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持续对城市公共服务产生影响,尤其是线上线下互动的O2O新零售模式的出现,在拓展城市服务供给渠道的同时,改变了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而对城市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关系产生重构作用。特别是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引发社区服务和空间供需关系的深刻变革,亟需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如何优化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促进更加公平、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
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技术、空间和居民活动之间新的互动关系,重塑生活服务设施的虚实关联和供需匹配模式,对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相关的认知、交通出行、时间利用和社会联系等都产生了改变。智能技术改变了生活服务的介入性和虚拟可达性,也影响个人的活动时间分配,引起传统生活圈人地互动关系的变化。但实证研究表明,线上配送服务可达性仍然受制于实体服务设施可达性与空间布局,线上配送服务并没有提高生活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空间公平性。同时,智能技术的使用也受到个体因素制约,如个体新技术使用能力、社会网络与人力资本等,不同个体数字化能力的强弱会造成数字鸿沟,同样影响数字时代生活服务的供需关系。此外,社会关系也对生活服务供需匹配产生影响。例如,疫情期间发展起来的基于社交网络的生鲜果蔬社区团购中,一方面居民个人的社会网络和联系决定了这种新的服务供给使用,另一方面居民在参与社区团购的过程中,又会增加与其他居民社交联系和互动的机会。
因此,在规划实践中,需要打造线上线下协同、“供给—流动—需求”协同的服务设施布局模式,构建“虚实融合”、精准分类的多元设施配置体系,功能融合、空间共享的设施布局体系。在社区生活圈规划中,需充分考虑不同设施线上线下关系,探索虚拟和实体生活圈建设模式。基于老年人、青年、低收入群体等人群画像,对不同设施的线上线下需求及类型差异,确定不同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与此同时,面向不同生活场景需求,引导智慧、弹性的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和规划建设。
2023年第11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延展阅读
-
基于“一张图”的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模型库设计与实现
-
数据驱动的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应用探讨
-
基于日常通勤流动的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体验一下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线上线下互动的城市生活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