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你知道宣州吴语的前世今生吗?科普宣州显赫的过去,文雅的语言






 提起吴语,人们一般会想到沪苏杭一带的吴语太湖片。其实在方言学中,吴语还有一个重要分支叫吴语宣州片(注意,是宣州、不是宣城)。


宣州吴语分布在吴语区西北部,外部周围环绕诸多非吴语方言,内部亦遍布诸多客籍方言岛。宣州吴语扼守着吴语的西大门。但是近两百年来,宣州吴语又历经战乱、饱受蚕食,到今天在当地衰微。如果宣州吴语一旦完全消亡,吴语的西线将直接退到浙江的省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宣州吴语之濒危,足以让每一个吴越人警醒。希望,皖南吴语的昨天,不要再一次在其他吴语区上演…..



在宣州吴语不断被江淮官话蚕食渗透,又在当代面临着推普的压力,与江浙各地不同。皖南民间和官方对此缺乏认识,资料随着老人的不断故去,乡音渐渐无从知晓,将来有一天幡然醒悟之时,原声资源都已陷入历史尘埃,悔之晚矣。


可以说是在这一种极具历史意义的方言消逝的紧要关头,皖南各地有志青年自发开始了启蒙式的宣传保护,和吴语学堂联盟一起开展方言发掘保护工作,泾县某大学生晓涵(泾县纪村卫氏)和小伙伴们一块创立了“宣州吴语”公众号,搜集原声资料,查证相关书籍,结合历史民俗,编辑撰写推文,团队尚在建设中,在宣州吴语地区(今宣城、黄山、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临安部分等地区)各地,都已发掘我们的伙伴和发音人,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做这些的意义有:


一、首先是乡情,然后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将宣州吴语传承下去;


二、发掘宣州吴语背后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让更多的人了解吴语,了解宣州;


四、学习宣州吴语各地方音,发现规律,将来编写标准音教材;


五、但凡回天乏力,也能为后人留下一些文物,打开发掘本时代社会面貌的钥匙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吴语各地兴起的线上线下保护传承潮流中,宣州吴语是最难的,条件最差的,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吴语,关注宣州吴语。


欢迎扫码关注“宣州吴语”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宣州吴语”,关注即可




皖南地区方言简介


皖南地区,一般指的是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很多人一直不了解安徽的方言。说起来,明清之前,原本并没有一个安徽省。今天的安徽省在古代分属河南、淮南、江南三个行政区。安徽的地区跨度极大,并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安徽文化”或者“安徽方言”。安徽有和河南一样的中原官话,有和苏北连成一片的江淮官话,有江西北部的赣语延伸,也有吴语。而处在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在历史上就曾经是吴语的方言范围。


今天安徽讲吴语(包括徽州话)的人大约只占安徽省总人口的6%,总共加起来只有约450万人,尚不及苏南一个市的人口。


宣州片吴语的“宣州片”和我们今天的宣州在地域涵盖上是有不少差别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带的方言,和吴语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至今我们还能发现,这里有些方言中发音和苏浙一带的方言十分相似。这几年,皖南地区和苏浙沪多重经济往来,这对保护方言是非常有利的。


宣州片吴语是吴语六大方言片(太湖片、宣州片、金衢片,台州片、瓯江片、上丽片)之一,因分布范围大致为隋唐古宣州之地而得名。其位置处于整个吴语区的西部,所以又被称为西部吴语。宣州片吴语的形成和整个吴方言的形成有着共同的历史。春秋时江东分属吴越两国,两国人民主要是操古越语的百越诸族,而王族则是来自于中原的华族,颇通中原礼乐。战国楚灭越,南方华语的楚语进入江东地区。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置郡设官驻兵,中原移民主要聚居在郡治的吴 (今苏州)、会稽(今绍兴)、宛陵(今宣城)及一些重镇如秣陵(今南京)等处,吴语方言就是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后来苏州成为苏南吴语的中心,绍兴成为浙江吴语的中心,而宛陵为皖南吴语的中心。至少在东晋时期,北部太湖片吴语和西部宣州片吴语已初具雏形。宣州吴语自形成至清末一直是皖南北部的主导方言,皖南地区除徽州府(徽语)、广德州(太湖片吴语)、池州府东流、至德两县(赣语)、宁国府旌德县(徽语)、太平府当涂和芜湖两县沿江地带(江淮官话)以外都是宣州片吴语的范围。 (请参考下图)



