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摘要:工业遗产是特定时代特定的文化资源,也是新时代推进城市更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构成之一,本文以哈密市原纯碱厂为例,在梳理当地工业遗产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现状特征与新时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挖潜、补劣、更新和振兴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更新改造的规划响应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  工业遗产  规划策略  哈密纯碱厂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引言


城市更新是新时代国家推动并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手段和重要抓手,对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高品质生活、建设高品质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1]。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老旧小区、特色风貌、高品质公共空间等四类空间已成为新时代开展城市更新,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哈密市原纯碱厂为例,通过对其更新动因、对象、目标和内容研究,全面诊断其发展历史脉络与时代特征矛盾,提出其成功改造为哈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响应策略与经验。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哈密市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


1.1 哈密市工业遗产发展概况


哈密市是连接亚欧大陆的战略通道和连接内地与新疆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是新时代新疆全面加快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以及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等“三基地一通道”建设的重要支撑城市。因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哈密市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早,尤其是以煤炭为主的早期工业发展不仅是新疆工业化体系建设的代表,更是国家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支撑省外煤炭需求战略的主要支撑城市。哈密市工业遗产主要有两处,分别为三道岭煤矿和哈密纯碱厂,哈密三道岭煤矿于1958年建设,是特定时期唯一一个疆煤外运的基地,保障了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采用蒸汽机运煤的大型露天煤矿。哈密纯碱厂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发展东疆片区经济,保障人民生活需要而建造起来的,1993年建成投产,历经20年后,因生产工艺及经济效益等原因于2014年正式停产,由于其地处主城区,其变迁和发展记录、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1  哈密市工业遗产构成示意图


1.2 哈密纯碱厂更新改造的动因


哈密纯碱厂位于哈密市主城区,其厂区内拥有大量厂房建筑及设备,占地面积约70公顷。哈密纯碱厂既是哈密市的工业产业遗存,也是哈密市工业时代的象征,作为城市的“文化富矿”,承载了特定时代的记忆和社会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其区位地位发生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及哈密城市的快速发展,原厂区相对处于城市边缘的位置现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遗留厂区,其废弃厂房及设备严重影响城市发展形象。二是遗留的大量厂房建筑和设备在功能上闲置,造成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间浪费。三是部分厂房及设备因建设年代时间较长,自然破损较为严重,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面临破坏的风险。四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传承和激活工业遗产地再生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客观需求。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哈密市纯碱厂现状特征与问题


2.1 哈密市纯碱厂现状特征

2.1.1 地处城西新城核心片区,用地功能亟待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符合


从哈密市城市功能片区构成来看,主要由老城片区、城北片区、高新片区、吐哈石油基地、城西片区及农业科技园区片区等6个区域构成,其中老城片区是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承担以行政办公、商业、居住、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功能;城北片区围绕高铁枢纽等核心优势,发展和承担以商务办公、教育科研、体育休闲和居住为主的功能,是推进哈密市产城融合的主要区域;高新片区以哈密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支撑,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主要发展并形成了以新型综合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和服务业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吐哈石油基地是集工业、教育、医疗、科研、机修、培训、生活服务等综合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片区;农业科技园位于主城区以西约10公里,是发展和集科研、创业、孵化、生产、观光和旅游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园区;而哈密纯碱厂所处的城西片区在整体功能上承担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职能,在区位上是链接新老城核心区的纽带。


从形态规模来看,大量的废旧工业遗存及废弃厂房占地较大,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对城市土地资源造成一定浪费,用地功能与城市未来发展城西片区为以行政办公、文化休闲、商务等为主的战略需求不相符合。从景观视觉及城市风貌来看,众多大设备、大厂房及废旧构筑物存在部分破损严重、色彩陈旧凌乱等情况,与新时代哈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2 哈密市城市功能片区构成及哈密纯碱厂区位示意图


