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15)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15)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自2020年8月开始,梁鹤年先生受《中国投资》杂志邀请开设专栏,将他对中国与国际种种问题的思考写成杂文,与读者交流探讨。本号则从2023年4月20日开启了新专栏——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三位青年学者将在本系列连载中分享他们阅读这些文章的感悟

第十五篇  以人为本的城市(二)(←点击文章标题可跳转阅读梁先生原文)

自存与共存,群性的一体两面

——基于“城市人”理论视角解读以人为本
“城市人”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规划理论,这里的“人”不是指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也不是好人或坏人,善人或恶人,而是对全体人的一种抽象界定,具有“物性”“理性”“群性”三重特性[1]。“城市人”理论视角的“以人为本”是基于这些特性的一种自存共存平衡思维逻辑。
人的聚居存在着自存与共存的博弈,现实社会不存在完全的自存,共存状态下最有利的自存,必然会成为他人的桎梏。因此,自存共存平衡是一种理性聚居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需要智慧的辨别和选择能力。受时代文化和制度的驱使或鼓励,在不同的人事时空状态下,自存和共存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不同,其所趋向的目标和平衡点亦会有所不同。比如在资本逻辑所操控的竞争社会,功利、钱财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这种状态下,人们最强烈的自存冲动就是追求财富。
当然,不仅自存深受时代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共存也难免带有时代烙印。甚至,时代大气候对共存的影响更加宏大,因而共存更需要予以理性的正确引导。以功利为目标的竞争社会,人们看到的是形形色色谋求钱财的个人,然而,这何尝不是因为社会环境形成了求财的共存的总体形式,这种总体形式不但会激发和引导人们产生追求财富的自存冲动,甚至会限制和制约人们进行其他方面的自存追求。正如丹纳在谈论艺术时所说,“精神气候仿佛在各种才干中做着‘选择’,只允许某几类才干发展而多多少少排斥别的;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特定的发展道路,企图向别的方面发展的才干会发觉此路不通或遭受压制,总归是需要被迫改弦易辙的。”[2]
回头再来看城市建设层面共存对自存的限制或制约。1870年代,纽约的现代城市模式导致了严重的城市文脉缺失和交通拥堵等问题,然而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种模式竟然成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竞相模仿的城市化样本。可见推动经济发展时代的城市建设,是一种独属于现代主义的社会总体形式,这种经济驱动的“共存”,重视建造成本和速度,压制人们对城市生态、人文等方面的考虑,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破坏在所难免。
综上可见,人有聚居倾向,聚居群体由无数个体组成,个体具有自存冲动,群体具有共存需求。自存冲动源于生物本能,共存需求依赖个体冲突逐渐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自存、共存是群性的一体两面。
自存出自物性需求,共存出自理性思考,自存共存一体两面的群性是物性和理性的交汇点,也是引导社会总体形式的关键。自存共存平衡点的不断变化,说明物性的某些生理或心理需求在不同的人事时空获得了不同的关照。因此,理性分析共存追求的目标,归纳辨识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物性特征,进而通过判断物性特征的好坏,可以及时发现其自存共存追求可能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并加以修正引导。
梁鹤年先生说,“我很乐意为好人服务,很不愿意为坏人服务,刁民的面孔令我反感,但我明白我的服务对象不是他,而是包括了他的全体人们的整体福祉。”[3]以全体人们的整体福祉为本,以人的物性为本,理性考虑聚居的自存共存平衡,这是“城市人”理论视角的以人为本,与S-CAD分开政治的事和技术的事共属同一个思维逻辑,同属引导人们回归理性正轨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2] 伊波利特·丹纳. 艺术哲学[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40-41.

[3] 梁鹤年. 梁先生的公开信:真正的为人民服务[EB/OL]. (2023-01-22)[2023-12-15]. https://mp.weixin.qq.com/s/LawSzwuX748u8fJuUH158Q.

作者:于东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15)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天空是规划的自然本底

2021年5月《中国投资(中英文)》刊载的梁鹤年先生《以人为本的城市(二)》,谈到“人的尺度”(human scale)规划。城市人对空间接触机会的追求和满足感可追踪到人类的视、听、嗅、味、触等官能感觉,实质上是以人的物性衡量周围物质的快慢、大小、高矮、远近、明暗等。高楼耸立、建筑密集的现代城市强调“以人为本”,实际规划布局中却忽略了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天空[1],我认为梁先生文章中的“天空享受”是代指、借喻,表明城市人与自然之间必要的互动和联系。

