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SYSU城市化研究院):【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撰写:陈銮,周金苗

访谈记录:周金苗,陈銮,梁潇亓

绘图:周金苗


指导老师:李郇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上一期“到访恩宁路”我们访问了恩宁路华叔,了解到很多关于西关美食的文化,详见【到访恩宁路】没“蹭”到吃的,但挖到更有料的饮食文化!

  或者点开下面视频,直接听华叔的粤语分享,回顾前期精彩!


  老屋故事老人知。作为晚辈的我们,听恩宁路做过建筑工人的老人们讲老屋“古仔(故事)”,一坐直到天黑,竟也没有听腻。仿佛孙辈听爷爷讲古,好奇多多,问题多多。以下我们将按问答和手绘的形式,把西关老屋的“古仔”呈现给大家。


西关大屋的居中守正之美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西关大屋整体为砖木结构。砖是红砖或青砖,木则从松木、杉木中选择。旧时西关大屋有两种格局最是典型。一种叫“三间两廊”,以中轴线为基准成左右对称,厅堂居中守正。中轴线自南向北,分别是门廊、门厅、茶厅、正厅、天井和饭厅。两间卧房分布厅堂一左一右,各以一条廊道与门厅相连,我们管这种廊道叫“青云巷”,取的是“平步青云”的好意头。另一种格局叫“一偏一正”,是在“三间两廊”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只留一间卧房,廊道就一通到底。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门厅在西关大屋的格局中是最重要的。故而内部摆设也最是讲究。“门厅”顾名思义就是正对大门的厅,又叫“门官厅”,因为门官的神位设在这里。进屋后入眼就是一块屏风,“屋企人”(家里人)进门要绕过屏风,从两边步入门厅。门厅底边靠墙会摆三只高低不等的桌子,门厅侧边雕花靠背木椅一字排开。有的人家还在门厅右边辟出一方庭院,那时候的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玉立中宵,看桂子月中落 , 闻天香云外飘,很是风雅。



  为什么门厅要放一块屏风呢?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猜猜原因?

A.     防尘   

B.     装饰室内 

C.     保持私密性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屏风的作用是为了不让外人那么容易就看到屋内的情形。但如果来者是贵客,我们就“大开中门”,把屏风打开,让贵客从中门进来啦。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西关民居(一楼平面布局)

图源:手绘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西关民居(二楼平面布局)

图源:手绘




  那门厅又为什么要放几张高高低低的桌台呢?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猜猜原因?

A.     男女老少用起来都方便

B.     摆放的物件是有讲究的

C.     高低错落更加美观别致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这些桌子的高矮也是有讲究的。其实我们认为,客厅是一个“天”、“人”、“地”互相沟通的地方。这个空间既是日常的,也是神圣的。一个客厅里天神是最大的,所以无论怎样,神位都应该摆放在中间最高的桌子上。矮一点的桌子,放的是在世家人的照片。而祖先、过世家人的牌位,则要摆在靠着最矮的桌子上,不能跟天神平起平坐。上边是神,中间是人,下边是鬼,天人地三分,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了一种特殊的空间秩序。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西关大屋的门厅

图源:古建中国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客厅:“天”、“地”、“人”沟通的空间

图源:手绘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不仅如此,传统西关民居的墙边还有“大边”、“小边”之分。古人言“右为尊”,所以一般“大边”在右,“小边”在左。“大边”主要是给长辈和尊贵的客人居住,“小边”则主要是晚辈所处,这种次序也是不可颠倒的。


       那你猜猜看,如果一家有兄弟二人,都已成家,那么谁会住在位于“大边”的房间呢?




  emm…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猜猜是谁?