宣州吴语的历史价值


古文中宣通显,宣城即为“显赫之城”。宋武帝和人打赌,赌注就是宣城太守,可窥一斑,南宋宣州升宁国府,安定国家之意,府名含国字号,并不多见。


春秋时期,宣城地区是古越族聚居的地方,水阳镇的金保圩和南京的高淳区一带则是一个大湖泊,所以地处平原地带的宣城一直有中原汉人来此躲避中原地区的战乱。汉人的文明程度远高于越族人,所以他们逐步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南方地区也发生了诸侯混战,越国灭了吴国,接着楚国又灭了越国,宣城先后属之。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派蒙恬南伐扬越,扬越一带就包括宣城,自此以后长江中下游平原基本被汉人占据。越人被驱赶到皖南地区的南部和浙南福建一带,这一带地处山区,所以越人又被汉人称为“山越”。三国时期,孙权又多次派遣军队大规模扫荡皖南地区的山越族人,越人又被千里迢迢的驱赶到了两广和越南一带,当然也有一部分越人被汉化了。所以说,宣州吴语是当时中原雅言结合了古越语和古楚语而形成的一种新方言,吴语是江南地区上层人士的专用语言。宣州吴语对整个吴语的音韵都有很大影响,对徽语和闽语的形成也有影响,可以说宣州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而且学术价值极高的地方方言。


作为宣州吴语区的文化中心——宣城,从秦汉丹阳郡以来到清末,可谓千年不衰之宝地,也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前来,千年文化底蕴不断积淀,城北敬亭山号称“江南诗山”。六朝时,太守谢朓开千年诗风,作为建康门户,俨然成为吴越西陲之都会,隋唐,金陵城废,宣城更为显赫,仅太白一人七次游历宣州,“桃花潭水深千尺”至今回响。宋升宁国府,为国之上府。明代宣城为东南大邑,文人仕宦辈出,“宣党”以一府之力抗衡“齐党”、“楚党”,清代“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旧族首梅氏”。


宛陵梅姓有“宣城梅花遍地开”的美誉,自宋梅尧臣始,先后涌现梅鼎祚、梅膺祚、梅朗中、梅清、梅文鼎、梅光迪等大家,其中在清朝时出了个很著名的数学家梅文鼎,他为中国的数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他把以前的数学书籍结合自己的知识编著成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弟文鼐,堂弟文鼏,子以燕,孙毂成,玕成、曾孙玢、钫等十多位都通晓数学,形成了祖孙四代“宣城数学派”。


宣城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浩劫:元末的战乱使宣城凋敝,宣笔工匠避走临近的湖州并带来的湖笔的兴起;清军与太平军反复拉锯战,人口锐减,大量古建毁于一旦,文脉尽断,经济遭受重创,物非人非;抗战初期日本对宣城县城持续3天的大轰炸并引发了大火,导致宛陵县城古建筑除了几个塔、几座牌坊外基本付之一炬。



宣州吴语的现状


今天的宣州吴语分布在吴语区西北部,外部周围环绕诸多非吴语方言,内部亦遍布诸多客籍方言岛。如今宣州片吴语仅零散的分布在皖南北部、苏南西部和浙西北的16个县市区。


按其内部分歧又分为三个小片


铜泾小片  铜陵、泾县、宁国西乡、繁昌、南陵北乡及东乡,宣城北乡、西乡及南乡溪口、芜湖县、当涂东乡、青阳北乡、贵池东乡、石台东乡、太平西乡。


太高小片  高淳西乡、溧水南乡和当涂东乡的博望,太平东乡、南乡,宁国南乡和浙西昌北。


石陵小片  石台、青阳南乡,泾县西乡、太平北乡、贵池南乡。


就发音上来说,太高小片古全浊声母没有通音化,石陵小片有的点清化,铜泾小片则都通音化了。(分布详见下图)



