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1

研究背景

在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语境中,现代城市化进程本质上是资本主义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剩余资本溢出和转化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腹地。随着我国土地供需关系变化与传统融资模式失灵,城市转型发展急需构建新的资本循环与空间生产范式。

城市边缘区不具备中心区强大的租差变现能力,然而生态衰退进一步导致其区位比较优势削弱,限制了其空间资本积累和价值创造的潜力。因此,城市边缘空间陷入了一种极为矛盾的发展处境:由于增长速度放缓,大规模存量空间资本缺乏二次开发动力而闲置浪费;同时在增量土地资源投入中,空间开发却面临着综合效益降低和规模不经济的双重困境

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边缘区的生态价值捕获,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本和区位优势,来撬动空间的“再生产”链条,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探律:生态价值耗散的空间表征机制


2.1 土地价值倒挂引起空间要素替代


根据生态资源分布特点以及新古典区位模型,城市边缘区兼具生态区位的高产性和经济区位的低成本性。由于生态价值实现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区位成为主要定价依据,导致城市边缘区土地的潜在价值和市场价值倒挂并引起空间要素替代。市场主体倾向于通过更多土地投入替代建设投入,表现为地表建设强度低、资本密度低且占用地块大。此外,在我国的“土地财政”模式中,地方政府通过商业经营用地出让获利后反向贴补产业用地租金,进一步压低城市边缘土地价值,导致土地及其附着生态资源的替代份额扩大,在实践中被粗放利用。


2.2 收益期望降低导致更新时机迟滞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存量资产折旧与未来发展预期的价值落差成为各类更新活动的根本经济动力。城市边缘区低资本密度发展模式形成的低效空间与价值洼地,与该地区丰富生态资本储备与优势区位条件本应实现的理想经济价值构成落差。然而,生态价值耗散延迟了租差积累到特定阈值的时间,进而削弱了资本空间迁移的积极性,推迟空间再生产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态资本价值具有链条复杂、实现周期长、制度成本高等特征,不符合追求短期收益和最小成本的原始资本化逻辑,因此导致城市边缘空间更新时机滞后。


2.3 局部生态破坏衍生多级尺度扩散


城市边缘区处于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交错地带,具有极强的空间渗透能力。由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整体性和尺度级联性,城市边缘区生态破坏产生的外部成本容易向区域扩散,同时在多级尺度上产生非均衡累积效应。在不同边际成本影响下,微观、中观、宏观三级尺度上最优的生态资本耗损量呈递减规律(图1)。一般而言,市场主体更关注具体地块的开发经济性,倾向于通过微观边际成本进行决策,而政府则需要从“自上而下”的视角开展治理,基于宏观边际成本做出施政判断。由于信息不对称、开发成本转嫁等影响,市场主体往往会冲动开发导致不可逆的资源衰退和价值耗散。

【文章导读】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图1 城市边缘区生态破坏的私人边际收益与多尺度边际成本

3

反思: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认知局限


3.1 价值核算偏差:

结果和过程哪个更加重要


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性远超过传统认知,有学者将其供需状态的发展趋势称为“可预测的持续供应不足或需求过剩”。空间规划伴随的“蓝图思维”导致对生态价值认知的静态化、机械化。规划者热衷于以规划末期的生态空间规模及其货币化价值作为终极目标,认为规模的维持就是价值实现的保障。事实上,生态效益和价值是累积递增的非线性过程,生态治理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某一时刻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无法充分反映全周期生态价值。如果不能在规划远景中给边缘区的生态资源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则无法让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本持续发挥过程效益,导致价值流失。


3.2 增长脱钩困局:

什么能替代土地维持发展


未来经济发展和土地投入的脱钩趋势已经得到许多研究证实。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权衡(图2),比较的对象是城区土地租差R1与乡村土地租差R2。在传统城市化模式下(循环A),由于农用地与城市用地存在巨大利益落差,R2R1存在先天比较优势,导致城市外延式扩张。通过增量空间的资本化过程,城市初级资本积累持续进行,进而促进城区土地租差扩大。外延扩张导致的生态衰退将促进循环A的持续运行与自我强化。城市内生发展的循环B则是在生态资本化使R1R2获得比较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建成环境价值挖掘实现存量资产融资进而完成空间再生产。随着内生发展循环的资本积累,建成区域过剩资本开始向乡村溢出,扩大乡村土地租差。在我国现实情况中,循环A仍占据优势地位并反向抑制了循环B的运行。城市边缘区由于资本密度低于中心区,城区土地租差(潜在利益)较低,更新动力严重匮乏。

【文章导读】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图2 生态衰退与生态资本化情境下的空间生产模式对比


3.3 生态管制悖论:

