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3日,2024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暨第十届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生论坛在武汉召开。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承办,国地科技、南方测绘协办。
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为主题,由开幕式、主旨报告、博士生平行分论坛、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和闭幕式五项主要环节组成,来自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领域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会。
开幕式
13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胡守庚教授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力哲教授,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万滋仁,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卫桥,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主席欧名豪出席论坛并致辞。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卫桥
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主席欧名豪
主旨报告
论坛主旨报告分为上下两节,上节由《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王庆日研究员主持,下节由西南大学杨庆媛教授主持。
六位专家学者从理论关系、实践运用、价值创新等方面,充分阐释了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进展、新要求和新方向。
南京农业大学曲福田教授在题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高质量发展转型》报告中,从理念、制度、工具三个层面,分析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价值引导、市场配置、制度约束、政策激励等机制,对高质量发展转型传导作用。“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土地节约集约不仅从认知上阐释了如何对待土地资源,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为自然资源有效配置提供了管理范式。面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只有通过系统性地深化改革,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与政策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作题为《国土空间治理与乡村全面振兴》报告,围绕国土空间治理与战略新认知、国土空间布局与村镇建设格局、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三个方面展开探索。他认为,乡村振兴的空间载体是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文化等多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其实质是村镇建设格局。要正视乡村地域功能与价值,构建村镇建设格局,将乡村优势与城市优势互补,实现城乡平等、融合、一体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重在创建新动能、新机制、新格局。聚焦乡村三态、三要素、九领域改革创新,通过乡村的质态、业态、形态与城乡融合形成城乡融合态,构建新格局。
土地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需要政策与技术的创新。长江学者、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作题为《关于土地复垦政策与技术革新的几点思考》报告,重点阐述了土地复垦政策的作用及来源、土地复垦政策与技术的逻辑关系以及土地复垦政策与技术的动力与方法。土地复垦政策来自于社会需求和技术实践,土地复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政策革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革新。土地复垦政策与技术革新的关键是找出和找准问题,通过调研、案例分析、理论分析、实验研究进行问题解析。要全面反思土地复垦政策与技术,探讨新时代士地复垦与态修复政策与技术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林坚教授作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思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报告。国土空间具有“区域”和“要素”双重特性,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旨在解决传统国土空间治理中“区域”和“要素”缺乏统筹的问题。需要通过高标准保护、高效能开发、高韧性支撑与高水平治理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的高质量发展。他对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提出了四点展望,包括出台《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明晰各级政府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角色分工,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推进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础上的简政联审。
浙江大学谭荣教授在题为《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分析:一种系统论的探索》报告中,从实践中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制度设计出发,揭示了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分析离不开对包括价值旨向、权利对机会的影响、利用方式对节约集约的影响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思维。这种系统思维引起了对一种面向系统论的制度分析理论的建构。他详细介绍了被称为结构原型分析的一种方法论,揭示了其与系统原型、综合征原型的区别,并用了两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了结构原型分析方法论的进展。这种方法论具有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推动理论、数据、方法和实践应用等建构并推动交叉研究的价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占岐教授作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保护与国土空间治理——科学认知与实践路径》报告,从理论基础、逻辑框架、核心问题、方法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内涵逻辑。同时面向多目标协同,提出了六大国土空间规划治理路径,包括关注国土空间的功能定位、优化自然资源的空间配置、统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聚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模式创新和规范自然资源的管制秩序。
博士生平行分论坛
13日下午,五大博士生平行分论坛同步进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全国27所院校65名博士生,聚焦国土空间利用与规划、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低碳利用与生态保护、土地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建设用地配置与城乡融合等五大领域分享了各自研究进展。
分会场一主题为“国土空间利用与规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枫教授、国地科技总工程师罗伟玲担任主持嘉宾,浙江大学吴宇哲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廖启鹏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分会场二主题为“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陈美景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晶晶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南京大学钟太洋教授、国地科技副总裁刘娜担任点评嘉宾。在点评时,国地科技副总裁刘娜表示,在新时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背景下,如何对宝贵的耕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有效管制,亟需新生代的优秀人才去研究和实践,为耕地保护输出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
分会场二: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分会场三主题为“土地低碳利用与生态保护”,东北大学高佳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思副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中国矿业大学闫庆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伟担任点评嘉宾。
分会场三:土地低碳利用与生态保护
分会场四主题为“土地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中国矿业大学杨斌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成副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华中农业大学胡银根教授、武汉大学孔雪松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分会场四:土地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
分会场五主题为“建设用地配置与城乡融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建新副教授、长安大学张艳担任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张倩、南京农业大学马贤磊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分会场五:建设用地配置与城乡融合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吴克宁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欧名豪主持,来自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议适应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言献策。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道林、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贯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正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胡守庚作了主旨发言。
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发展需求、师资力量、育人导向、学科创新共议共谋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议程。专家学者们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未来学科发展应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化教学研究交叉理念,形成特色育人体系。此外,与会专家认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应积极融入数智时代,加强平台与智库建设,持续推进专业发展革新。国地科技联席总裁张鸿辉受邀参加圆桌讨论。
国地科技联席总裁张鸿辉
闭幕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宽裕
闭幕式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宽裕主持,现场颁发了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地科技副总裁刘娜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胡守庚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会议汇聚了国内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他呼吁,未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领域专家学者仍需继续携手奋进,为全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现代化,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博士生职业发展交流
本次论坛首次举办了博士生职业发展交流会。
在论坛召开前夕,“博观世界 职引未来”博士生职业发展交流会上,与会专家、企业及高校代表分享职业规划经验,与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百位博士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为他们解答职业发展方面的困惑。
国地科技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参会,刘娜副总裁详细介绍了公司在科研和产学研方面的进展,多个部省级科研平台以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并阐述了公司在博士生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她表示,热忱欢迎广大有志于科研与创新的博士生加入国地科技,一起开创事业的新篇章。
(本次论坛专家观点由品牌中心整理,已经主办方审核)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共议国土空间规划治理,2024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