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段戏文,在百转千回的旋律里,来品读湖村人家的“秋千”梦幻与“抬阁”意境。

2012年12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将“花车转阁(秋千)”与“湖村抬阁”分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的湖村抬阁


旧时代,山里人出行,主要靠马车、舟船和徒步;与旅外的亲人联系,也只能通过口信、写信及电报。每一次团圆总觉得特别短暂,而每一次分离都显得无限漫长。湖村的元宵节就是在这样的情愫里举办的,是一次噙泪的狂欢,更是一个含笑的回眸。




抬阁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群中继承广泛,但而在抬阁活动中融入象征“千面观音”的“秋千”元素,则是湖村人的创意,还特别成立了“观音会”,把观音祈福融在元宵节里,热闹七天。为表示对观世音的虔诚与礼敬,全村人也会提前素食七日。

秋千呈风车形,垂直高度在3.2米左右;中间设一横轴,长约0.7米;轴上安装“十”字形长杠,半径约1.5米;每根长杠两端各分设两个小椅,两根长杠刚好四个座,供7岁左右的“观音”扮演者乘坐。风车底座以硬木制成,用彩带及花朵装饰,仿佛一座四面敞开的大花轿;底座和四面木柱都被雕花刻图,涂漆描金。花车的顶盖篷幔用绣花绸缎蒙好,华美富丽。
将近四百斤的“观音”花车出行,穿行在元宵节的人海之中。为确保安全,用了八抬大轿,八位壮汉。

抬阁紧随出现。湖村抬阁的底座都是正方形,杉木,边长1米,高1.3米,四角配荷花形柱,四面镶雕花板;底座台面四周的围栏高约15公分,花纹粉饰,古色古香。
抬阁两边安装铁环,穿插抬杠,由四人抬行,并有一人执弯月形护叉,沿途保护抬阁上的小演员。抬阁上的装饰与小演员的安排由经验丰富的专人承担,支撑架悉数铁制品,在抬阁上固定好,再根据曲目的造型需要,配以不同的构件,外穿戏服,依次从下层、中层、上层顺序分别楔入主架榫口,扮成戏剧场面。

湖村抬阁至今还保留“秋千”一座,“抬阁”八台,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村中的镇祠之宝。抬阁演出时,如果八台齐出,需要百多位村民配合,场面蔚为壮观;上图抬阁是折子戏《渭水河》,讲述的是周文王访贤姜太公的故事。
抬阁穿过村庄
“渭水河”文王访贤当头,“金玉奴”警示居中,而“秋千”送福于后,让人应接不暇。按照古例,这时候村民一般不会紧张;因为抬阁白日所示之戏文,当晚在祠堂都将会相应再演,所以白天只管凑热闹,夜晚逍遥看大戏。
抬阁穿过田园
一路浩浩荡荡,走入旷野。旗幡引领,鸣锣开道,“抬阁”高高,秋千摇摇,队伍十分壮观。
抬阁天地间,风景独特。如同是流动的戏台,在鼓乐中,孩童或唱或演,悬空凌云,仿若天仙下凡。抬阁造型通常有两层与三层之分,角色有两男、两女、一男一女、两男一女、两女一男之别。演员挑选六至八岁的儿童扮演,底层架上的演员在七左右、顶层架子上的演员在六岁左右,个个胆大心细。

天地间抒怀《长坂坡》的英雄故事。


抬阁《铁龙山》抬进人海如潮的大街,展示歌颂英雄的一幕。让人怀想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的护国故事。但是现在,可能人们将这一抬戏当成高风险的杂技表演了。

通过秀才莫稽遇难、被乞丐之女金玉奴所救、但发达后忘恩负义而遭报应的故事。警示世人诸恶莫作。

这一则演绎了《铁弓缘》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忠良分明,引人入胜。
一幕幕精彩的“抬戏”流动在小巷、田园与闹市间,演绎在村庄、旷野与天地间。台阁上的童男童女,几个小时悬立在毫无防护的空中,在立锥之地,练出了浑身的胆气与魄力,练出了忠勇与无畏之心。这就是湖村人奉献给元宵节的珍贵礼物,也是呈献给徽州的宝贵风尚。
回到湖村古巷,特别想起两个人,一个是村委会主任章光龙,为了这篇文章,专门赶往祠堂,视频传送了风车的许多细节,还拍摄了“风车”的解密照片;另一位是“秋千抬阁”的传承人章光前,夜晚归家,专门给笔者电话,娓娓讲述湖村与“秋千抬阁”的故事。正是他们对祖上宝贝的坚守与传承,精心好学,推陈出新,才使这项古老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


湖村属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大山深处,位于登源河上游支源缘溪河畔,河流呈“S”形,居住环境得天独厚;风水学家认为,湖村有狮象把门,日月当关,龟蛇拦水的奇象,是人间宝地。湖村有八百多年历史,诸多古墓、古桥、古亭、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千年古树、明代吟泉街、大型砖雕门楼群等。是名副其实的徽州文化博物馆。
在缘溪河畔,
“秋千抬阁”的梦幻与意境,
无言能表,
宛若一曲春水,
百转千回,
静穆如歌。
排版: 张敏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
图片版权归唐祖怀,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绩溪全域旅游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绩溪全域旅游):【安徽省省级非遗】来绩溪怎能不体验一次“秋千”梦幻与“抬阁”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