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吃喝玩乐和旧城探访也是一样~这段时间以来旧城吃喝玩乐地图收到不少朋友的鼓励和反馈,身边和龟姐一样热爱吃喝玩乐和历史文化的小伙伴们还真多,大家在相互感召之下走进旧城、寻访胡同,每个人都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于是龟姐决定向大家约稿,不定期发送其他朋友们的文章,分享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挖掘和探访体验,让我们对旧城的热爱、关注与思考不断扩散。
虽然叫旧城吃喝玩乐地图,但北京有趣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可不局限于旧城之内。这一期正值中秋小长假之际,我们不妨走远一点,隆重推出我的同事@随便说说别当真的一篇重量级文章,带大家走出旧城、走向西山脚下的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
以下为正文,作者:@随便说说别当真
————————————————
在旧城溜达久了,又逢中秋佳节,往外走走的小心思怎么也按捺不住,那就索性放飞一下,啪嗒啪嗒直奔大西山吧。大西山去哪儿?让思绪和脚步跟随一位老者的自行车,叮叮当当走起来(点击题目下方蓝字订阅公众号查看往期内容)——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的贝家花园。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法国时说:“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贝大夫(让•热罗姆•比西埃,法文名为Jean Jérome Augustin BUSSIERE)中文译名有多种译法,包括贝熙业、贝熙叶、贝希业、贝西尔等。2013年6月14日,贝大夫的儿子——贝路易先生通过法国大使馆转给北京史地民俗专家张文大先生的有关贝大夫个人信息确认信中,将贝大夫中译名写为比西埃,考虑到习惯问题,笔者依然采用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译名“贝熙业”。贝熙业1872年出生于法国,毕业于法国博尔都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擅长普通医学及普通外科,1912年抵达北京并居住41年,在华期间先后出任法国驻华公使馆医师、法国医院医生、北堂医院院长、燕京大学校医、震旦大学医学院院长、中法大学董事会董事等。1923年,租用西山管家岭地区闵姓私产土地建造了贝家花园。1954年离开北京返回法国,1958年逝于法国,终年86岁。
[图:贝大夫和贝大夫桥 by张文大]
既然叫“驼峰航线”,就一定有山,那这座山现今何在啊?幸好,有贝熙业大夫留下的花园别墅为证。在海淀西部阳台山脚下、妙峰山香道近旁,有一处绝好的寻幽访古之处,是许多大西山健走者的乐土。她一度归于沉寂,又于2012年渐渐走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视野,2014年随习总书记讲话被媒体热议,3月30日,海淀区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出品的四集人文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在北京开机,预计不久的将来,她会被大众进一步熟知。
2012年3月18日,雪后初霁,笔者第一次走进贝大夫的花园别墅——位于贝家花园路5号的贝家花园,就被那里深深的吸引,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奥旷兼备”的山地园林,使笔者不由浮想联翩,这里的主人,因何而来,为何而去,那一面面封堵的门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而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拿什么穿针引线,才能将这些点滴遗存的碎片编制成一张大网,勾勒出一个更为清晰的轮廓,还原那一段历史呢。
[图:贝家花园北房局部]
[图:贝家花园南房——据说是贝大夫女儿休养之处]
通过梳理周边及更大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以贝熙业为中心,一个民国时期中法精英知识分子联手改造社会、创造理想国的文化传奇渐渐浮现,甚至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贝熙业、圣–琼•佩斯、蔡元培、李石曾(学者,中法大学创始人之一)、铎尔孟(最优美法文版红楼梦译者)、谢阁兰(诗人)、巴高(汉学家)、兰荷海等一批光辉熠熠的名字,连同他们的故事,使一群原本孤立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文化空间等瞬间被赋予了灵动之韵,汇聚而成一部相互呼应、绵延悠长的中法文化交流史。
