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微信第107期]
2018年一月底,我有幸参与了为期一周的“翎芳魔境2018台湾游学”,学习考察台湾在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方面的经验。这趟行程安排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文化、美食、生态、产业、亲子等不同方面,行程从台北开始,一路向南到彰化、南投,再到台南,又从台南向北到苗栗体验乡间民宿,最后从台北离开,返回北京。
台湾虽然不算大,但是在不同城市,也能感受到各自独有的性格。就像日本商业快速的东京与具有文化底蕴的京都之对比,澳洲悉尼与墨尔本之对比,台北的现代繁华与台南的历史底蕴、台北的商业与台南的文化、台北的快速步调与台南的悠闲缓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台北台南之间广大县市,不论是彰化的鹿港小镇,还是南投的传统竹产业,抑或是苗栗的小镇老街和山间民宿,都呈现出不同于大城市的地方特色和“乡愁”味道。由于考察地点众多,内容丰富,不同地域呈现鲜明特点,因此在本次考察报告里,将根据地点分成不同篇章进行考察总结与描述。
台北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台北的一天,上午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文物,下午在“台北文创”看文创产品。
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先看的就是国宝毛公鼎、宗周钟、玉白菜、东坡肉。据说蒋介石来台,本来想带后母毋鼎,可是后母毋鼎实在是太大,不好带,于是就带了铭文最多的毛公鼎。玉白菜比想像的要小很多,可能是被捧得太厉害,看到有些失望,但是想想回到从前,第一个想到要把玉石因形就势雕刻成白菜、肉,又浑然天成,这奇思妙想与精巧工艺还是值得点赞。
图1 故宫晶华饭店内以东坡肉玉石为主题的创意美食 拍摄:贾萌
台北故宫博物院最有名的恐怕是字画了。蒋介石来台,大的重的不好带,于是挑了很多字画,大都是精品。在字画展里,随便走两步,就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那些书画名家,比如苏轼、黄庭坚、王羲之、宋徽宗等。难怪台湾传统文化氛围浓郁,我猜想底蕴大概来自这里吧。
走着走着看到一幅画,在郊外,有寻常老百姓的庙会,也有文人席地而坐,煮茶论道,于是有小贩专门挑了食盒做生意。突然想起在巴黎荣军院前面的大草坪,年轻人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边野餐,边聊天,弹吉他。古代的中国人与现代的欧洲人在我的脑海里有了一个奇妙的偶遇,不禁联想到在北京的年轻人,日常的娱乐活动多是聚餐、唱歌、看电影,恐怕少有机会与三五好友,去大自然里,沐浴阳光微风,享受分享交流的乐趣吧?
图2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的画作 拍摄:贾萌
来到故宫文创店,买了给自己和家人的礼物,著名的“朕知道了”胶带看起来也不过如此。现在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台湾有些文创品不让拍照,害怕复制,因为文创难得,又太脆弱。好的创意,多点儿曝光度,多一点儿的复制,可能就已经消耗了大众的好奇心,尤其是在这个信息迅速更迭的社会,好产品有了发光的机会,但也很快会被其他众多的好产品好创意淹没。
下午逛“台北文创”和“松烟文创”。“台北文创”更为商业化,产品价格较贵,能看到很多好设计,好产品,好包装,好故事。有国际上获奖的创意设计,也有本土的健康食品。政府出钱给摊贩们请了专门的公司做包装设计,这些设计看来很有效果,因为我们被好看好玩儿的包装吸引过来,尝了东西又很好吃,再看包装简直爱不释手,于是走上了“买买买”的不归路。这就像是一个美女,有了好的形象,才能吸引人来做进一步的了解。可是如果形式大于内容,颜值高于实力,华而不实,反而会起到一种反效果。与摊贩聊天,她也在担心,过度的包装提高了成本,也不环保。恰到好处的包装,加上好的产品与宣传,才会有好的效果。
图3 “台北文创”内的各类产品包装 拍摄:贾萌
在“台北文创”看到了鼎鼎有名的“掌生谷粒”,包装很吸引人,有本土的元素,也有精致可爱的现代设计。但是附加值如此之高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深入挖掘展示了产品背后的传统和本土文化价值,又汇总成无比契合又有趣的品牌名字,加以勾人思念和向往的语言文字吧。
图4 “掌生谷粒”包装 拍摄:贾萌
