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风土地标案例研究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是怎样的设计的力量,使卑微的机器建筑有了非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给予了这些实用建筑形式以力量去唤起种种人类情感,从权力和敬畏,到骄傲与崇敬?又因何被看作让人惧怕的魔幻怪物,或是让人珍爱的浪漫守护者?


当一个轮廓或形状的美丽比肩于它的功能性和实质性,那就是真正的奢华。

——瑞德·克拉考夫


当陌生的物体塑造了景观,我们便获得了想象。

——乌梅尔·西迪基


设计地标建筑常常是建筑师们的梦想。的确,设计建造一座在形式之外还具备重要性和标志性的建筑往往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历史上,许多纪念性建筑就具有标志性:欧洲的大教堂和伊斯兰世界的清真寺、金字塔与凯旋门、塔楼与摩天楼、城堡与宫殿——它们都从物质上有力地体现了宗教信仰、军事力量或无上财富。住宅这一更为常见的建筑类型,若设计意匠出色也可以成为标志性建筑,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流水别墅。对多数先锋建筑而言,成为地标的目的在于引人注目和超越其他的纪念性建筑。


相对而言,在风土建筑领域,建造者/设计者的意图更加谦逊。人们需要用各种构件建造遮蔽物,要建造用来保护动物的棚舍和储藏食物的仓库,以及用于工作和集会的基本社群空间,这些基本的功能需求是更为切身的建造目的。然而,正如简单的建筑通过对材料、结构和形式的直白运用即可呈现出美感,一些风土建筑也因天生具备辨识度而成为地标。风土建筑中的风车和水车就是这样的例子,它们同时也是本期《沃菲尔德风土图记》的主题。


在这里,我必须承认,本期专栏写作的初衷就是研究风车和水车。作为具备地方特色的机器,它们利用自然中的风能和水能为人类服务。但是,由于这些特别的建筑所具有的多种喻象,很快我便放弃了实用主义式的写作计划。


在西方文学中,提起塞万提斯,永远会让人想起西班牙的风车。在其经典的中世纪浪漫主义小说中,塞万提斯创造的人物堂 · 吉诃德,幻想自己是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将拉曼查地区石丘顶上竖立着的风车视为可怕的怪物。他为建筑赋予生命,以风车为有着石头身体和旋转着手臂的巨人,并与之战斗,以保护人类。


同样由于地处高处,许多人看到风车群时却是怀着自豪和赞美之情。在他们眼中,坚实的建筑形象被看作保护者,象征守望着村镇的岗哨。对很多镇民来说,它们还能唤起安定感。风车代表了他们劳动的收获以及赖以生存的食粮。它们是社群生产力和生计的标志。


在许多文化中,风能的主要角色是食物加工,除此之外,风车和水车还以其他方式为人们提供同样重要的服务。历史上,荷兰和英格兰著名的风车沿着航道排列成群,通过调节运河水位,将农田与商贸中心连接起来,形成了重要的水路交通系统。在美国西南部和澳大利亚内陆,不起眼的小风力泵孤独地矗立在平原上,在干旱的气候下供给生活用水和畜牧用水。在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克里特岛,风车与水车在为乡村景观增色的同时为稻田和麦田提供灌溉,在维系地方食物来源和农业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应用中,风车利用风能并细致地控制自然能源为人类服务。作为自然的机器,它们提供免费的、无害的能源,把风转化为能量。


奇怪的是,这些地方构筑物虽出自普通建造者之手,却具备重要的文化涵义并成为地标。它们成了寓言故事的主角,将自然的惠赠与人类的需求联系起来。它们甚至被提升为浪漫灵感之源,那地平线上梦幻般的剪影向上伸展,沟通天地。这一美好的、诗意的涵义被捕捉在阿兰和玛丽莲·伯格曼的歌词里:


旋转,像螺旋里的一个圈,环环相关,

轮轴不停转,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

在太空中无声旋转,图卷逐渐展开,

像你在心中的风车,找到的圆环!①


① 译注:歌词来自1968年度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主题曲奖获奖歌曲,电影《天罗地网》(The ThomasCrown Affair)插曲《心中的风车》(The Windmills of Your Mind)。它原是一首由艾迪 · 马尔内(Eddy Marnay)作词、米歇尔·勒格朗(Michel Legrand)作曲的法国经典歌曲(Les moulins de mon cœur)。阿兰和玛丽莲·伯格曼是电影中英文歌词的作者。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生命中总有一些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它们常常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奇观,使我们学会新的思考方式。我自己对风土建筑研究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大约45年前的旅行中偶然看见的一座普通的建造物。当时我还是一名执教于普利茅斯大学的年轻建筑师,在葡萄牙四处旅行,终于在乡村亲眼见到人生第一座风车。那是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当暮日逐渐西沉之时,视野尽头的石丘顶是一座风土建筑简朴的形象。我沿着石子路将车开向山丘脚下,踏着路尽处的石道,步行上山。山坡陡峭,风车隐在了山峰之后,因此上山途中只能凭感觉前行。干冷的风刮过山顶,传来风车木臂上帆布叶片鼓动的声音。风穿过脆弱的织物,发出敲打大鼓一般的声音和刺耳的呼啸。叶片转动时,磨坊老旧的木制齿轮发出抗议的哀号,那是只有木材间的摩擦才会发出的声音。空气中开始充斥着压榨新鲜苹果汁的香甜,以及几天前处理过的水果发酵后的刺激性气味。当我到达丘顶,呈现在眼前的就是这绝妙的人造机器,它鼓动的帆布叶片那不断变化的影子舞动着穿过我的脚底。这座小型风车是来自无名建造者朴实的礼物,它在感动我心的同时也指引了我的未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风土地标。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堂·吉诃德:“桑丘·潘沙我的朋友,你看那儿冒出来三十多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我想过去大战一场,把他们统统杀死。”

桑丘·潘沙:“我说老爷,那边站着的那些不是什么巨人,那是风车。那些看着像长胳膊的东西是风车翼,风一吹它就转悠,能把石磨带动起来。”

堂·吉诃德:“很清楚,在闯荡世界这件事上你是个门外汉。”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①


① 译文选自董燕生译《堂·吉诃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绝大多数农业社会的地方构筑物,其主要功能都是给人们提供栖身之处和安全贮存食物之所。许多村落中为粮食建造的粮仓和风车,质量都要好于居住用的建筑。因此,可以理解风车为何能成为人类劳作和食物供给的建筑标志。坐落在高处,俯瞰它们为之服务的社群,希腊米科诺斯岛、西班牙拉曼查平原上这些坚固的建筑成为了真正的标志性建筑。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克里特岛的拉希西高原是海拔约800 m的内陆高地。两个多世纪以来,14 000架白色的风车包围着这片土地,拥抱爱琴海的和风。它们的功能是通过简单的水泵和铁塔来灌满深井和灌溉农田。从美学上看,它们装点了这片土地,让这一地区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今,风能供给已经被新技术的电动泵和柴油发动机所取代,这些著名风车塔的废墟却如过去的幽灵般突兀地散布在大地上。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通过风车和水车来借用自然能源的想法既古老又普遍。在风土的世界中,它们的各种形式从原始到精良,复杂程度不一而足。在中国,通往宁夏中卫的道路上,有两架木制水车优雅地将黄河河水运往稻田进行灌溉。而在泰国曼谷近郊,两架朴素的风车矗立在水田里,灌溉完成后,它们老旧的芦苇叶片便会合上。风车和水车都是人类历史上利用自然能源提供食物的生存智慧的结晶。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有时,风土技艺会超越本身的功能目的而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中国广西的两架精巧的水车就是这样的例子。从功能上讲,它们是为了利用人工运河中的水流之力而造。然而,运用当地竹材的精心制作,使它们具有了实用性之上的意义。它们展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建造者的骄傲。同时,它们还标志着所属人群的文化与价值观。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风涡轮,或称风力泵,是澳大利亚、美国和南非辽阔乡村大地上常见的风土建筑。格架顶端的涡轮由许多金属叶片组成,将风力转为扭矩进行旋转运动,用一根竖杆与地下泵缸连接起来。照片中的风力泵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当地大陆架岩层的地质特性使得地表水稀缺,仅在深处蓄有地下水。这些机器形成的标志性景观,为澳大利亚的干旱腹地提供了牛羊的饮用水。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传统的风车是真正的机器与建筑的结合。由于不但要承受,而且要主动利用最强烈的自然力,风车需要造得坚固。同时,作为具备动态部件和运动机制的建筑,风车的建造对强度和工艺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新英格兰地区,一座传统美国磨坊强有力的石造基础展现出它的欧洲血统。这种“杆式磨坊”可以依据风向转动顶盖。而希腊圣托里尼岛上坚实的“塔式磨坊”却已成废墟,永久地朝向风向固定的地中海风排列着。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随着东边来的移民涌向美国西南部广阔的高平原和沙漠,风力泵也作为当地的一种建筑地标而出现。风力为干旱的牧场带来生命所需的水,为牛仔、牛群和野生动物提供了小型绿洲。高高安置在木架上的精良风车不仅是实用机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标志物。它们有的是从中西部地区的农具公司购入,有的则是由当地铁匠和木匠手工制造。这些风车反映出一种地方民间品质,每一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30年来,建筑遗产保护者比尔·戴利在新墨西哥州罗斯福镇挽救了超过80座传统风力泵。他凭着一己之力将这种最为重要的风土样式传承了下来。如今,这些风力泵安全地存放在位于波塔利斯的保留地,等待着将它们纳入户外博物馆的资金支持。然而,这些离开原初位置的建筑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一旦用途消失,真正的文化遗产还能否被保存下来?