保护是促进还是限制发展


城市边缘区历来是空间用途管制最严格的地域,同时也是问题爆发最密集的地域。随着城市扩张屡次突破空间规划的“防线”,目前已经形成史上最严格的农业及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生态管制的出发点是让人居环境更好地发展,然而机械的“唯保护”行动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对生态效益的隔离。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溢出来自城乡空间系统的互补性需求以及协同作用,因此生态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的混合,以及生态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的交错可以有效将外部生态效益内部化。从城乡规划视角来看,对边缘生态空间的利用实际上是增加城市优质区位的供给,通过空间独特性提高收益预期,促进资本密度提升

4

对策: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捕获的规划响应

我国转型发展对生态价值捕获产生客观需求,而空间规划是支撑生态资本循环和价值转化的关键途径。针对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耗散的空间表征机制和认知局限,从资源梳理、价值创造和系统运维三方面构建规划响应框架(图3)。

【文章导读】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图3 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捕获的规划响应框架


4.1 资源梳理:

基于“时空统筹”的生态价值核算


生态价值核算是空间规划决策的依据,也是城市边缘区生态资源资产化以及进一步资本化的基础。首先,克服价值核算周期片段化问题,通过长周期的生态资本演变预测和价值评估,对国土开发提供动态空间约束。其次,突破空间尺度孤立的惯性思维,明确各级尺度上生态价值的核算重点与彼此关联。再次,我国传统环境管理体制中职能交叉、多头治理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应建立系统生态观并完善生态资源核算体系。


4.2 价值创造:

基于“城绿融合”的生态效益回收


大部分生态资源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其资本转化中的价值逸散问题。首先,在生态系统服务距离阈值约束下,需要通过空间形态优化促进城市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界面的延展和镶嵌。其次,不同城市功能与生态空间的组合会产生多元化资本增值效应,应充分利用其互补增益效应。再次,严格保护城市边缘区关键生态斑块,构建城市中心与边缘生态腹地衔接的空间网络,是生态价值实现的空间基础。


4.3 系统运维:

基于“刚柔互补”的生态资本管理


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资本管理具有极大不确定性。过刚,则造成系统封闭,生态要素服务能力下降;过柔,则导致资源衰退,可持续生态收益被短期透支。首先,生态资源管控是其效益转化的前提,通过规划工具守住城市边缘区的生态底线,才能为城市提供长久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其次,生态资本的价值转化需要完善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而混合交易机制在城市边缘区这样微观尺度上的操作性更强。再次,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资本受到外部扰动或内生衰退周期影响,需要持续维护。

5

展望与思考

在环境约束趋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背景下,城市边缘区的生态价值捕获与空间“再生产”潜力巨大,战略意义深远。本文剖析了生态价值耗散的空间表征机制,进而反思了既有规划范式对生态价值的认知局限,最终构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捕获的空间规划响应框架,可以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照。

中心与边缘,城市与乡野本就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然而,在机械理性范式影响下,过去习惯于用解构逻辑、零和思维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反而造成了城乡空间破碎与功能对立。回顾历史,人类文明发展一直伴随着对自然资源价值认知的更新迭代。当前,城市化热潮的冷却带来宝贵的转型窗口期,如何让生态价值回归城市,如何让生态资本带动发展,这些问题仍需要持续的关注与探索。

(本文荣获第18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

本文撰稿:梁晨



原文介绍

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4年第3期,第55-64页

【doi】10.11819/cpr20240307a

梁晨,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城乡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健康人居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本文通信作者,liangc1015@163.com。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空间溢出视角下河北省城郊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机制研究”(HB23YJ046)。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c.cnki.net/detail/article?id=G/weqMdD4qv4vDjrCLdIlxWQ8OqmKEj8QTCeTE7YueXDUFFGhyFecHo+FjOUKPmOT7ZwLLzGlCckJKV++AW8l5e3ODxBeqM5bcyWSVHoG0gPgd3toBeYD5POECt5wzNfpghdjLuyQBqY23U1EK7oPHDvk4DgoIcfhTbdLq9Su6VC9fIMxMMoqGTluAXfYGNjUx5lnD9TYG26cwvvrDb/yWChwUIhAZnXaajHDfxQRuHP150GAGNW6w59a/Uv9d9yMagNYt6HE9cTS4OuZJMMd2JSmSXxj8dH+2il4BgUnon9FDUWIjPeJfh8xkB069IBiqzApg6n0trHz83WPXSCDxNlAbI59ZLNMM/Gp0klUoR6rNLSdxvXm90ePYMa+9K+4ulxerR9j49O6z1kzoEk4g==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文章导读】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导读】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拥有一个吧~【文章导读】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边缘空间“再生产”——城市边缘区生态价值的耗散机制与捕获路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