2.1.2 现状建筑与设备工业符号明显,整体风貌层次性较强


现状建筑主要以办公、住宿、机库、生产车间、包装车间、维修车间等为主,因其生产工艺及特点要求决定了其与传统的工业厂房在造型上略有不同,其建筑特点除常规型外,还有特异型和大跨型。设备主要以循环水泵站、冷却塔、煅烧工序、 石灰工序、盐水工序、锅炉房等大型设备为主,其工业符号和特征明显,形成了典型的工业生产风貌,特别是碱库、包装车间、盐库、盐水工序等一批大跨型、特异型的建筑与生产设备反应了当时的生产活动场景,也为其活化再利用,升级改造进行功能转变等提供了基础。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3 厂区现状建筑与设备实景图


2.1.3 内外路网体系健全,通达性较好,局部路段植被景观体系丰富


厂区南临城市主干路伊州大道(新民六路),北接城市支路新民五路,东为城市支路七一路延伸段,西侧为城市支路丝绸大道,对外交通便利。内部道路网相对完善,基本覆盖既有的设施及活动场地,多以9米、7米及4米三级道路体系为主,其中9米道路包括入口大门至成品库以及加油站西侧南北向两条,重碱车间北侧、窖气车间南侧东西向两条,路面多为水泥浇筑,体现了工业生产特征,同时厂内主要道路沿线绿色植被较茂盛,形成的景观风貌较好,多以圆冠榆、法国梧桐为主,形成了典型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沿路景观体系,为厂区增添了绿色活力。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4 厂内对外道路及内部沿主路绿地植被现状示意图


2.1.4 更新改造潜力较大,有望成为补齐哈密市文旅设施短板的主要载体


哈密市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发展速度与品质进一步提档,文化和旅游取得长足发展,有哈密王府、阿勒屯历史文化名村、哈密博物馆、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文化底蕴深厚。“哈密三宝”(哈密会展中心、国际奇石文化城、伊州生态园)等重要文化游览设施发挥作用较好,中心城区有全民健身公园、人民公园、群艺馆、万汇国际购物公园、华地奥莱广场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但整体来看,一是中心城区缺乏大型综合性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设施,既有设施相对较单一,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二是中心城区内旅游设施相对短缺,中心城区与市域内5家4A级旅游景区和4家3A级景区大部分通达时间在60分钟以上,品质相对较高的自然景区如东天山景区、巴里坤古城景区等更是在2小时以上,旅游服务设施短板较为明显。而哈密纯碱厂从更新改造的角度看,具有以下突出优势:一是区位及面向市场优势突出,因地处城区,交通便利,面向服务城市的消费潜力巨大;二是占地面积较大,不占用新建设用地指标,实施更新改造是对存量用地的盘活和再利用,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老厂区活力,实现经济等综合效益;三是通过选择其场地,充分利用其设备及设施并进行更新改造,能够为中心城区提供一个新的综合性的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场地,是对中心城区文化旅游设施短板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形成中心城区服务设施齐全,外围区域文旅设施健全,构建大哈密全域旅游发展的格局。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5 哈密市中心城区文旅设施现状与厂区关系示意图


2.2 哈密市纯碱厂更新改造面临挑战与问题

2.2.1存有部分特殊型设备,更新改造难较大


在空间上,厂区内存有大跨型、特异型等生产设备设施,且占据了厂区内部大量空间,占地面积达到4.75万㎡,占厂区现状总建筑面积的91.87%。这些非常规型生产设备设施由于其结构、造型等均具有自身功能特点,在遵循“不大拆大建”的原则下,除需要满足其风貌整体特色与未来发展需求相协调外,要注重发挥其景观功能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增加了更新改造的难度。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6 厂区大跨型、特异型及常规型设备设施示意图


2.2.2 内部道路人行交通缺失,面向未来需求的停车设施匮乏


厂区内部道路主要以服务工业生产功能为主,交通性特征明显,大部分以车行道为主,人行交通不成系统,面向未来二次使用及服务以人为核心的道路服务系统不足,且厂区南侧与西侧道路缺失,整体道路通达性较差,需要考虑未来人本需求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形成闭环及完整的游憩环线,同时需要根据未来功能需求,提前谋划和补足停车设施短板。


