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信息

城市更新
城镇更新区的识别与划定
阳建强 孙丽萍 朱雨溪
城市更新时代的总体规划实施
王富海 曾祥坤 张宸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更新时代的新阶段,城市建设发展模式面临深刻变化。本文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探讨了总体规划实施的新使命和实施路径的创新。在城市更新时代,总规实施需要清晰认识其概念范畴,并肩负起指导城市科学推动渐进改善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总规实施应当在专业、政府和社会3个主体层面并行展开,同时需处理好三者之间逐层渐进的关系,正确理解更新时代的总规实施所具有的宏观经济意义。为了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在城市中更好地实施,尝试提出从战略到空间再到具体项目的全方位总规实施传导路径和机制体系,并建议以城市更新行动操作系统为底座,实现项目生成统筹管理和反馈的动态闭环,切实提升规划对城市更新需求的动态响应能力。
城市更新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
刘迪
规划研究
国土空间协同治理的关键要素识别与策略研究
裴新生 钱慧 杨韫萍
地铁对沿线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及规划策略——基于武汉市三条地铁线路的实证研究
袁满 严明瑞 单卓然
【摘要】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期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然而,地铁能否实质上提升沿线空气质量还缺乏实证研究。以武汉地铁为例,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地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效应与机制,提出规划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地铁对沿线空气质量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受到沿线建成环境的配置与空间布局的影响。在低密度城区,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高密度城区的交通创造效应超过交通替代效应,反而加剧了空气污染。因此,超大、特大城市的地铁建设应与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可根据地铁沿线密度选择差异化的开发模式,合理引导中心城区降低人口密度,不宜片面追求沿线高密度开发模式。
城市设计
日常的温暖:“为人”的公共空间
庄宇 吴景炜 吴睎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李欣鹏 王树声 李小龙 林兰香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李涛 李小转 杜昱琦
青年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选登
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重构——基于天津的量化实证(2000-2020年)
李晋轩
【摘要】城市更新的社会价值及社会空间效应常在实践中被忽视。近年来,“城市更新引发多元社群空间再分布”已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的普遍共识,但其中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清晰、相对缺乏定量化的实证解析。以天津市内六区61个街道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更新时空演变图斑”和“街道尺度人口普查资料”两大类基础数据,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空间回归系列模型,分别从特异性关联、空间非均影响、空间溢出效应3方面考察城市更新行动引发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的基本逻辑和深层规律。结合天津实证并对比国际经验,总结提炼城市更新的社会空间影响路径及其本土特征,以期为存量转型期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理论支撑。
段一行
雨涝治理中的城市空间韧性传导——多尺度嵌套结构与交互关系
王倩雯
【摘要】雨涝灾害是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之一。将雨涝韧性建设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整合城市空间布局与雨涝韧性的逻辑和秩序、区分不同尺度空间秩序所对应的雨涝治理路径,是城市在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中维持可持续发展、确保人居环境安全的紧迫需求。本文首先搭建了耦合城市空间与雨涝韧性的多尺度传导理论架构,进而以厦门岛为实证案例,阐明城市空间雨涝韧性的基本单元类型、多尺度嵌套结构和跨尺度交互作用关系。以此为依据,提出“区隔类型、理顺结构、重塑关系”的多尺度传导优化路径。旨在拓展城市空间布局与雨涝韧性关系研究和层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为落实“多规融合”和规划传导、实现城市对雨涝灾害的动态适应提供科学依据。
吴俊伯
规划与规则的协同——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制度建构方略
陈璐
【摘要】城市规划起源于城市秩序失控问题,规划一直试图利用科学方法协调土地利用冲突、规范城市发展。通过分割还原来控制复杂性的经典科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人居环境需求与全域用途管制的制度需求。为回归科学领域探讨规划与秩序的关系,本文以复杂系统科学为视角,梳理规划思想的转变趋势,通过分析两种秩序的形成及空间使用行为的复杂性,深入比较规划与规则的治理逻辑差异,提出规划与规则的协同治理逻辑:基于关系原则将已存在的一般规律规则化,作为维持秩序的底线性工具,协调行为与行为的关系;基于群体互动的详细规划过程将行为类型规则空间化,协调行为类型与空间类型的关系。通过详细规划的规则化转型,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自发秩序形成。
国外规划研究
曹康 林惠慧
【摘要】中国在数千年城市规划演进中形成了多种都城规划模式,并通过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地区这一途径传至东亚国家。以纵向贯通、横向比较的方式,系统分析不同时期朝鲜、日本、越南三个东亚国家受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影响的方式与内容。认为,第一,朝鲜、日本、越南诸国受影响的起止时间、方式有所差异,主要有汉人建设与管理、直接或间接向中国学习等方式。第二,诸国在都城选址、空间结构等方面几乎完全仿效中国,但由于仿效的中国都城不同,学习与创新的内容亦不尽相同。第三,东亚诸国在历代都城规划中延续或遵循了共同的理念,同时,结合本国自然条件与社会情况对中国模式进行了灵活运用或创新。总体而言,中华文明影响下,东亚古代都城规划是学习与创新并举、共性与差异共存的,形成了既有相似性又具有各国特色的都城规划模式。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4年第 5 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