生活的标志:粮仓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历史与民族志上,墨西哥的粮仓被讲阿兹特克语的纳瓦特人称为“库厄克斯克梅兹”(Cuexcomates)。这些技艺高超且外形优美的仓储设施以木骨泥墙为主体结构。历史上,是它们替代了史前时期使用的地窖。这些粮仓建造于石基础上,保存于其中的粮食不仅用于食用,也作为农业生产必需的种子。这些粮仓位置显要,在室外庭院的灶火对面,清晰地显示了农业生产力和家庭财富之间的联系。其规模和建造的质量与一个家庭在社群中的名望和地位紧密联系。


建筑应当讲述其时代与场所,但是向往不朽。

——弗兰克·O·盖里


再一次地,在自由的年岁里到处是欢笑,粮仓的富裕超过了珠宝和黄金。再一次地,丰收的歌谣与呐喊,讲述着自然最古老的胜利。

——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


农业建筑的种类之一——粮仓,超越了时代与地域。其本质虽然是功能性的,但几乎在世界上每一种文化中都是标志性场所。它是容纳和保护“财富与财产”的容器,提供食料和养分,使人免于饥饿和匮乏。它是一种简易的建筑,同时又是一种重于生命的符号。


纵观历史,随着人类从最早期的游牧和原始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为了适应生存需要,建筑的复杂程度也在发展。当人类从穴居向半穴居发展,从最基本的狩猎和采集食物向农耕发展,其对于生活的遮蔽需求也在增长。人类的建造和结构技艺随着岁月的增长不断进步,为了满足首先是家庭,而后是社群的需求而必须进行的筹谋也日益复杂起来。在用于生存最基本的遮蔽物和场所之外,人类在农业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建筑需求。


有时,良好的生长期带来充裕的收成,并且有余粮可以应对荒年。为了储存这些宝贵的剩余谷物,需要一种新的仓储建筑。对这类构筑物的需求被证明是根本性的,与文化无关。因此,粮仓在全世界得到发展。普遍而言,它们为粮食提供了干燥的环境,保护其免受雨水和潮气的侵蚀,同时也防止啮齿类、昆虫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在某些文化中,这些基本的考虑与实际的地方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建筑上独特的可识别性。地域气候条件、可获取的当地资源,以及建造技艺的质量决定了这种新的农业建筑在类型学意义上的基本形式。储存粮食的构筑物对工艺、密封性和防水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粮仓的结构比起建造者的住宅而言常常拥有更高的建筑质量。毕竟它们是容纳和保存家庭与社群“财富”的容器。它们代表着生产能力和生计,从而,它们也反映了人们的自尊和自豪之情。


食物,最终,是一种神圣之物。它跟分享有关。它跟诚实有关。它也跟身份有关。

——路易斯·弗雷斯科

食物就是寒冷仓库中的阳光。

——约翰·哈维·凯洛格


在某些社群中,文化表达也会在仓储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中得到反映。宗教象征、精神信仰、迷信,甚至性,均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比如,非洲的多贡文化是一夫多妻制的。这种婚配安排在建筑布局中得到了反映:每位妻子拥有单个粮仓,多个粮仓共同形成整个家庭群组。通常,多贡粮仓的墙上都会有宗教内容的图示。灰泥塑造的卡纳加的图案、动物的造型以及先祖的形象作为意义丰富的装饰,赋予每个家庭群组在多贡村庄里的独特身份。


在墨西哥村庄里,多个家庭组成的生活群体也会在举行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庆祝活动时,将粮仓作为室外庭院的一部分。其生活环境由几代同堂的屋群、十字架,以及烹饪和聚集场所共同构成。粮仓、十字架和庭院常常在宗教和政治性节日中被华丽地装饰起来。


