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乡村与城镇建设):辽宁传统建筑的装饰特色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与中原传统建筑相比,辽宁传统建筑的装饰虽然质朴,但也不乏具有地域性风格的装饰做法。在辽宁的传统建筑中,从内到外,无论是院落大门,还是房屋大门;无论是山墙、廊墙,还是隔墙、隔扇;无论是门、窗、梁、柱,还是炕篦、炕罩……只要条件许可,都要施加装饰。装饰的部位室外有门窗、梁头、柱础、看墙、凹龛、墀头、通风孔等;室内有隔扇、天棚、地面等。
01 |
借鉴中原与大胆创新的装饰题材 |
辽宁传统建筑装饰纹饰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纹、文字与数字等。建筑装饰不仅注重形式的美观,而且也相当注重装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01
龙
龙在皇家建筑的装饰纹样中占了很大比重,在清初“一宫三陵”的建筑中是无处不在。如石栏杆望柱头上有雕龙,廊下柱子上有木雕盘龙,檐下龙形抱头梁,檐下彩画里有行龙、升龙、 降龙、坐龙,屋脊、博风上五彩琉璃行龙等。不仅龙本身充满在各部位 的装饰里,而且龙的子孙也参加了装饰的行列。

望柱柱头雕龙

柱上木雕盘龙

龙形抱头梁

行龙

升龙

降龙

坐龙

屋脊、博风上五彩琉璃行龙

屋脊两端的龙吻

屋脊顶端的走兽
兽面
02
在辽宁地区清初兴建的皇宫、皇陵以及皇帝敕建的寺庙建筑上常有兽面雕饰。它是由木板雕成再装到柱顶,不起结构作用纯为装饰件。兽面环眼圆瞪,宽鼻狮口,头顶一对卷曲犄角(类似于羊角),背衬镂空卷云图案,兽头两侧各有一只下垂的人手形雕饰。这种兽面形式的装饰在清初的皇家建筑中不仅仅以木雕的形式出现在建筑檐下,同时以石雕及琉璃的形式在早期建筑的不同位置出现。这种兽面装饰成为辽宁清初官式建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另外,昭陵大红门上,也可见到相类似的琉璃兽面装饰,造型更接近于牛头,角与沈阳故宫兽面上羊角相似,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沈阳故宫柱头兽面雕饰图

沈阳昭陵隆恩门兽面

沈阳故宫崇政殿琉璃墀头

沈阳昭陵正红门兽面
03
狮子
狮子被用到建筑上之后,不光用在陵墓和大门两边作为守护神,我们在石头栏杆上、石头柱础上、石基座上都能看到狮子的形象。不同地区、民族在采用狮子装饰的同时,又必然地带有各自民族的审美特点,辽宁传统建筑中的狮子有其特殊的形象。

沈阳故宫大政殿前石狮

沈阳故宫崇政殿望柱上的蹲狗

沈阳昭陵隆恩殿前石狮
狗
04
满族视狗为圣物。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幼时曾为奴,一次逃出时为追兵所逐,只是由于大黄狗的帮助,才幸免遇难,躲过一劫。从此,它给满族立下规矩:不准杀狗、食狗、戴狗皮帽。狗则成为满族人忠实的保护神。清昭陵隆恩殿前石狮,体毛也是用浮雕法雕出一排排整齐的体毛,狮子的形态也与崇政殿望柱上的蹲狗非常相像。
05
羊
羊与祥为谐音,用羊作装饰就有吉利、祥瑞的含义,在建筑装饰中应用广泛。羊在清初皇家建筑中的应用则有自己的特点。屋脊走兽的行列里采用了羊的造型,模仿藏传喇嘛教的兽面装饰也加进了羊角的元素,说明满族人对羊的喜爱。羊的造型的大量出现是女真人畜牧业发达的结果,建州、海西女真,长期受益于蒙古游牧民族的影响与松花江流域便利的水草条件,畜养牲畜很多,对牲畜的依赖性很强。在早期女真族在祭祀他们的神祈时,就沿袭草原牧民的风习奉献羊只。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动物纹样,辽宁传统建筑中还有一些明显带有汉族文化意识影响的动物形象,如:凤、鹤、鹿、蝙蝠等。这些装饰纹样广泛应用于辽宁传统建筑的彩画、石雕、木雕等各种装饰当中。

沈阳故宫凤凰楼屋脊走兽中的羊

沈阳故宫衍庆宫屋脊上的凤

沈阳故宫戏台天花中的鹤

沈阳故宫崇政殿墀头上的鹿

沈阳大佛寺厢房雀替上的蝙蝠
02 |
以满族生产方式为蓝本的植物纹样 |
辽宁传统建筑植物题材的装饰也相当多,梅、兰、菊、荷、莲、卷草等植物花卉不计其数,所用题材多少都具有某些思想内涵,总会带有一定的比拟和象征的意义。
01
莲花
莲花装饰在佛教建筑及宫殿、民居建筑中使用均很广泛。如在清初的皇宫、皇陵以及寺庙建筑中的莲花装饰更为广泛、更加形象。盛开的莲花用作天花彩画的圆光,多莲瓣用作柱础、柱头的装饰,彩画图案中的朵莲,缠枝莲,石雕栏杆各宫殿山墙透风砖上,檐枋上,琉璃照壁,垂花门,莫不有千姿百态的莲花纹饰。