空间尺度需要尊重人的感受,什么样的尺度于己于人是喜闻乐见的?当下热词“松弛感”就很有画面感——就像一位女士穿了一件不大不小合体的衣服,穿的人舒适,看的人也悦目,这本质上表达了一种不紧不松、略有余度的平衡。如何理解这种“松弛感”?就人的状态而言,应该是无论处于何种时空下,面对何种人事,他/她都能既融入周围又保持一定距离,做到不对抗也不躺平,能面对也能随时全身而退,表现出一种淡定从容情绪稳定的自信;就规划而言,“松弛感”既不是繁多的元素堆积,也不是简单地凸显一物,而应该是规划任务在空间中得到合理分配与布局,建筑之外能够考虑人们最需要也最易接受的自然元素,人们的需求在适度留白的规划空间中能够得到功能和心理上的满足。我不懂建筑,但感受不会骗人,对比穿梭在喧嚣的人群、嘈杂的噪音周围密布着高楼大厦,仰头都看不到天的场景,与行走在宁静的小径上偶尔能听到鸟鸣,不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抬头远眺可见春云黛山的场景,我会毫不犹豫地奔向后者。置身于这种广阔的天空环境中,人的五官六感七觉八识【五官指通过眼耳鼻舌身带来的外界感觉;六感指综合官形成的意识;七觉指意识根源,是人的潜意识或俗称第六感的人我意识,八识,佛教用语,指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一切现象的“种子”】无疑会有“松弛感”,无比轻松、自在、欢喜。
202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33亿,城镇化率达到了66.16%。快节奏、高效率、城市化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单一的物质富足早已满足不了众人的内心需求,回归自然、提倡和谐成为人们生理、认识和心理上的共同需求。然而,绝大多数人无法彻底摆脱城市空间回到乡下生活,规划就成为人们追求与自然充分接触的期待所在。读完梁先生的这篇文章后,我半夜写下《天空是规划的自然本底》这个题目,本意就想表达规划应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第一,聚焦于城市与人居的匹配。实际中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传统理念被淡化,高耸的摩天大楼、密集的住宅建筑将阳光、天空这些重要自然元素隔离,人们进入深邃、冰冷的水泥深谷。大自然是所有城市人的共同接触需求,应作为任何规划目标与任务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当今的规划工作者需要认真辨认与衡量,通过制定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政策,塑造典型人居环境,满足典型城市人的空间接触机会[2]。第二,借鉴“亲自然景观设计”的概念。水泥城市环境会导致人们精神疲惫,增加人们的压力,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要素必要互动能保持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病人病情康复[3]。增加空间里直接的、物理的、短暂性的自然接触;通过类自然事物间接唤起人们与自然的联系;通过自然的空间布局融入城市,这三类亲自然景观设计与梁鹤年先生文中提到的思路不谋而合。第三,减缓城市规划大面积频繁更迭的速度。过多过快的物理速度给人带来不适感,我认为规划亦是如此。除了秩序(ordering)带来城市的美感与平衡,适度的惯性和熟悉可以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实质上也是秩序的一种表达。规划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城市也要有风骨,有稳定的风格,因此不必过多迎合,可以通过不经意的、合宜的调整和变化带来惊喜和期待。总的来说,规划变化可慢一点,以不变应万变、慢变应速变、速变应剧变。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以人为本的城市(二)[J]. 中国投资, 2021(Z8): 20-21.
[2]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209-232.

[3] 乔·克兰西, 雷康铃. 亲自然的景观设计对改善健康与福祉的作用[J]. 景观设计学, 2015, 3(1): 54-61.

作者:王冬银,博士,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统筹室副主任,二级调研员;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15)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以人为本——回归人的“物性”的再思考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价值观。它既包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种总体层面的愿景,也包括“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特殊群体需求”的重点细节,还包括城市更新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主体协同共治关系的构建。规划无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演绎,尤其是对空间需求的满足以及基于空间资源的价值释放与公共利益保障。
然而,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传统的基于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划方法与管理手段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由于存量空间资源的权属关系更加复杂,利益主体及其诉求更加多元,功能更加交织复合等,传统的通则式规划设计与管理方法在多元的更新情境下的适配性难题逐渐凸显,也因此有了从现实空间需求出发的诸多探索。比如:用地分类中新增新型产业用地(M0),以应对产业升级过程中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形成“产业+生活”混合功能的空间需求。
针对混合功能增加土地用途管制的类型,可以看作土地用途管制尤其是功能分区管制思维下的拓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是,“土地”之上(或之下)的“空间”利用行为及其效果。比如:为何同样是老旧街区更新,有些是新业态的“水土不服”而有些是“烟火气”的回归?为何有些老旧小区利用“边角余料”的消极空间就能打造出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
理解这些“接地气”的人本空间现象,需要从梁先生在本篇文章中倡导的回归人的“物性”进行再思考。他在本文中指出,人类对空间接触的满足感(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绝大部分可以追踪到人类感官特征(视、听、嗅、味、触),比如快慢的感受基于步行约4.5公里的时速[1]。基于这种“物性”,形成了“15分钟生活服务圈”等宜居社区规划的应用,不断深化对“物性”的认识,是优化规划的重要途径。比如:老人、儿童、青年以及不同服务提供商等如何感知这类服务圈?他们认为什么是好的服务圈?存在哪些评价维度?如何将这些维度转译成空间场景与管理规则?事实上,随着人接触空间产生的需求、愿景、冲突等问题越来越多地被识别,并被融入空间场景转译的探讨中,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人本空间营造也将逐渐落实和推动。UP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以人为本的城市(二)[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1(Z8): 20-21.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研究员

本系列文章

01 解读《资本主义与全球资本》

02 解读《经济未来指向“合作”》
03 解读《国家公园或可行“天人合一”实践》
04 解读《论方法(1):求真》
05 解读《论方法(2):决策》
06 解读《论方法(3):比较》
07 解读《文明视野下的大变局》
08 解读《论方法(4):经济》
09 解读《自然之法》
10 解读《自存与共存平衡》
11 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一)》
12 解读《城市的基础设施》
13 解读《以人为本的存量发展》
14 解读《政府的土地资产》
编辑、排版顾春雪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15)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15)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梁言实录 | 解读梁鹤年先生关于经济与民生的思考【连载】(15)解读《以人为本的城市(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