嘲讽的言语介绍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工程,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传播,迅速在公众面前发酵,从而形成了热议,这也许可以称为一种低劣的媒体行为,以偏概全的完全否定修复工程是不可取的,但三人成虎,这种行为往往会带动本就是一知半解的公众对于修复学科认知的转变。
知乎网站上也有一篇关于《如何看待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修复?》的讨论,包括修复专家、纪录片团队成员及观光路人在内的共56篇回答。其中包括:修复过程概述、质疑和游客的感受,如此热烈的讨论代表了伴随社会发展,也表明当下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些艺术学科的争论。
产生报道误差的原因一部分源于“碎片化的阅读”,另外专家和研究员们可能并没有给观众和读者一个系统的解读,导致产生争议。笔者发现,在快餐阅读时代,媒体只会挑选出有“爆点”的碎片内容进行报道,人们只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一些东西而已,这种阅读的模式下人们可以即时的进行讨论和快速的得出结论,但实则不求甚解,只是通过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事物,从而无法了解到事物的真相(图8)。
图8/观众参观千手观音造像现场
结论
在中国国内,修复学科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是一件好事,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修复团队人员就会将文物生命的延续放在首位,其次是判断文物对社会更重要的意义,将它作为宗教文物来看待重妆贴金就是天经地义。然而一旦身处另一角色,我们可能就更看重文物的历史痕迹,它的不完美就是它的特色,而现在“金光再现”就是错误的……归根到底是因为保有不同的立场和价值取向。但是希望有所异议的人都能抱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对待任何事件都应求同存异。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和学界、媒体好像都是单方面的传输,缺少互动性,相关修复部门也要增强专业机构与公众的联系,更加积极主动地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统一口径,对于矛盾避而不谈。
笔者在修复方面依然是个初学者,水平有限并没有办法提出更新更优秀的修复方案,见地也还存在不足敬请原谅。我们应当是正视每一次修复,并且应该承认其中的矛盾和争议,对于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交由后世一一改进。
指导教师:李军 教授
吴一凡,女,1995年出生,天津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
相关链接:
2018毕业季特辑之一:艺海之下——由“基弗在中国”引发的话题事件与前后论争:“基弗在中国”事件综述
2018毕业季特辑之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五百盲贼得眼”故事画重读
美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