“松烟文创”更有意思,利用原来的制烟厂,做了一些简单的改造。柱子上斑驳脱落的绿漆显示着它的历史,黑钢架上散布的灯给这个老壳子制造了一种年轻活跃的氛围。更多的年轻人在这里聚集,销售他们的创意产品,政府也提供一定的租金优惠,鼓励创新。
图5 “松烟文创”内部 拍摄:贾萌
晚上去看了101大楼,体验了创造吉尼斯记录的最快电梯。因为太高,楼层上部有巨大的风阻尼,减少因为强风带来的建筑不稳定。台北101的吉祥物就是由风阻尼器演变而来。不禁感叹,台北真是一个既有沉淀,又有活力的城市,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创新并举,本土与国际齐驱。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提起台北,很多人心里都会泛起一种奇异的涟漪吧。
彰化篇——在地化美食与文化遗产织补
从台北到彰化的路程有三个小时,中午十一点多到达目的地,正好到蚵仔产地一品地方美食。在台湾,美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美食经电视节目采访宣传而名声大噪,我们去的“洪维身蚵仔煎”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洪维身蚵仔煎”吸引了很多明星艺人来此尝鲜,店铺本身及食物在我看来并无特别之处,可以说是非常的“接地气”,值得称道的就是一个作为美食产地的“鲜”,这一点是无可替代的。
图6 “洪维身蚵仔炸”烹制场景 拍摄:贴布导演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及各类评选活动对台湾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旅游的宣传及带动功不可没,我们去的很多地方,在店面内都能看到海报,写着该店曾有过何种报道,上过什么电视节目,展示着各类评选奖杯及奖状等。通过对地方物产、地方美食、地方工艺的宣传,吸引人们来这里寻味体验,是提升地方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
图7 洪维身蚵仔炸 拍摄:贴布导演
下午我们来到承载台湾一代人乡愁记忆的鹿港小镇。鹿港小镇是一个“露天古迹博物馆”,大大小小的庙宇古迹也有十几座,就在鹿港人自家附近。往来居民烧香拜佛,是鹿港人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一府、二鹿、三艋舺”,两百年前的鹿港不仅经济繁华,更是文化重镇,还有种类繁多的民间手工艺在此生存发展。沿着小街小巷行走,可以看到街道两旁各类手工艺产品小店,包括灯笼、木雕、刀具等,就展示在自家经保护修复过的民居店铺内。古街、古巷、古民居和传统手艺,展示着鹿港两百年前的风华,极其迷人。
图8 鹿港小镇庙宇香火旺盛 拍摄:贾萌
图9 鹿港小镇店铺 拍摄:贾萌
南投篇——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
在南投参观的乐活观光袜厂、游山茶访、竹山镇小镇文创及竹餐厅都是属于传统产业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案例。
乐活观光袜厂展示了家族企业奋斗的经历,不断采用新的设备来提供产品质量与产量的过程。袜厂的参观游线做得一般,并无太大感受,比较吸引人的是小朋友用袜子DIY玩具的活动,颇有创意,做出来的玩具也十分可爱。
图10 乐活观光袜厂的袜子制作已实现全部自动化 拍摄:贾萌
图11 袜厂内小朋友进行袜子玩具DIY的场景拍摄:贾萌
因为何培钧“天空的院子”民宿在大陆火了,非常有名气,我们专门去拜访他在竹山镇上的“竹餐厅”和“小镇文创”。“竹餐厅”内的竹编给这个空间营造了一个特别的氛围,除了提供餐饮,还有一些展示空间,摆放着由竹子做的文创产品,以及一些文创活动的宣传明信片。可惜的是“小镇文创”的主人不在,无缘得见。旁边一家也是传统做竹制品的老工厂,传统产业衰败,年轻人回来开了一家“元泰竹艺社”,利用竹子做了一些文创产品,包括竹牙刷、竹茶杯、竹吸管等,也很有特点。
图12 “竹餐厅”及“元泰竹艺社”的文创产品 拍摄:贾萌
在南投参观的最大感受是,乡村文创的质量及密度还是远不及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市场化程度高,年轻人聚集,文化交流频繁,容易产生出好的文化创意来。如何能让城市的文化创意扩散到广大乡镇,为传统地方产业注入活力?年轻人返乡、创客入驻是一个路径,就像我们在竹山镇看到的“元泰竹艺社”,年轻人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创造出符合现代人需求和审美,又带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产品来。城市文化活跃,乡镇带有本土记忆,通过人的流动带动城乡互动,既能给城市文创注入新鲜血液,也能带动乡镇产业发展。
