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尔多夫K21博物馆(K21 Ständehaus @ Düsseldorf)是一座新旧融合的当代艺术展馆,作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品收藏馆三座展馆之一,相比于年轻而久负盛名,收藏有100多件保罗·克利绘画的K20展馆(2019年6月正在进行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全球最大规模展览),这座曾经的州议会建筑经历了140多年(1880年建成)的历史变迁。
在1999年至2002年的改造中(Kiessler + Partner设计),其最初的新文艺复兴风格的立面和修道院般的周边翼楼被保留,而中心广场被改造为室内中庭,沐浴在巨大玻璃苍穹的日光之下,在其中可以环视周边优雅的白色拱廊。为了适应新的展览功能,原有建筑室内空间几乎被全部替换,但充满历史记忆的楼梯栏杆,立柱,门廊以“碎片拼贴”的方式置入纯净的白色空间,这些“断壁残垣”如同件件展品,以冲突的材质让人在当代艺术的白色空间中挣脱,来个“适当走神”。
最精彩的部分是顶层露台,“漂浮”在穹顶下的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的永久展品——轨道之上(In Orbit),从炫目的宣传照片似乎很难理解这片“云”状网红装置的空间形态。而当排队爬上巨大的“蜘蛛网”时,超现实的云海景观随即环绕身体,最初几分钟人们可能会盯着“悬空”的腿脚冒汗,但攀爬的乐趣会逐渐浮现,为了穿过各种障碍,走向远方,人们不得不去平躺,猫腰或是手脚并用。而周边的同伴似乎化身为网中生物,其透视被改变,尺度感被放大缩小,怪异的身体动作也让人产生熟悉的陌生感。不同于网中的“惊心动魄”,在一层大厅的人们看来,这群人似乎是在天空中游泳,让人也跃跃欲试,想着尝试一把。
“轨道之上”这个词汇让人联想到太阳系的几大行星,各自并行不悖,然而当位置临近时,却会带来如潮汐般的巨大吸引力。在网络上的人群也是一样,当某人迈开一条腿时,其他的人根据位置的不同体会到不同程度的“失重”。于是新的“关系”产生了,人们可以超越常见的声音,视觉去感受到他人的振动,并随之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情绪,恐惧,好奇,愉悦,惶恐,期待……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高度超过25米,面积达2500平米的“蜘蛛网”非常轻,仅仅为40个人的重量(可以试想实现6个篮球场跨度的玻璃穹顶要有多重)。三层钢网通过撑杆和拉索被连接在穹顶周边的建筑结构上,几层网之间通过五个“气球”挤出空间,每个人也在其中起到“节点”的作用,传递着变化的张拉力量。
这样的空间也让人想到充满技术创造力的建筑梦想家奥托(Frei Otto)或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萨拉切诺在他的工作室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三维混合蜘蛛网,并和生物学家,建筑师,工程师一道,持续创造着“可以飞”的建筑/艺术,向着他的梦想——乌托邦的未来浮动城市迈进。
王冲,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公共艺术研究。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遗产视野丨一片装置: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的“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