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低空经济”被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新的增长引擎。

图源:网络
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容纳并推动多领域协调发展的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经济形态[1]。
01
各地“抢占”低空先机
作为创新前沿的新质生产力,全国各地都积极“抢占”低空发展先机。据不完全统计,有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提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依托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广州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已注册无人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低空关联企业300多家,聚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等全球领先的智能航空器科技企业。深圳市重点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推进低空基础融合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无人机末端配送、旅游航线和生物制剂运输服务等试点,同步建设无人机空管服务系统。
湖南省建立“军地民”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出台《湖南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空管保障协议》,构建了全域低空协同运行管理保障体系。
安徽省由省委书记挂帅,建设一把手工程,聚焦通航研发制造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从整机、卫星、无人机、发动机到综合维修、运营保障等全产业链项目近200个。

全国各城市低空经济发展特征
图源:自绘
02
传统规划面临低空经济的转型挑战
在此背景下,如何率先在空地一体化领域开展规划探索与创新转型,是黄埔分院重点思考的问题。
(1)推进低空基础设施相关规划研究
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民航局提出推动新型基础配套设施体系建设[2],鼓励地方政府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探索低空起降点选址建设实施方案、空地一体化背景下交通设施衔接与转换等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议题。
(2)衔接新型应用场景的专项规划
低空经济催生的各种新兴应用场景,需要相应的专项设施进行承载。传统的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专项规划应迅速转变思路,在设施布局与规模测算时,充分考虑低空经济发展需求,做到统筹考虑,统一规划。
(3)挖掘低空智慧大数据的应用路径
在不同层面挖掘低空智慧大数据的应用路径,通过差分定位、遥感传导等技术,搭建城市CIM数据底座,实现对低空飞行的模拟仿真、规划管理、运营调度和应用支撑等。
03
规划引领:低空基础设施创新研究与探索
低空经济发展涵盖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生产制造、飞行运营服务、飞行安全保障四大领域,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未来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因此,黄埔分院深入开展低空基础设施专题研究,探索低空起降点和航线的规划布局体系和技术方法,以期填补当前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空白,丰富我院在低空经济方面的研究维度和技术储备。
(1)把脉低空之“势”——建立低空起降点的选址布局指引
低空起降点设施布局决定了低空基础设施的整体形势,黄埔分院结合通用航空起降点的布局思路,把传统直升机起降点和低空起降点布局思路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一套科学可行的低空起降点选址指引。
◆
明确低空起降点选址布局的基本原则
低空起降设施布局遵循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共建共享、高效利用的总体原则,对公共开放空间进行复合利用。近期着重服务于有明确需求的特定场景,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拓展,远期全面铺开选址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图源:网络
◆
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结合“一般+特殊”要求精准落位
以低空经济衍生的物流运输、旅游观光、医疗救护、应急救援、政务巡检等多种应用场景为选址导向,筛选出物流仓储园区、商务商业区、旅游景点等地点作为初始点位,并结合“一般+特殊”的选址要求精准落位。

低空起降点选址要求
图源:自绘
(2)透视低空之“形”——构建低空起降点的规划建设标准
低空起降点建设标准决定了低空基础设施的主要形式,黄埔分院以国内外既有标准为基础,构建了适合直升机、无人机、eVTOL等多种机型融合飞行的起降点分级分类体系和建设标准。
◆
提出三级五类的起降设施体系
综合考虑起降设施的供给服务能力,构建“大型起降枢纽-中型起降场站-小型起降点”三级起降设施体系。其中,大型起降枢纽是区域运营管理核心;中型起降场站是片区运营管理中心;小型起降点则是根据不同机型和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划分为跑道起降、直升机起降、大型无人机起降、中小型无人机起降和起降柜机五大类。
◆
明确各级起降设施的建设标准
在建设内容上,以国内外既有标准规范为基础,制定一套服务于各类航空器的低空起降点建设标准,明确标准化场地的建设要求,包括适用机型、场址选址、建设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导航设施和服务及保障设施等五部分内容。

低空起降设施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源:网络
(3)问道低空之“法”——探索低空航线的分级分类布局体系
低空飞行航线是支撑低空基础设施运行的重要规则,黄埔分院提出以低空飞行活动需求旺盛区域为基础,通过避让负要素识别的飞行风险区,进而形成低空飞行航线的分级分类布局体系。
◆
以正负要素明确航线布局规则
以出行需求旺盛的区域为基础,获取低空飞行活动的空间需求分布。然后结合道路、水系、低矮建筑群作为航线规划的初始网络,并根据安全性、可靠性和负面性三类要求避让航线飞行的风险区域。
◆
构建分级分类的低空航线布局体系
以航线飞行的空间风险模型为基础,生成低空航线网络布局,并采用主次航道逐级通往起降点的组织模式,形成“主干航线—次级航线—末端航线”的三级公共航路。并根据飞行活动类型进行航线分类,一是根据居住类起降点和电子商务仓储起降点,规划高频城市配送航线;二是根据高端酒店和公园景点,规划商务游憩航线;三是根据主要货运场站起降点分布,规划工业物流航线。
04
未来展望
低空空域将成为我国继土地资源后又一种具有强烈经济属性的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资源领域服务者,黄埔分院将聚焦低空经济发展的规划设计和技术应用,努力实现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向空间资源规划的转变,从单一地面交通规划向立体交通规划的转变,从传统基础设施布局向创新场景应用的转型,不断探索低空领域规划的新范式,规划“天空之城”,布局“低空经济”。
相关注释:
[1] 由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在民航局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出。
[2] 《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于2024年3月27日印发,是推动我国航空制造业新型工业化探索和实践制定的方案。
供稿|黄埔分院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低空经济②|规划“天空之城”,黄埔区低空基础设施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