图13 元泰竹艺社 拍摄:贴布导演
台南篇——左手庙宇、右手咖啡,历史融入生活
台南是台湾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自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其为国际贸易据点及行政中心以来,历经荷兰统治、明郑时期、清治时期,台南市成为岛内首府达300余年。因此台南保留较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而台南人也以开放的心态,将历史古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造就了独特人文风情。
在台南两天,第一天下午在老区溜达,先后去了台湾文学馆、窄门咖啡,在蓝晒图文创园参观,穿越蜗牛巷,再到林百货商场。第二天早上沿着国华街品尝台南传统小吃,穿过神农老街,逛知事官邸,下午参观奇美博物馆,最后到达安平树。第三天上午逛南鲲鯓代天府,下午离开台南。
如果将台南的考察点分类的话,那么南鲲鯓代天府代表着传统民间信仰的活态传承;台湾文学馆、窄门咖啡是历史建筑与现代文化生活的结合;蓝晒图文创园、林百货、知事府则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活化历史建筑的案例;安平树屋是产业遗迹与独特景观造就的传奇,被用来作为文化展示与交流空间;蜗牛巷、神农街是街区整治营造的代表作。
南鲲鯓代天府:非遗活态传承
南鲲鯓代天府又称为五府王爷庙,主祀李、池、吴、宋、范五姓王爷,创建于明永历16年(1662年),是台湾最古老的王爷庙,也是全台王爷庙的总庙,分灵庙宇超过7000座。据称,王爷庙来自福建,在瘟疫肆行的年代,人们在水边放王船进行祈祷,漂流至台湾,当地渔民便在附近建立草寮供奉。南鲲鯓代天府便是其中一处,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规模。
图14 南鲲鯓代天府 拍摄:贾萌
如今的南鲲鯓代天府占地较广,建筑及其壮丽,装饰极尽豪华,屋顶上神仙神兽众多,雕梁画栋,装饰繁复。庙宇内有现价值上亿的大玉璧、黄金牌位等,殿内儒、释、道各类元素融合。同时,这是一个活着的庙宇,每年朝圣香客高达400万人次以上。在我们参观的时候,殿内正在举办一场为香客驱邪的“法事”,被称为“乩童”的法师被神灵附身,口念咒,手掐诀,脚步罡,具有戏剧性的表演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旁观。由于口念的是“天书”,还要专门由一名翻译人员进行翻译。香客虔诚地跪拜在神灵前,双手合十,低头祈祷,翻译手持一把香在其后上下左右扫过,乩童则在其前手舞足蹈。我们的同行者贴布导演是台湾人,听他说其祖父就是一名乩童,在他年幼时,也曾为他做过法事。台湾特有“庙宇经济”,每年祈福禳灾的法事耗费巨资。
图15 南鲲鯓代天府屋顶上的神仙群像 拍摄:贾萌
代天府殿内枋上的画儿倒是与时俱进,画的是被称为“台湾之光”的体育明星。据说曾经还画过马英九,被爆出丑闻之后才被抹去。我问,为什么不画已经去世的没有污点的名人,也省得折腾了?同行的罗德胤老师猜测说,还是当下的人距离人们平时生活近,更具有教化意义吧。
图16枋上的体育明星 拍摄:贾萌
在主体建筑的尽头是一面墙壁,墙壁上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浮雕,讲述的是玉皇大帝向众神讲授《清静经》的故事。讲解员说,《清静经》篇幅较长,但可总结为十六字真言:虚空为体,清净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看似消极的处世哲学背后其实包含着古人智慧,用心体味才能知其深意。
图17 《清静经》浮雕 拍摄:贾萌
安平树屋——古迹、奇景与艺术之融合
此次行程最大的惊喜应该算是安平树屋了。安平树屋位于英商德记洋行后方,原为德记洋行的仓库,在日据时代,曾经是日本盐业株式学会的办公室与仓库。二战后安平制盐业没落,仓库荒废。遭到废弃的仓库内长有不少大榕树,榕树越长越大,盘根错节,层层包裹,与仓库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树以墙为干、屋以叶为瓦”的特别景观。安平树屋本身是代表特殊历史特殊产业的传奇遗迹,又因榕树增添了独特的景观,光影斑驳,气氛神秘,让人惊艳。
图18长在墙上的榕树 拍摄:贾萌
目前,这个气氛独特的空间成为了台南文化的展览馆和天然的音乐会场。红砖房和大榕树保持原本自然状态,为了方便人们深入其中,增添了木栈道和钢架制的观景平台。现代的文化展演与历史遗迹、榕树景观交相辉映,彼此增色不少。