A.     哥哥   

B.     弟弟   

C.     家里的老人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已经成家的哥哥住在大边,弟弟则住在小边。至于老人家虽是长辈,但往往会将两边的房间让给后生仔,选择住在偏厅。






西关老屋≠西关大屋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刚刚我画的是传统的西关大屋,其实现在保存完好的、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已经很少了。在近代的广州,能住上西关大屋的人家也是不多的,更多的普通市民住的是一种窄窄的、商住两用的院式民居,我们称为“一龙竹”,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竹筒屋”。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西关市井民居:竹筒屋

图源:花城网



  是因为房子长得像竹筒吗?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是的。这种房屋开间小,进深大。一间间房从前往后分布,就好像一节节的竹筒。有趣的是,那时候的人们是用瓦楞的坑数,也就是瓦坑来确定竹筒屋的宽度,而不是靠尺规去度量




  瓦楞?用瓦楞纸来做屋顶,那一下雨不就变成水帘洞啦?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瓦楞是一种建筑结构的材料。你说的是纸瓦楞,而那时候人们造屋顶多用的是木头和石灰。做瓦楞也很简单的,拿实心的木瓦筒或土瓦筒外裹上一层光滑的草筋灰就大功告成了。单独一片瓦楞的确容易漏水,但如果能把两篇瓦楞相叠,层层嵌套铺在屋顶上,就保险多了。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一片瓦楞的长度是24公分,卧房的宽度多为11坑,可以放进一张两米的床,而厅房宽度多为15坑。换句话说,竹筒屋临街一面的宽度一般只有三米六,但进深却常常能达到十二米,许多人家都是与邻屋共用一道墙壁,面积只能向里伸展。由于进深大,竹筒屋的采光一般也很成问题。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普通市民居住的“一龙竹”

图源:手绘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一龙竹”陡狭的木楼梯

图源:小组成员自摄




  那不是只能抓瞎啦?他们怎么解决采光问题的呢?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猜猜怎么办?

A.     点蜡烛 

B.     烧煤油灯

C.     打开天窗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如果房屋的采光太差,开天窗是最方便实惠的选择。天窗分两种。一种直接开在屋顶上,天窗板连着拉绳。用一个小小的木滑轮改变拉绳的方向,人在底下拉动绳子,天窗就可以轻松地平移,让光线从顶上投到屋子中央。另一种是在屋顶筑一个窗台,有点像欧式建筑,兼顾了采光与通风。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了民国以后,受到西方建筑技术的影响,竹筒屋从平房变成了像西关大屋一样两三层的砖木结构。




  那好像改造后的竹筒屋,跟西关大屋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其实仔细观察,两者是很好区分的。西关大屋是过去的富商所造的大型住宅,所以常常独栋成户,高大明净,装饰精美,既有完整的厅廊结构,又有雅致的庭院小筑。而竹筒屋虽然经过历代人们的自主改造,在细部装饰上加入很多岭南元素,比如西关大屋特有的趟栊门、灰雕等,但内部格局仍然是密密排列的竹筒状。西关传统民居跟 “西关大屋”可是两码事呀!




  记住了!爷爷,灰雕长什么样子呢?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灰雕就是“灰批”,是岭南民间特有的一种建筑装饰。主要是由灰泥制成。用来盖房子的灰泥有两种:一种叫“草根灰”,批荡用的就是粗的、加砂的草根灰;灰雕则是用更为高级、细腻的纸筋灰。要使灰雕更加耐用,有一道工序尤为重要,那就是在混合水和石灰的过程中,不断用重物捶打石灰,我们叫做“舂灰”。因为一旦石灰与水混合不充分,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就容易发生“爆灰”,缩短灰雕的使用寿命。早年的灰雕纯粹从实用功能出发,后来因为灰泥的可塑性高,工匠们也开始在灰雕上尝试繁复的花纹,变得越来越具有观赏性。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西关传统民居屋顶细部设计和装饰

图源:手绘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山墙灰塑

图源:《广州文史》第七十六辑



“倒尿咁早”竟然是问候语?




  诶不对!爷爷画漏了卫生间!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哈哈哈,没有画错。过去好长一段时间,西关一带单家独户的民居都是没有卫生间的。夏天的话,关起大门,在天井里接上几盆水就可以洗澡了。洗脸洗手用小的钛盆,洗澡用大的木盆,少数有钱人家会用贵一点的铜盆。特别皮的小孩子,还直接跳到钛盆里去冲凉呢!