2.2.3 遗留有小微生态问题,亟需治理与恢复


厂区历史遗留和反应出来的小微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局部场地存有受工业污染的情况,亟待生态治理与恢复;二是厂区内绿地植被覆盖情况两极分化,绿网不成系统,未充分发挥生态隔离作用;三是厂区东侧有西干渠穿越,水系网络相对较单调,均需重新梳理与整治;四是现状排水明渠建设较为随意,排水设施不成系统。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7 交通、生态等现状分析示意图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哈密纯碱厂更新改造规划响应与策略


哈密纯碱厂既是当地的产业遗存,也是哈密市工业时代的象征,作为城市的“文化富矿”,承载了特定时代的记忆和社会文化。为推进其价值再利用,活化其功能,保留时代记忆,传承和激活工业遗存地实现再生发展,在具体实施上提出“三大原则、四大核心策略”,进一步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3.1 挖潜:以“旅游+”撬动存量,以“文化+”激发增量


从哈密市城市功能来看,中心城区具有一定规模及代表性的旅游业态及服务设施相对较少,尤其是围绕旅游服务的业态等产品项目更少,受哈密市特定盆地气候影响,夏天城市居民基本以前往东天山及周边巴里坤县进行避暑消费,冬天则基本很少能够找到休闲娱乐的代表性场所。从培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来看,哈密市“瓜果”久负盛名,特别是哈密瓜品牌已走红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哈密奇石众多,但承载文化产业发展的设施及载体历史欠账较多。因此,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讲,哈密纯碱厂更新改造首先要从挖掘其潜力出发,围绕城市功能需求补短板,依据市场及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


规划提出一是着眼于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及哈密市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提升旅游服务、旅游集散职能,补充哈密城市会客厅及游客节点中心职能的缺失问题,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健全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通过“旅游+”接待、“旅游+演艺娱乐”等,全面培育旅游休闲产业,如承载城市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全民健身等功能,培育演艺娱乐产业,承载城区大型餐饮美食、亲子综合娱乐功能等,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进一步撬动城区旅游消费存量。二是植入和展陈当地文化,培育文化产业等发展新动能,通过“文化+”,积极培育文化会展交易、工艺美术、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聚焦废弃工业厂房二次利用、废弃火车轨道功能转变、旧厂区道路街巷升级等,对应发展工业展览、火车主题活动、创意文化街、大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等,通过“文化+”激发城市消费增量,进一步发挥其外溢和联动效应。


3.2 补劣:以“城市双修”推进功能体系全面修补和完善


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为抓手,按照“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的改造思路,补充和完善厂区发展劣势。封存旧,即对厂区原有保留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建筑、原有保存较好的绿化树木和道路以及原有的架空管道等进行保留,具体如烟囱、传输通道、储物罐等工业气息浓郁的构筑物,对核心生产车间的建筑保留其原貌,以修补修复为主,在利用上以不改变建筑结构为前提。拆除余,即拆除厂区危旧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对部分建筑进行结构加固,拆除建筑内小型设备,腾挪使用空间。织补新,主要围绕功能需求和道路功能拓展,通过织密和补植厂区相应绿化,形成绿网景观效果,在形成景观效果的同时,提升其生态价值,使厂区更加有活力氛围和宜人的景观气息。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8 改造思路示意图


在城市修补方面,对旧有的大型厂房和设备,在空间上进行修补,在风貌上进行装饰,如:利用周边空地加建功能、侧方加建垂直交通、外部加建公共空间、入口空间加建门头,外墙面部分进行涂鸦装饰,增加艺术小雕塑等。对于厂房内部,重点在保留工业建筑空间特色前提下,根据内部空间特征,实施拼贴式场景的营造,实现其功能最大化。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9 建筑修补策略示意图