目前宣州片吴语使用人口仅308万,是吴语六大片中使用人口最少的一种,且主要作为农村语言使用,文化人和城镇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使用或不在使用。宣州片吴语的萎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移民的影响。北方话第一次大量进入江南是在六朝时期,中原士民大量南渡,集中寓居于京城建康及其周边的南徐州(今镇江)、南豫州(今当涂)等地,逐步取代了这一带原有的吴语。于是形成了一条南起芜湖,北到镇江的官话与吴语的分界线,这条界线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到19世纪末。


19世纪末的皖南移民彻底改变了皖南方言的分布状况,是造成宣州片吴语萎缩的主要原因。从1854年太平军攻入皖南到1864年天京陷落,清军重新夺取皖南的10年间,死于战争和瘟疫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许多村庄整片整片的消失,造成了“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市人肉以相食”的惨状。



清朝安徽人口第一大县是宣州首县宣城县,1800年已超过100万,1819年已达135万,到1868年只剩25万,宁国县1819年有31万,乱后荒无人烟,宁国知县只得暂居宁国府城,到1870年,全县也只有1万余人。针对这种情况,清政府在皖南普遍设置劝垦局招垦。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北、河南和本省江北等处,在移民最集中的地区形成了一块大范围的官话区,大致相当于今宣州区中东部和南部、郎溪县中部和南部、宁国市大部,广德县大部,浙江安吉县和长兴县的西部,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人口200余万。区内的官话方言主要是江淮官话洪巢片(本省江北人),江淮官话黄孝片和西南官话(湖北黄州、随州、孝感、公安等地人)和中原官话(河南光山、罗山等地人),取代了土著的太湖片吴语(郎溪、广德、安吉、长兴)和宣州片吴语(宣州、宁国)。民国《广德县志稿》说“州民被咸同兵燹后,土著不及十分之一。客民入籍,湖北人居其四,河南人居其三,江北人居其一,浙江人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这一大片官话区的出现儿乎阻断了宣州片吴语和太湖片吴语的联系,使其脱离于苏浙大吴语区之外,对宣州片吴语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是行政区划的影响。皖南历史上一直与苏浙同属一区,春秋战国同属吴和越,两汉六朝同属扬州(注:并非今天的扬州,而是古九州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唐代分属江南东西道,宋代分属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元代同属江浙行省,明代与苏南同属南直隶,而浙江独为一省,直到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置安徽、江苏两省。



安徽建省后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皖南人口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嘉庆、道光年间各县人口都接近或超过今天的水平,有这么多人口作基础,方言一直是稳定的。可是在“咸同兵燹”之后,土著人口大量减少,各地移民蜂拥而至的情况下,行政区划就开始起作用了,这表现在社会通用语的确定上。19世纪末各地移民进入皖南后,方言林立,彼此交流不便,这就必然需要一种社会通用语,但是哪种语言有资格呢?


宣州片吴语由于战争和瘟疫的影响,使用人口锐减,且多分布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圩区,已丧失了人口优势和地域优势;移民中人口最多的湖北人(说江淮官话黄孝片或西南官话)和河南人(中原官话)主要从事农业,流动性不大,定居后的初期还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光绪七年(1881)安徽省督学部院始允许客民入籍考试)。