圣–琼•佩斯原名玛丽—勒内—阿历克西,姓氏为圣—莱热•莱热(法文为Alexis LegerLeger),圣–琼•佩斯为其笔名,是法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887年出生于法国,1916年抵达北京。圣–琼•佩斯在北京5年工作生活期间,历任法国驻中国使馆秘书、外交部长办公室主任、外交部秘书长等职,并因其生活所见所闻,激发了文学创作灵感。在西郊管家岭地区居所构思完成史诗式长诗《阿纳巴斯》(又称《远征》,法文为Anabase),并因该作品于196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5年在法国去世,终年88岁。
[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相关人物关系图]
[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圈主要人物事迹年表]
贝熙业在北京的活动可以归纳为三条线索,其一便是支援八路军抗击法西斯。据学者考证,贝大夫受中共地下党员委托,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运送抗战物资。他在王府井的住宅和西山别墅成为秘密交通站。一位七十岁的古稀老人,骑着一辆载有几十斤重箱子的自行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行程70里,从王府井运药到贝家花园,还要穿越日本人的一道道封锁线。不少革命青年和党的地下工作者从贝家花园奔赴革命根据地。燕京大学英籍讲师林迈可和妻子李效黎就是摆脱日本兵的追捕,经贝家花园去了解放区,后被誉为中国军队无线电先驱,为延安的无线电和新闻事业倾尽全力。
[图:贝家花园现存文物建筑分布情况]
而贝大夫作为医生悬壶救世的胸怀,又使他把爱心也分享给了贝家花园周边的百姓。至今,贝家花园碉楼正门上方还嵌着一方书有“济世之医”的匾额,是李石曾夫妇题赠贝熙业大夫的,其后数行小字,“先生更热心社会,此或非人所尽知,但温泉一带,则多能道出”。在《贝家花园往事》开机仪式上,曾被贝大夫治愈过腿伤的83岁老人胡保善也专程赶来探望。为便于温泉村村民出行方便,贝大夫还出资由温泉中学在温泉村西修建了一座花岗岩石桥,李石曾题字“贝大夫桥”。
而其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举办中法文化沙龙、创建中法大学、支援中国热血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等活动,通过教化育人,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位于王府井的贝大夫宅、贝家花园、贝大夫桥、龙泉寺、原中法大学、中法大学附属中学旧址、原法国教堂、圣琼佩斯居所、金仙庵等一众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遗存,都见证了贝大夫的活动轨迹。
[图:原中法大学]
圣–琼•佩斯是贝熙业的好友,两人经常结伴出游中国各地,也是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圈的活跃分子。圣–琼•佩斯工作之余,曾寄居在法国好友兰荷海(中法大学教授)的西山别墅中长达5年之久。结合中国探险经历和游历西山妙峰山香道周边历史遗迹、观察香道的祭祀活动与人群等活动,他深深被中国文化吸引,激发了《阿纳巴斯》的创作,中国元素在书中多次体现,例如诗歌运用五处“极乐”描写妙峰山香道虔诚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的赞美和倡导人类向极乐发展的美好愿景。
[图:圣–琼•佩斯于北京西山 by张文大]
圣–琼•佩斯在自传中写到,在法国使馆上班之外的闲暇时光,这位外交官就变身为诗人,骑马离开北京城,向西北走上一天,马儿走到一片高台,下面是通向西北的驼队小径,上面有座破旧的小小道观,就在那里写出了《阿纳巴斯》。
那座破旧的小小的道观,经过知名学者、翻译家叶汝琏、其弟子周家树、诗人于贞志等一批学者、文物、历史学家数年的反复考察,在排除了诸多疑点之后,终于由张文大先生等人锁定在妙峰山东麓一处庙宇遗址。如今,这处遗址已经被海淀区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而妙峰山香道的其他历史遗存:金仙庵、管家岭古寺庙遗址、大觉寺、醇亲王墓、普照寺、龙泉寺、秀峰寺、响塘庙、莲花寺、护国寺戏台等,估计当年都留下诗人驻足的身影。
[图:圣–琼•佩斯居所现状]
2012-2013年,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大力推动下,贝家花园、贝大夫桥等文物和历史遗存得以修缮,一项包含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的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整体规划也在开展中,希望不久的将来,海淀西山地区能呈现一个荟萃自然及人文景观、展现中法文化交流的区域活动中心。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北京地区其他中法文化交流线索得以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展现。
[图:贝家花园历史照片及修缮前后]
[图: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观览步行流线规划设想]
——————————————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