在生态修复方面,针对厂区裸露地面及生态环境不佳的实际情况,采用展示当地地理风貌的铺装、增加空间体验性,利用景观雕塑、植被进行点缀,增加交往空间,结合现状水系,充分挖掘场地功能的可能性,设置考虑场地与功能切合的多元活动场地,实现在厂区内部形成景观丰富、功能多元、富具当地特色和与外部相互辉映的生态共享环。


3.3 更新:推进产业更新,实现业态创新


受特定历史阶段及行业发展特定要求,旧厂区原有产业主要以生产工业产品为主,且较为单一,新时代实现其更新及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产业更新和业态创新。针对厂区的空间与环境特征及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建立两大基础板块五大产业体系的产业更新策略,提出符合厂区发展的“N”个创新业态。两大基础板块分别为旅游板块和文化板块,即厂区重点围绕旅游和文化两大方向进行产业更新,五大产业体系分别为旅游休闲产业、演艺娱乐产业、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工艺美术产业和文化会展交易产业。业态创新方面,聚焦五大产业体系,分别延展包含旅游集散服务、工业创意雕塑、健身运动活动、亲子互动娱乐、餐饮美食、户外演出互动、工业遗址展示、非遗传承展示、休闲浪漫、创意研发等新型业态,通过业态起到引客聚客,实现消费增长的目标。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10 厂区产业及业态更新示意图


3.4 振兴:通过空间振兴,实现活力再造


在原有厂区基础上,通过功能整合、空间重塑等方式,进行空间振兴,实现厂区活力再造,充分围绕“甜美哈密城市会客厅”和“丝路经济带上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定位和打造“工业遗迹更新复兴践行者”、“文化传承与延续优秀样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三大目标,在厂区原有空间特点基础上,根据功能及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整合归并和重新优化组合,规划形成“一心、一环、一轴、五区、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战略,一心即以工业博物馆为中心的工业遗址核心展示区,该区既是工业厂房设备相对集中最多的区域,也是充分进行利用和更新发展文创产业的主要区域,既保留了工业遗址的特点,也使其焕发了发展的活力。一环即将厂区各组团与景观相融合,尽可能加大景观纵深和景观层次,打造生态园林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生态休闲环,该环既是园区乃至城区的生态环,同时也起到休憩的作用,增补城市生态与休憩的功能。一轴即东西向空间景观轴线,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形成伊州大道沿线较为丰富的天际线,并以丝绸大道入口广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工业遗址核心以及景观节点构成东西向空间景观轴线。五区主要形成五大功能区,即密宝风情区,以承担演艺娱乐功能为主,密宝驿站区,以发挥游客接待和集散等功能为主,密宝珍藏区,以展示哈密丰富的奇石等文化为主,密宝文创区,重点作为哈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密宝休闲区,集休闲运动、健身等活动于一体。多节点主要为东西向空间景观轴线上的景观节点与生态休闲环上的主题景观节点。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11 厂区功能形成示意图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图12 厂区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结语


哈密纯碱厂反应了特定时期区域工业发展的特点,承载了特定时代的记忆和社会文化。为进一步活化其功能,保留时代记忆,传承和激活其实现再生发展,推动城市更新,助力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提升,在规划改造过程中,提出“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三大原则和挖潜力、补劣势、推更新及再振兴四大策略,在实现保护的基础上,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紫阳,王林.重庆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23.

[2]王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营造高品质空间[J].中国名城,2023年第01期.

[3]董昕.我国城市更新的现存问题与政策建议[J].建筑经济,2022.

[4]阳建强,陈月.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J].城市规划,2020.

[5]郭建伟.工业遗产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与再利用研究——以广州1978文化创意园为例[J].对外经贸,2020.

[6]张翼峰,郑金.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探讨——以武汉创意产业园为例[J].规划师,2009年第4期.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编辑排版    

中规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转载请联系

xjxtd@126.com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土地规划人):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规划响应策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