  那人有三急怎么解决呢?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大小便的问题是靠自设的“屎塔”(即马桶)来解决的。这也就催生了一个职业——“倒塔佬(婆)”的诞生。这些人并不是职业的“清粪工人”,而是城镇近郊的农民。他们每天都到城里收集市民的尿液粪便,作为自家农作的肥料。街坊们不需要付给他们工钱,反而逢年过节还会收到他们送来的番薯、芋头。这是表达他们对居民的感激之情,也是希望往后能“久久互惠”,继续让他们来收集。




  起早贪黑,好辛苦啊!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是呀,每天凌晨时分和夜里的七八点钟,“倒塔佬(婆)”就得推着车开始行动了。一般来说,大小便是分开收集的。早上收的是尿,晚上收的是大粪。那时候的居民一起床就开门将自家的“塔”拿到门外。见到邻里街坊,都要远远地招呼一声“倒尿咁早啊”。




  哈哈哈,听起来好粗俗。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这些坊间的俚俗之语,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却正是当年恩宁路、甚至是整个西关地区街头巷尾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趟栊门的“三件头”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最后,再讲讲“门户”的规矩吧。门框用一整条完整的麻石来做,俗称“石夹门”,居上再放一块“镜石”,用来记录这户人家的家训习俗。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门不可对开,二是“门不可无槛”。首先,门与门千万不能对着开。如果门口对着,就意味着两家人容易起口角。所以一条麻石街上,两旁人家的门口往往是错开的。




  那为什么房子不能没有门槛呢?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猜猜原因?

A.     含有侮辱意味

B.     防止屋内浸水

C.     不让财气外漏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冇(没有)门槛”可是骂人的话!意思是说一个家族里同姓的兄妹结婚。以前的人们对这种事情非常忌讳,所以请工匠造门的时候,门槛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说到门,绕不开还是得讲趟栊门。趟栊门最典型的特征当属“三件头”:最里面是厚硬木对开大门,中间一道趟栊,外面一扇矮矮的脚门(吊扇门)。




  好麻烦呀,一道大门不就够了吗?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三道门各有各的用处。大门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趟栊既能实现“有遮有挡”,又能通风纳凉。在那个年代,无论家中富贵或贫贱,搬一张板凳端坐在趟栊门后,凉风拂面的享受都是同等的。就像宋玉的《风赋》所说的:“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可舒服啦。




  那最外边的脚门呢?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这就要从一段西关坊间流传的“古仔”(故事)讲起了。话说当年唐朝权臣严嵩罪状既揭,皇帝罢免其一切官职,又赐他金钵,命他讨饭营生。虽然严嵩已经沦为乞丐,遇到他的百姓们却还是不敢不向他下跪。这跪的可不是严嵩,而是皇帝赏赐的金钵!所以百姓们听到门外有人要饭,都要隔着脚门,先观望来者何人,是严嵩的话就绝不开门。当然啦,这只是杜撰出来的故事,但脚门保护屋主隐私、保持屋内私密性的作用,在这里也可见一斑了。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趟栊门的第二重:趟栊

图源:央视春节公益广告《门》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趟栊门的第三重:脚门

图源:广州日报全媒体


  老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恩宁路的西关老屋,见证的更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感谢华叔和其他接受访谈的恩宁路居民,让我们得以回到过去,一窥历史中的细节。希望有更多的人与我们分享恩宁路的“古仔”,把恩宁路共同缔造成有情怀、有温度的历史文化街区。


注:本文呈现的手绘图是基于恩宁路居民冼悦华草稿进行优化的示意图,文字内容由小组成员根据华叔和恩宁路其他街坊口述,结合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内容如有错漏,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传统西关老屋,可不等于西关大屋  https://www.sohu.com/a/168886849_99902370

(系列帖)粤语方言百宝箱(二十) 广东佬“辰七”諗_文昌一怪客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4710f0100bhu0.html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到访恩宁路】没“蹭”到吃的,但挖到更有料的饮食文化!

【学生作业】西关梨园情——私伙局的前世今生

乡村振兴,地理人在行动——康溪村农产品展销空间设计及运营策划比赛

城市化一周热点(3.25~3.31)

【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空间:网络与衍生

【城市更新】自主更新,城市更新的方向 案例之二,香港“需求主导重建”城市更新模式

【乡村振兴】就地取“材”,3D立体画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

【到访恩宁路】西关老屋知多少?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