在突尼斯,坚固厚重的石粮仓扮演着更为实用的建筑角色,密匝的叠石和防御性的无窗墙体,包围并遮蔽着内部的柏柏尔村庄。在萨夫,室内居所和室外的生活空间被戈尔法粮仓围绕起来,这些粮仓正面向内,保存着全村人的食物和财产。


在美洲中西部广阔而平坦的草场上,乡村农庄由大量建筑聚集而成。但有一座建筑总是在田地中央孑然独立——它就是粮仓或谷囤。这种造型简洁而光彩夺目的建筑形式是为了储存和干燥谷物而建造的,靠近田地合乎其功能的需要。同样重要的是,它就像“王冠上的宝石”一样,是每位农民的财富在建筑上的象征。实际上,在几乎所有文化中,这种粮仓都代表了富裕、慷慨、免于饥饿,也代表了心灵的独立和安宁。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奥拉德苏丹尼堡是一座柏柏尔村庄,它贮存食物的粮仓组群位于突尼斯南部靠近泰塔温之炎热而多岩石的地带。今天,萨夫(堡寨)已经废弃,因其建筑品质和文化意义而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地。从15世纪起,它们作为生活和贮存食物的必要设施在崎岖酷热的撒哈拉沙漠边界的乡间被使用了数百年。为了在山顶和高地上建造牢固的定居地,村庄通常被高达三至四层的坚固的粮仓包围在内部,粮仓作为一种立体的防御墙,连成了厚重无窗且极具防御性的环形防线。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哈达德和缅地因的萨夫是柏柏尔建成环境的典型代表,毗连的住宅和拱顶的粮仓朝向内部空间,共同构建了连续的街道和庭院。这些仓室用当地的石材和泥砖建造,十分坚固,并且室内能够在干旱的气候下保持凉爽。这些贮存单元被称为“戈尔法”,它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房间”。它们幽暗干燥的内部和单扇门为晒干的胡椒、番茄和橄榄提供了保存空间。村民在萨夫只居住几个月,他们就像游牧民一般在遥远的田间进行季节性耕种,收获大麦和小麦。在那里,谷物被贮存在田野附近的“麦特莫”里,这是一种上面覆盖着稻草的浅浅的土坑。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多贡乡村的泥筑粮仓令人印象深刻,圆锥形茅草屋顶是其最重要的建筑特征。它们优雅地覆盖在巴纳尼崎岖峭壁上(上图),或是散布在贝格尼马托的洼地中(下图),带有一种高雅建筑的华美。功能上而言,更大的粮仓保护谷物,它们是多贡人的主要食物。有些也保存次要的食物,例如小麦和高粱。小一些的粮仓是珍贵的藏宝箱,里面是妻子们的财物。木制的入口大门上有着精美繁复的雕刻——雌雄同体的特勒姆人的轮廓、太阳蜥蜴、卡纳加图案,以及各种原始生物——意在召唤多贡的天神和精灵保护其中的财产。简单而精巧的木质滑锁宣示了入口的神圣不可侵犯。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巴纳尼的多贡村庄遍布在峭壁上,这种形式与沿着班迪亚加腊悬崖蜿蜒了100英里的其他30座非洲聚落相似。40万人生活在这严峻崎岖的悬崖上下,从北部萨赫尔高原向下足有1 500英尺的落差。先人的坟墓占据着悬崖更高处的位置,俯瞰着住宅和粮仓组成的群落。家庭组群被称为”金纳”,女人粮仓的数量和填满男人粮仓的谷物显示着家庭的名誉和地位。在一个金纳中有多名妻子,每个妻子在她的粮仓里保存她自己的财富——珠宝、钱币和衣物。男性不能进入!男人则在他们的粮仓里储存一种不同的财富——余粮。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墨西哥,圆柱形的粮仓使用轻质的枝条编织成结构,然后抹上粘土,建造出紧实的墙体。就像在大多数粮仓里常见的那样,谷物从顶部倾倒装入,从底部开口的地方取用。大多使用结实的石砌基础,以防止家禽和家畜——鸡、火鸡和猪窃取食物。西班牙的粮仓防止动物、害虫和水侵害的方式则很不一样。在加拉蒂亚,粮仓结构被架置在蘑菇形状柱头的石柱上来阻止动物和防止水害。这种石制建筑用于谷物脱粒前的去湿、风干和贮存。它们由长方形的仓室组成,有狭长的透气口。它们稳固的结构证明了农民对收获的珍视。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缅甸西部偏远的山区,钦部落的成员将他们的谷物储存在巨大的圆柱形容器中。这些像篮子一样的容器使用就近获得的竹条作为轻型骨架。其后沿着骨架铺衬编制宽松的席墙,使空气可以流通。与钦部落的住宅结构方式相近,这些大型的贮物篮被木柱支撑的平台高高抬起。因为储存处远离地面,谷物可以保持干燥并且避开农田中的动物。