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文 / 王逸轩

图 / 蒋晟煜 

审核 / 夏建圩(指导老师)、荣丽纯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章家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捡”,这是皖南地区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语。这一把油布伞撑了上千年,如今还流传在我们身边。


这个夏天,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三下乡”实践团队,就带领大家走进孤峰,领略油布伞的前世今生。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孤峰油布伞


泾县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山水毓秀、人杰地灵,李白曾在诗中赞叹泾县优美的环境“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如今泾县也是以众多传统文化聚居见长,成为皖南地区的文化宝库。


我们来到泾县孤峰镇油布伞厂,匠人们正在做工。


厂长郑国民带领我们参观了匠人们做伞的过程。


他告诉我们,油布伞制作过程中需要十八道工序,分别是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刷油、盖章或署名、晾晒,每一步都由工匠纯手工完成,每一步都严格按照固定尺寸来做,层层把关,怪不得人人都说孤峰伞不用挑啊。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匠人在做伞


孤峰油布伞已经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厂长郑国民向我们介绍,孤峰油布伞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伞的记载,历经百年发展至明清时已形成一定规模,尤以郑家制伞最为出名,其祖祖辈辈都以制伞为生。


如今,孤峰的伞厂只剩郑国民一家,这项老手艺渐行渐远,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郑国民厂长向我们介绍孤峰油布伞


讲起孤峰油布伞的历史,那是说上好几天的说不完的。


伞最早出现在中国,其由来,要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


据传,伞是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


当时,鲁班外出经常淋雨,所以云氏希望能做一个“随身携带的亭子”,所以就用一块布,一组活动骨架,组成了一把伞。


而孤峰油布伞,明清时期就经常出现在各种人群的家中,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一把油布伞是永远不会离身的。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清明上河图》中所作的油布伞


在泾县还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


明朝,在孤峰有一个王百万和一个殷百万,当时能封百万封号的都是向朝廷进贡百万银两的人,可见这两人都不是一般商人。


当时,十甲王百万,为了显耀财富,在门楼广场盖了一个“六爪金銮殿”,而孤峰的殷百万则依仗自己制伞收获的滚滚财源,去争抢九甲村头的一块风水宝地——船形地。


这船形地上的枫树垱就成了两家斗气的焦点。


先是王氏在枫树垱上建了一个“正德茶庵”,供行人休息,让王百万声名远扬,而殷氏做梦都想得到枫树垱这个交通要道。


于是两家就互相告御状——殷氏告王氏盖“金銮殿”欲谋反,王氏告殷氏拥“千军万马”欲谋反。


两通折子上去,皇上震怒,立刻派钦差前去调查,殷氏王氏一看,情况不妙,这谋反可是抄家的大罪,急急忙忙掩饰家事。


王氏连夜拆了“金銮殿”,挖了一口“十甲塘”;殷氏把工匠制伞用的削竹刀和三脚马,这就是“千军万马”。


一则故事,也反映了当时制伞行业的昌盛。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晾晒的油布伞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做伞的匠人大多是上了年岁的老工匠,郑厂长也对孤峰油布伞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表示担忧。


虽然孤峰油布伞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也响应十九大的号召,给予很大程度的政策优惠,但市场的缺失、匠人后继无人等一系列问题也存在。


所以,孤峰油布伞在渐行渐远。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制伞的老工匠


“撑着油纸伞,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在《雨巷》中,用油布伞为意象抒发心中抑郁悲愁,而现实何尝不是这样。


一位老匠人“撑”着油布伞,彷徨踌躇,希望有位传承人出现在这压抑的环境之中。


所以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欣赏这种工艺品,能让更多新鲜血液——对这种手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来继承发扬这种传统手工艺。


希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遍神州大地!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院子里晾晒的毛竹杆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三下乡”实践团队与郑厂长合影


本图文由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建筑工程系赴泾县文化宣传暑期实践团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在“雨巷”中彷徨|渐行渐远的孤峰油布伞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