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2017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2017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什刹海分会场,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学生团队自发策划的“157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活动在大翔凤胡同2号院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在李雄教授和钱云副教授的指导下,由园林学院15名由博士、硕士、本科学生及校友组成的“北林园林‘三山五园’团队”作为策展方和34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利用长达6个月的时间合作完成。

 

本次设计周活动正值“三山五园”遭受英法联军摧毁157周年纪念日,展览围绕“三山五园”这个北京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金名片”展开,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内容,可以称作为一场“历史文化盛宴”:包括了3大篇章9个小节共80平方米的展示内容、2集共45分钟的《行走“三山五园”》园林专题纪录片、3期《老照片的正确打开方式》的观众互动游戏,全面地回顾了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和“三山五园”地区的总体布局及特色,用生动的图文和珍贵的清宫档案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原理,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清代皇室贵族的宫廷生活和“三山五园”地区的军事训练及农业生产情况,还别出心裁地图像化展示了“三山五园”跨越827年的时空沧桑巨变。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三山五园”是什么?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光绪年间绘制的《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


“三山五园”,是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颐和园(旧称“清漪园”)、圆明园和畅春园这五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区的统称,地处于被康熙帝赞誉为“神皋胜区”的北京海淀。

 

“三山五园”本身是一处自辽金时代兴起的历史文化景区,在清代皇家历经两个世纪的建设下而形成了最终格局,因其庞大的占地规模、完备的功能体系、高超的造园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这里遍布了水系、园林、庙宇、村落、稻田、军营,堪称一个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伟大作品,为北京老城及京西一带增添了无数美景。而正是在157年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入首都北京,野蛮地摧毁了这一史诗般的伟大作品,令全体国人扼腕。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展览的三大精彩看点

带你穿越157年!

 

这场活动是由15名来自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所组成的研究团队主办的,这群年轻人希望通过一个展览、一部纪录片和一场学术沙龙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广大公众科普展示“三山五园”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乡愁记忆,从而希望能够助力于“三山五园”的整体保护。那么这场活动究竟有哪些看点和特色呢?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积极参与“老照片的正确打开方式”和领取纪念品的热心观众们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多维度解读


这里包含但不限于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的珍贵影像、“三山五园”的总体布局和古典园林解构分析、两位四爷(雍正帝、乾隆帝)各种可爱的“百变”肖像、清晰反映出古代农耕文明的《耕织图》、还有最为特殊的,那就是跨越千年的“三山五园”时间轴。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巨幅古地图


在展厅的地面上和半空中,分别布置有巨幅的42平米、1:2500比例的《1860年“三山五园”历史地图》和摹写名作《千里江山图》而绘制的巨幅《三山五园盛世图景》。行走于其中,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标,从地图上的大翔凤胡同2号、也就是展厅所在的位置出发,沿长河一路向上游走去,找到“三山五园”的园林、水系、寺庙、稻田等等丰富的历史信息,并且可以参与互动游戏“老照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赢取红掌(每日仅一盆)或纪念花种(三种)。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两集纪录片


《行走“三山五园”》是一部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三山五园”历史脉络及当代情况的现场解说性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集。这部纪录片凝聚着策展人和团队的心血,为了能拍出一部逻辑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纪录片,团队历时2个月的拍摄和编剧、连续7次出外景和1个月的剪辑,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45分钟的纪录片。


第一集:水脉寻踪 三山揽胜

 

水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同时也是园林的灵魂。这一集从北京古城里面著名的风景地什刹海出发,沿着河流一路向上游走去,来寻觅“三山五园”究竟对北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我们的祖先们在那里是如何利用自然来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第二集:沧桑巨变 园景拾遗

 

历史如江河一般川流不息、从未停止,三山五园地区从最早的自然风景地到金代寺庙和皇家行宫的兴起,再到元代因大都水利工程而位置显著;从明代的民间公共游览胜地和农业以及私家别业的繁荣,再到清代皇家在此兴建帝国“副中心”并将此打造成一个完备的功能区;从1860年英法侵略者野蛮地将其摧毁和清帝国的日渐衰落,再到民国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完全转变,三山五园的面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它的历史积淀也逐渐深厚。如果说第一集的三山三园足以证明了这个史诗般作品的恢弘,那么这一集将要探访的几座园林就铭刻了发人深思的历史记忆。

 


点击观看纪录片(预告)

 


在10月7日下午举办的“‘三山五园’名城保护沙龙”中,有5名来自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圆明园学会和天津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不同研究视角下的主题演讲,现场还有30余名来自颐和园管理处、中国圆明园学会、北京林业大学等各界专业及社会人士参与了“三山五园”在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话题的讨论。

 

朱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研究生、主策展人、沙龙主持人

演讲题目:“157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策展研究及心得

 

刘阳,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演讲题目:老照片中的“三山五园”

 

李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

演讲题目:京西稻景观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大矛盾

 

马智新,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AOPA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机长

演讲题目:新兴科技在“三山五园”研究中的应用

 

王笑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

演讲题目:乾隆南巡对其造园活动的影响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正式对社会公布,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一点中明确提出: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由此可以看出,“三山五园”地区的保护工作已经与北京老城并重!它们正是“北京‘全面保护’体系”中的“两大重点区域”!


根据初步统计,在15天的展期中,本次设计周活动累计接待了各种职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中外观众2200人次,客流量在什刹海分会场的18个展览中位居前列。纪录片累计放映超过100场次,有850人在现场参与了互动游戏,1000包纪念花种由观众通过留言或参与游戏的方式领取。在展期中,策展团队还得到了一些“三山五园”的专家学者和原住民的指点和帮助。本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展示出了园林学院学生的优良学风、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意识,同时和2017年9月刚刚获批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提出的“对‘三山五园’地区进行整体保护”相契合,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文化保护思想的一个初步实践。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来自牛栏山一中和中国林业出版社的老师和朋友组团前来参观

 

“157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活动得到了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与名城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在2017年度开展的名城保护行动支持计划:“四名”汇智计划、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及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AC《建筑创作》杂志、天马龙媒(北京)陈设艺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遗产视野丨一百五十七周年纪念:“三山五园”的乡愁记忆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

通过「BeePress|微信公众号文章采集」WordPress 插件生成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