沈阳实胜寺大雄宝殿天花

沈阳故宫大政殿柱础

沈阳故宫凤凰楼室内柱头

沈阳长安寺天王殿抹角梁梁底彩画中的朵莲

沈阳故宫凤凰楼天花彩画中的缠枝莲

沈阳故宫大政殿石雕栏杆

沈阳故宫飞龙阁山墙透风砖

沈阳故宫文德牌坊檐枋上

沈阳故宫西路琉璃照壁

沈阳故宫东所垂花门垂花
稻草、谷物
02
稻谷或谷物作为装饰题材在历代的皇家建筑中不是非常普遍。但在辽宁地区的传统官式建筑中却得以应用。如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室内檐枋彩画中的垫板彩画中的题材比较特殊,为红地青、绿卷草束缚连接沥粉贴金稻草、谷物(图5-1-42),这在装饰题材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与清宁宫的功能及满族人的生产生活特点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之际,满族开始迅速向农业经济过渡。新品种的推广与农业生产经验的普及,尤其是高粱、玉米、稻等高产作物的引入,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满族迁入辽沈传统农业地区,并实行“计丁授田”以后,它已成为农业满族了,奠定了满族进入文明社会、建立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

沈阳故宫清宁宫室内檐枋谷物题材的彩画
03
缠枝、花卉、卷草纹
辽宁传统建筑装饰中大量采用缠枝、花卉、卷草纹这些植物纹样,在石雕栏板、望柱上,在大木梁枋及各处的彩画上,在早期建筑屋脊的琉璃雕饰上,均可见到这些植物纹样。

沈阳故宫大政殿台基栏板、望柱花卉纹样

沈阳故宫太庙缠枝纹样

沈阳般若寺经堂雀替花卉纹样

沈阳长安寺大雄宝殿梁底卷草纹样
03 |
融合喇嘛教文化的文字纹样 |
文字作为装饰,文字所表现的意或形意结合成为装饰。如沈阳故宫大政殿室内藻井外环设八块“五井”天花,五井中上为双龙,下双凤,居中为梵文天花;大殿中心藻井中层外环为八块写有“福禄寿喜”的文字天花。凤凰楼二层早期天花彩画共十八组,每两幅构成一组,中心两组为梵文天花,四角分别为篆体汉字“万寿无疆”;余者皆以鸾凤彩云为主图把传承于藏传佛教的梵文天花放在居中的位置,则说明了藏传佛教在清初统治中的重要地位。梵文天花传承了藏传佛教的装饰艺术,龙、凤及“福禄寿喜”文字天花又是借鉴了汉族的建筑艺术成就;在同一座建筑中,集中了不同民族的装饰艺术成就,说明了满族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并为我所用的民族性格。辽宁传统建筑的飞头、椽头彩画绝大多数都为梵文“万”字和汉字“寿”字。万字本为梵文,不是普通文字,是佛教胸前的符号,表示吉祥幸福之意。“万”字和“寿”字结合,有表达吉祥祝福之意。

沈阳故宫凤凰楼二层早期天花彩画

梵文“万”字

汉字“寿”字
04 |
满汉文化融合的几何物纹样 |
几何装饰纹样有方胜、连珠、回纹、如意纹等,既蕴涵吉祥寓意,又强调美的形式法则和数的规律。这些装饰纹样广泛应用于辽宁传统建筑的彩画、石雕、木雕等各种装饰当中。辽宁传统建筑装饰造型纹样主要来源于中原汉族、满族、藏族及蒙古的图案纹饰,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使之符合本民族的民俗和审美特性,具有浓郁的时代特性。从辽宁传统建筑的装饰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满族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及其纹样的逐渐的融合、吸收到接纳的过程。早期装饰纹样的特点明显反映了清早期满族人的宗教信仰、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而到了清后期已经明显汉化,汉族纹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沈阳北塔法轮寺护法殿抱头梁上方胜纹

沈阳太平寺侧门梁上的连珠纹

沈阳长安寺山门脊枋上的回纹

沈阳故宫崇谟阁挂檐板上的如意纹

更多内容,请关注↘


辽宁卷编写组
组织人员:任韶红、胡成泽、刘绍伟、孙辉东
编写人员:朴玉顺、郝建军、陈伯超、杨晔、周海静、黄欢、王蕾蕾、王达、宋欣然、刘思铎、原砚龙、高赛玉、梁玉坤、张凤婕、吴琦、邢飞、刘盈、楚家麟
调研人员:王严力、纪文喆、姚琦、庞一鹤、赵兵兵、邢明、吕海平、王颖蕊、孟飘
订阅购买
以上内容均来自《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辽宁卷》的原文,本文仅为本书的缩略,若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可单册购买,也可成套购买
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本系列丛书第一批和第二批已经出版上市,第一批共九卷,分别为:安徽 、广东、湖北、江苏、四川、云南、浙江、内蒙古、贵州。第二批共十卷,分别为天津、湖南、江西、广西、辽宁、甘肃、上海、山西、福建、陕西。
本系列丛书共31卷,北京卷、河北卷、吉林卷、黑龙江卷、山东卷、河南卷、海南卷、重庆卷、西藏卷、青海卷、宁夏卷、新疆卷还在出版发行的路上,敬请期待!
系列丛书推荐(点击蓝字即可查阅):
目录欣赏






内文赏析





本文内容由建工出版社提供
点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购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