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县市规划中的园区布局——产业要素



农业园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石



导语:

中国县市农业发展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现代化即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历经几十年的探索,政策制定者发现农业本身并不能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欲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当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劳动力,当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才真正具备现代化的条件。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

机械化即以机械力替代劳动力,改变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


规模化即提升每个单位的生产能力,将“小农”经济向“大农”经济转变。


多元化即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为关注农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农业园区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国内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通过农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和农业公司两类主体推进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来自于农民群体自身,而农业公司更多是来自外部的产业资本。但无论是农业合作社还是农业公司,均普遍采用园区化的生产模式。



县市农业园区建设可以划分为农业产业园区、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休闲园区等类型。

农业产业园区以规模化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量或质量,以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农业观光园区以观光体验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将农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为都市人提供休憩场所。


农业科技园区以科技研发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农业新品种,为农业示范推广提供前提。


农业休闲园区以提供宜居环境为主要目的,通过将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提供农庄酒店、养老社区、开心农场等生活模式。


更多的农业园区是上述四种基本类型的综合体。



农业园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方向。

目前,农业园区化生产模式在城市和乡村均得到广泛实践。在大城市周边,农业园区化多采用都市农业模式。


都市农业一词源自欧美国家,并在日本和台湾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得到广泛实践。都市农业充分利用城市郊区的耕地资源,在城郊农业的基础上引入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生活方式,实现了农业社会、经济、生态价值的整体提升。


在乡村地区,农业园区化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等方式,土地资源集中到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手中。


目前在河南新乡等区域农业园区+农村新社区的模式得到广泛推广,这种模式适应了目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县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代表了乡村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城乡规划工作者很好的思考和总结。






欢迎并感谢您参与平台投稿,投稿邮箱:xjxtd@126.com,请您在标题处表明“微信投稿”字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