除此之外就是江淮官话,作为皖南社会通用语的江淮官话类似于芜湖话,准确来说应属于洪(洪泽湖)巢(巢湖)片安(安庆)芜(芜湖)小片。江淮官话自六朝时起,就随着北方移民开始存在于芜湖、当涂、南京、镇江一带,由于和宣州吴语长期接触,芜湖、当涂一带操宣州片吴语的许多人都会兼说这种江淮官话。清末移民潮中,操江淮官话的本省江北移民(安庆、合肥、巢湖、和县等地人)也大量迁入皖南,和湖北河南移民不同,他们主要居住在皖南各地的城镇附近从事商业或手工业,流动性较大。明清时期,芜湖由于其发达的水运,便利的交通,逐步发展为沿江一大商业城市,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成为皖南地区新的经济中心,皖南各地的商人都与芜湖联系紧密,随着江北移民的迁入,江淮官话更加渗入到皖南腹地原属宣州片吴语的城镇。到20世纪初,宣城、南陵、贵池等城已普遍使用江淮官话。抗日战争中南京、芜湖等地的大批机关的移入皖南山区更加速了一些城镇的官话化。解放以后随着安徽南北联系的日益紧密,以及广播电视等传媒的普及,教育上普通话的推广等因素也造成了宣州吴语的萎缩。


现在皖南原属宣州吴语的各县城均普遍使用江淮官话,铜陵、繁昌、泾县、太平、石台五县的吴语多在家庭内部和老年人之间使用,在城镇往往对外说江淮官话,在家说吴语,或限于老人妇女应用。只有圩区腹地的江苏南部的高淳县还保留着较为纯正的宣州吴语,并于2002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皖南的宣州片吴语区的方言使用有一种普遍现象:中年人尚能听懂老派土语,但已讲不地道;年青一代则只能听懂零星土语,更谈不上说土语。有些在官话包围中的土著话已被同化得只残存很少几项特征。综合实地调查资料可见,在内部特征日益弱化(如,古全浊声母清化)和外部优势方言(江淮官话)的不断夹击下,加上普通话的强势影响,如果不加以传承,吴语宣州片极有可能被官话完全融合、同化。


目前皖南吴语人不分老中青,普遍认识不到吴语的价值,更没有吴语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吴语。



说了这么多,放松一下,以芜湖湾沚和泾县榔桥两地特色词汇为代表,感受一下宣州吴语,看看和自己的家乡是不是有些类似呢?


●芜湖县词汇与普通话对译

*今天—今朝

*明天—明朝

*后天—后朝

*下雨—落雨

*刮风—起风

*桌子—台子

*上面—高头

*刚才—才将/将面

*大前日—赛前朝日

*蛤蟆—癞瘩蛄子/癞癞蛄子

*客厅—堂间

*房—屋

*知道—晓得

*行不行—介来赛

●泾县词汇与普通话对译

*谢谢你:怪噻恩(官升你)

*随便你:捶瓜嗯 
*外面:阿撒
*外国人:阿鬼宁
*下雨:罗以
*好玩:好嬉/好西
*玩一下:嬉哟子
*硬币:各子/坎各子
*爸爸:大大
*妈妈:姆妈
*姐姐:假假
*老婆:老鞋底/老鞋德
*手指:贼毛对 
*手指甲:射贼卡滴 
*膝盖:西内波对
*口袋:喉包
*冼被子:冼衣扣/冼西扣
*被窝里:西扣聋内
*我们: 偶拉
*你们: 嗯拉
*他(她)们: 伊拉
*这个:伊苟
*哪个:每苟
*这种人:伊种宁
*肉: 扭
*小孩: 小波戏
*撒尿: 抽尿
*肥皂: 好锅(皂角)
*吃晚饭: 七育挖/七药挖
*晚上: 挨捞/药内
*脏死人:破啥宁滴 
*热死人:聂啥宁滴


过去对宣州片吴语的研究一直不够,建国后的方言普查被认定为铜太方言,1986年,中科院语言研究所郑张尚芳先生始提出宣州片吴语的概念,此后学术界对宣州片吴语的研究才逐渐开始。复旦大学蒋冰冰博士在导师许宝华先生的指导下,上世纪末到皖南12个市、区、县的20个宣州片土著吴语点进行了田野调查,于2000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宣州片吴语音韵研究》可以算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宣州片吴语的著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宣州片吴语不会成为历史的化石。




读者可以长按下面二维码进行赞赏



您的点赞和赞赏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好友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