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日本,贮存谷物的仓库被称为“蔵”。这个词用于形容农业社群中较小的仓库以及城市地区和码头的较大的谷物仓库。在日本乡村,蔵是使用柱梁结构的小型木屋,支柱的内侧附着有木板墙。屋顶铺瓦,在多雪的地区则使用厚重的茅草顶。它们有两层,地面层用于贮存稻谷和其它的食物,上层则用于贮存农具和器物。为了隔离雷火和谷物自发氧化带来的火灾风险,蔵通常单独伫立在田野里,自然风光、乡土建筑和绿油油的稻田浑然一体,形成了一道颇具吸引力的如画风景,是日本庆祝丰收的标志。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简单的、谦虚的乡土建筑里,结构的诚实通常体现出一种优雅,这在使用更多资源且更具雄心的建筑作品中反而是少见的。谦虚的作品,比如被小心地建造在印度拉贾斯坦干燥的土地上的一个小型家庭粮仓,证明了艺术的感受力、技艺和自尊能够生成具有高超美学设计品质的建筑,同时具有完备的功能性。这种小型仓库完全使用采集自周围环境的材料建造,它是一种富有价值的容器,保护和守卫着家族用以滋养和延续生命的收成。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满载粮食的粮仓是农业生产力在美国乡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之视觉象征。中西部富饶的农田出产大量玉米,这种食物创造了美国中部远古农业的早期文明。在中西部的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和印第安纳州的农田中,农民在通风良好的仓库构筑物里存储和干燥主要的作物——带穗玉米。这种粮仓以双坡屋顶、穹顶,和居中的通廊为特点,玉米棒被输送带自上部倒入粮仓,而后滑落到旁边的仓室中,为了获得最快的干燥速度,仓室的宽度随纬度不同有所变化。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美国中西部,粮仓通常单独矗立在富饶的农田中,像一件人类孤独的作品。在冬季,它在平坦的地平线上展现出高贵的轮廓,是广阔土地上人类生存的唯一建筑标记。在夏季,则几乎看不到它,它被高高的、浓密的、成排种植的玉米环抱其中,正是后者孕育了它。它的形式是简洁几何学的产物,一个没有虚饰的柱体。对于某些人而言,它唤醒了一种建筑的诗化和浪漫化的感受。它是金色收获的保卫者,满仓的食物供养着家人和牲畜,维持着农民的生计,以及乡村的生活方式。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伊利诺伊的风景中,典型的粮仓是用细长的木条建成的轻质结构,划分出通风处,让建筑可以呼吸,空气可以穿过结构,风干里面的玉米。粮仓里斜撑的木支柱可以加固柔弱的结构,使其能够真正抵御外部来自草原的风力,以及内部贮存的大量带穗玉米产生的不断增长的外向推力。尽管多数粮仓是木结构的,用空心砖和混凝土砌块建造的粮仓也很普遍。粮仓的形状、材料和大小可能不一,但是其干燥仓室的宽度在每个农业地区都是一样的。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在美国的风景中,没有一种建筑作品比简洁的、几何形体的、高耸入草原天空的粮仓更能够真实地体现美国乡村农民的特点了。这些广阔风景中的单座建筑就是农民的存在和他们对于广阔乡野之引领的象征。这些功能性的乡土建筑正直而坚定地守卫着草原,带着建筑的庄严矗立于大地,同时赞美着人类的两种基本技能——建造的天赋和耕作的天赋。今天,农业技术的变化使得这种经典建筑在功能上变得落伍,然而无数粮仓依然留存在地平线上,如同哨兵守护着过往的岁月。




本文选自《建筑遗产》2017年第3期(总第7期)、2017年第4期(总第8期)



作者|詹姆斯·沃菲尔德

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学院(伊利诺伊 61802)荣休教授


  校对|潘玥

版面设计|朱艺媛



感谢关注“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平台!

购买《建筑遗产》学刊进行深度阅读,可直接至官方微店订购。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建筑遗产》学刊官方微店二维码


消逝中的土著遗产——美国教授50年走遍60余个国家的记录(III)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