图19 安平树屋内的展览 拍摄:贾萌
安平树屋旁边就是静静流动的盐水溪与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木,盐水溪弯曲蜿蜒,红树林侵占了每一寸土地,远远看去仿佛是亚马逊丛林,如果能畅游其中想必也犹入梦幻秘境。仓库与盐水溪之间有一个渔塭,矮矮的圆木栅栏增添了田园乡土气息。渔塭之上有个木质亲水平台,有传统水车,可增加游客互动体验。
图20渔塭和亲水平台拍摄:贾萌
树屋旁边有以树屋为主题的咖啡馆,外墙全白,很有设计感。咖啡馆内部沿墙面有一个连续的木平台,高高低低随势变化,在有的地方变低是展品台,在高的地方就将室内两个小型木屋串联起来,呼应树屋主题。附近的德记洋行有台湾历史展览及相关主题展览等。
图21树屋咖啡内部及外观拍摄:贾萌
历史人文使人获得知识,汲取智慧,巧妙的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心生感喟,这两者因机缘巧合而联接,本就是一个传奇,再融入现代的艺术展演,不同元素之间相互碰撞,制造出一种奇妙的氛围。
蜗牛巷与神农街——社区营造案例
蜗牛巷是由当地社区自发组织,进行了环境的整治和景观的提升,吸引了很多文艺青年来此拍照。蜗牛巷的改造其实非常简单质朴,只不过有些花花草草、自行车、老物件、木条椅子做装饰,在稍微空大的地方有个小广场,用蓝色木板做了个小主题展览,但是营造出了怀旧风情,凸显了生活美学。小巷的主题选得很好:蜗牛,本身在童话里就是很可爱的形象,做出来的小雕塑也招人喜欢。同时,蜗牛爬行比较慢,因此也有慢慢行走,好好生活的寓意。集齐11个蜗牛小像,成为了一个自然的线路,使其充满寻找的乐趣。
图22蜗牛巷内的小景观 拍摄:贾萌
神农老街是升级版的蜗牛巷,多了一些有意思的小店铺。“神农”二字来自街底的药王庙。在清朝时,这里是五条港区最重要的通道,繁华一时。在地面石板路上刻有这样的描述,“行人接踵,䑩艇出入,送往仰来,必由此道,而不知更易者几何。”左手庙宇香火鼎盛,右手咖啡香气正浓,传统与现代在这不足5米宽的小巷交融,形成奇异的图景。
图23神农街店铺及地面刻字拍摄:贾萌
台湾文学馆——历史建筑改造成现代文化空间
国家台湾文学馆最初是日治时期之“台南州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州厅遭美军以烧夷弹击中,原法国马萨式屋顶接近全毁。战后稍经整修将屋顶改为两坡式,一度改为“空军后勤司令部”,最后成为台南市政府所在地。1997年,台南市政府迁至安平区,此处经古迹修护与新建,成为国家台湾文学馆。
图24台湾文学馆 拍摄:贾萌
馆内有一些主题展览,值得一逛。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在文学馆看到推出的一款台湾地景App。打开App,在台湾地图上选择感兴趣的区域,即可阅读不同台湾作家描述该地地理风物的文章。这款App可成为台湾游客的辅助攻略,便于迅速深入地了解目的地的历史风情、民俗文化和神奇故事,同时还能获得诗意与智慧之美的享受。
结语:一些感想
来到台湾,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熟悉的语言,陌生的氛围,说陌生,却也有千丝万缕般的牵扯。电视台里播放的是在大陆已经不再盛行的偶像剧,以及几十年前的武侠片,画面泛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光晕,综艺节目是吵吵闹闹的。街面上的建筑物、广告牌、小吃摊细看好像跟大陆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整体感受又有所不同,与大陆的大城市相比显得老旧又亲切,与小城市相比却更干净、更有活力。表面上看是繁华之后的没落,再感受又是没落之后的安逸与自在。
台湾的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不论是人头攒动的故宫博物院,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书店,还是数不尽的咖啡馆、文学馆及展览,都带给这片土地以文化滋养。我总觉得,文创是手段,文化才是本质,某个文创产品或许会昙花一现,但是文化却能不断流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给我们精神的享受。如果我们能从中汲取营养,再加上一点儿浪漫的想象和奇妙的创意,或许就可以创造出老少皆宜、中外通吃的好产品与好故事来。
责任编辑:覃江义
美术编辑:李君洁
我们致力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期待您能与我们共同关注中国传统村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