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资源紧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亟待优化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强调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利用,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成为统筹全域全要素资源、科学进行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如何摸清自然资源本底、如何将双评价成果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中,指导国土空间兼顾绿色生态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国草原资源丰富,约占国土面积的41%,但近年来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等问题依然严峻,严重影响草原生态系统以及牧民经济生活,尤其对于我国西北部高原地区,草原是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资源要素,协调牧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结合川西北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探讨在双评价指导下牧业空间的发展策略。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图片来源:理塘县人民政府网站



2

关于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针对放牧对草原上生态系统的影响,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基础,主要包括放牧对植被、土壤、草地群落、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形成一些重要理论和成果。普遍的结论都是过度放牧会引起水土侵蚀、造成草原生物多样性破坏等草原生态问题,但放牧与草原生态系统也并非简单的互斥关系,适度放牧反而对草原生态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正如中度干扰假说认为一个生态系统处在中等程度干扰时,其物种多样性最高[1];也有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放牧可以增加草地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即存在超补偿生长[2],也可以提高物种多样性(Peng et al.,2015)。也因此国内外对于放牧本身也有一定研究和探讨,包括放牧强度、时间、轮牧方式等,既有文献普遍结合草原控制实验样地进行控制变量的对比分析,对于研究范围的放牧强度和方式引导都具有一定实践价值,但对于放牧的空间布局策略研究,目前还十分匮乏。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九龙县伍须海附近

(图片来源:项目组拍摄)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曼扎塘湿地草原 

(图片来源:阿坝县人民政府)



3

牧业承载力评价方法实践


3.1

既有评价方法梳理


由于双评价指南对畜牧业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指导过少,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出三种较为常用的牧草产量预测方法,第一种主要是通过定点监测、路线监测、地面调查等方法,结合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预估牧草产量,这类方法对专业技术、实验要求都很高,通常适用于政府草原部门对较大范围草原进行测产评估工作。第二种为水热条件载畜法,通过总结降水和温度变化对牧草的影响,构建牧草预测模型,此种方法需要多年的降水、温度和草量的变化数据支撑,用以粗略推测未来年度产草量情况。第三种为生态载畜法,综合考虑草地不同季节牧草的生长特点、产量、品质和其它饲料供给量以及牲畜补偿代谢特点等多方面要素。相比水热条件载畜法,生态载畜法对影响牧草生态的要素考虑更为周全,且能区分冬春、夏秋两季草场的载畜量,更具针对性,评价结果对于指导不同季度草原的载畜量控制或饲草补给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牧业承载力评价而言,水热条件载畜法和生态载畜法均可适用,主要受限于相关数据要素的提取。


表1 牧业承载力评价方法梳理及应用情况一栏表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3.2

川西北评价实践


川西北牧业生产承载能力评价以四川省草畜平衡规范为基本准则,主要采用水热条件载畜法和生态载畜法两种方法,以31个县(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光热条件载畜法、生态载畜法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反复校核、参数修正等,最终得到评价结果,识别出川西北牧业超载空间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县市。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牧业生产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框架图


[1]根据文章《川西北牧区水热条件与牧草产量的相关性》,水热条件与天然草原牧草产量存在定量关系,从文献中获取主要牧区县相关参数,初步获得评价结果。

[2]参照研究文献《草原生态载畜量测算核定方法研究》,区分冬春和夏秋两季牧草的载畜量计算方法。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川西北夏秋季放牧超载情况示意图

(图片来源:课题组绘制)



4

牧业空间规划编制探索


4.1

规划思路构建


针对川西北农牧草退化、牧业超载等现状问题,落实主体功能区等战略要求的基础上,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摸清资源环境本底和发展基础,再结合生态空间管控要求,探索构建兼顾生态保护和牧业发展的牧业空间规划指引体系。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牧业空间规划思路示意


4.2

结合主体功能区,深化生态保护分区


落实国省级主体功能区要求,川西北全域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其中15个县(市)为多宜功能协调地区(农牧业),在承担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的同时需要协调承载省级农牧业生产功能,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和牧业资源,增强多元化农牧产品供给能力。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优先”的战略导向,加强川西北片区国土空间管控,强化生态保护的硬性约束条件,减少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规划构建核心生态区、重要生态区、生态维育区和生态调控区四级分区。将具有极重要的生态产品供应功能区域纳入核心生态区,严格落实保护要求,禁止开发建设;将具有重要的生态产品供应功能的区域划入重要生态区,优化与提升区域综合生态服务功能,需要严格控制资源开发。这两级分区是川西北落实生态保护国家战略的主要支撑。将具有生态产品供应、特色生态旅游、林木产品生产、矿产资源开发等功能的区域纳入生态维育区,作为介于保护与开发之间的一个过渡区域,维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其他区域作为生态调控区,具备较好的农牧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导功能和提供生态产品为辅助功能,是农牧业开发及城乡居民点建设集中区域,重点实施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发展策略。


四级分区管控要求表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雅砻江源头段(石渠县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片来源:项目组拍摄)



4.3

协调生态保护和牧业发展,构建牧业空间规划指引


协调生态保护与牧业生产的冲突,对牧业空间进行分类引导。根据牧业空间与四类管控分区的空间关系及对当前牧业空间承载状况评价、生态问题识别,针对不同空间确定禁牧修复、限牧维育、结构优化与特色发展四类牧区发展引导策略。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生态空间与牧业空间协调分析示意图


1)禁牧修复空间:主要为沙化、石漠化区域,该类空间生态功能重要但生态脆弱、生态退化严重,主要分布在石渠、若尔盖、巴塘等县的部分地区,除保留少量修复性放牧活动外,以退牧还湿还草为主。


2)限牧维育空间:核心生态区及重要生态区内除沙化、石漠化以外的其他区域,该类空间牧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之间存在冲突,主要分布于阿坝、红原、色达、壤塘、白玉、九龙、马尔康等县市的大部分地区,需降低自然放牧强度、逐步引导牧民搬迁。


3)结构优化空间:生态维育区及生态调控区内的超载区域,主要问题为全年或季节性牧业超载地区,主要分布于色达、松潘、理塘、康定等县市的部分地区。鼓励牧业从草场型自然放牧向基地化养殖转变、引导牧民定居,允许部分耕地“粮(食)改饲(草)”或者通过“粮饲轮作” 保障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的协调。


4)特色发展空间:草原质量良好,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生态调控区,如石渠等县的部分地区,主要引导牧业特色化发展。


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牧业空间管控发展模式图(左)

牧业空间规划指引示意图(右)



5

展望与思考


本文结合川西北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项目,探索牧业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和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西北部草地资源丰富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提供参考。但评价方法受地域因素、数据参数等限制较多,后续需结合诸多项目实践进一步总结完善,以期形成可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牧业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思路。


我国牧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不匹配,这也是造成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草原生态问题,不仅仅是草地资源和牧业养殖之间的失衡问题,也包含着水、土资源的失衡问题。相应的,对于草原生态系统而言,实现“草畜平衡”应逐步演变为实现“水-草-畜”平衡,甚至“人-水-草-畜”平衡。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规划师肩负着比以往更重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仅要规划城乡建设空间,更要统筹好生态空间、农牧业空间,从更长远和更切实落地的角度保障“人”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介绍

于明晓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规划师

黄华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规划研究院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本课题受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课题资助

课题名称《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系列课题研究子课题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KY-2019-YB-A04)

课题负责人:钱慧、裴新生


供稿 | 课题组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钱慧、裴新生、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科研创新 | 基于双评价的牧业空间规划与思考——以川西北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