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是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的湖积平原,它北起钟祥,南接洞庭湖平原,西至当阳,东临武汉,包括荆门市、荆州市以及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湖泊众多,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结合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点,江汉平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多为天井式、天斗式以及天井天斗混合式。民居中天并和天斗错落,呈现出“小开间、大进深”的平面形态,这样的空间形态是此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貌。
一、荆州城
荆州城为清代城墙,位于荆州江陵。清顺治三年依照旧基而建。城墙周长3000m,高近9m,厚约10m,东西长,南北短,呈多边形。共有城门六个,均建门楼。
荆州城大北门城,墙基用条石垒砌,墙身用青砖石灰糯米浆叠砌。城楼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设五开间外廊,造型纯朴。

荆州城
来源:荆楚建筑风格研究
二、明显陵
显陵俗称皇陵,明代皇帝陵寝,系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父母的合葬墓,位于钟祥城东北的松林山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陵寝占地780亩,陵寝外围建有高6m,厚1.6m,长4730m的外罗城,平面呈“金瓶”状。

显陵总平面
来源:荆楚建筑风格研究
明显陵围陵面积183.13hm2,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其外罗城周长3600m,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峦叠障之中,由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依山间台地渐次布列有纯德山碑、敕谕碑、外明塘、下马碑、新红门、旧红门、御碑楼、望柱、石像生、棂星门、九曲御河、内明塘、棱恩门、陵寝门、双柱门、方城、明楼、前后宝城等,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尊卑有序,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是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天才杰作。
显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体保留神路龙鳞具体做法的陵寝。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道”。这种做法既能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经济可行,充分显示了楚人的智慧。

明显陵龙鳞神道
来源:中信设计院
显陵棂星门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门簪,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棂星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明显陵棂星门
来源:荆楚建筑风格研究
显陵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m,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踏跺。门后左右设有御道台阶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楼,面阔、进深均为17m,重檐歇山顶,石须弥座基础,四道券门。

显陵方城
来源:荆楚建筑风格研究
显陵棱恩门两侧精美的琉璃影壁,为明代各帝陵所无。从现存墙体看,为琉璃仿木形式,上部为瓦檐,檐下是琉璃仿木构件,下部为须弥座,花心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做工非常精美。

琉璃影壁
来源:荆楚建筑风格研究
显陵茔城分前后两圈城墙,中以瑶台相接,平面形状如哑铃,城墙周设堞垛,和以汉白玉雕成的蟠首散水。前城直径112~125m,墙高5m,城内圆形土冢之下为墓室;后城直径 103m,墙高5.5m,城内圆丘之下为玄宫。这种“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由瑶台相连而成哑铃状的两座隐密的地下玄宫神密莫测,一直为世人称奇。

显陵茔城
来源:荆楚建筑风格研究

更多内容,请关注↘


湖北卷编写组
组织人员:万应荣、付建国、王志勇
编写人员:肖 伟、王 祥、李新翠、韩 冰、张 丽、梁 爽、韩梦涛、张阳菊、张万春、李 扬
订阅购买
以上内容均来自《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湖北卷》的原文,本文仅为本书的缩略,若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可单册购买,也可成套购买
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本系列丛书第一批和第二批已经出版上市,第一批共九卷,分别为:安徽 、广东、贵州、湖北、江苏、四川、云南、浙江、内蒙古。第二批共十卷,分别为天津、湖南、甘肃、江西、广西、陕西、山西、上海、福建、辽宁。
本系列丛书共31卷,北京卷、河北卷、吉林卷、黑龙江卷、山东卷、河南卷、海南卷、重庆卷、西藏卷、青海卷、宁夏卷、新疆卷还在出版发行的路上,敬请期待!
系列丛书推荐(点击蓝字即可查阅):
目录欣赏








内文赏析










本文内容由建工出版社提供
点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购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