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城市设计研究院为进一步提升业务品牌特色,加强技术交流互动,搭建青年托举平台,本年度鼓励各个规划设计所积极申报特色项目参与交流,结合项目类型和主题导向有序组织开展双月技术交流系列活动。第一期活动于2024年4月29日下午在同济规划大厦408会议室举办,由城市设计研究院总工办主办,研究院城创所、城建所承办,规划院第三、七、九支部支持。
本期活动由研究院副总工兼总工办主任奚慧主持,同济规划院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匡晓明致辞,聚焦“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全域全要素设计引领与统筹”主题,由研究院城慧所胡佳瑞、城建所孙谦、城创所欧阳恩一及城创所韩栋四位青年技术骨干分别结合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宁南城乡融合片区国土空间设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嘉善片区概念规划及祥符荡创新中心概念性城市设计、临安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以及成都市成华区金色中环策划规划一体化规划设计等四个项目的设计实践与思考进行分享交流。活动特邀同济规划院资深总规划师唐子来教授与研究院院长匡晓明、副院长付磊以及副总工王路、周宇、奚慧等进行点评,并与报告主讲人开展了互动交流。
设计思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宁南城乡融合片区为例
近年来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向国土空间综合品质提升转变。交流项目的规划范围是全域国土空间整治的全国首批试点示范片区。规划团队努力探索设计引领国土空间整治的规划实践,积极创建国土空间设计先行先试的样本。
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实践中的问题与难点,发现其囿于工程性、项目化的特点,在空间格局优化、资源价值融合、人本体验提升及规划有效传导等方面尚有不足。融入设计思维对增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具有重要作用。以浙江省宁波市的奉化宁南城乡融合片区为例,探索构建设计思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方法,聚焦“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引导”“多维价值的融合与提升”“全过程动态设计与传导”开展设计实践。目前该规划已逐步实施,已显现的经验与成效成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推广的示范,为有效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水平和国土空间高品质发展提供助力。
基于全要素协同的江南生态人文创新水乡设计实践——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嘉善片区概念规划及祥符荡创新中心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
交流报告首先介绍了项目总体设计思路和内容。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引领下,秉承江南水乡本底基因的基础,对先行启动区嘉善片区提出“生态、人文、创新水乡”的整体定位,并制定了“构建城绿共生的水乡空间格局”“集聚创新导向的水乡绿色经济”“营造以水为脉的水乡人文场景”三大策略。
在此基础上,报告着重分享了三个项目特色:一是模式创新,即延续传承水乡空间基因,探索新江南水乡空间模式,建立“大湖为景、中汇聚心、小港亲近”的水乡聚落营造原则;二是技术创新,即突出生态绿色发展,集成多元化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水环境安全和生态固碳的效果;三是导控创新,即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突破行政边界,划定协同化水乡导控单元,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已纳入上位规划,指导详细规划编制,同时对“南祥符荡生态提升”“智慧绿洲组团”“竹小汇零碳示范村”等组团中部分项目的实施起到重要的设计指引作用。
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全域全要素空间秩序建构与导控——以临安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交流报告结合临安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以总体城市设计的视域拓展与方法转变为切入点,探讨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的空间秩序建构与导控方法。
交流重点介绍了临安中心城区全要素的空间识别,提出构建“绿水青山,诗画临安”的全域风貌特色。基于全域空间格局目标,对“山、水、文、乡、城”等要素提出提升策略,并从类型学角度归纳具有临安特质的“岛、谷、岸、带、湾、丘”六个特色城绿空间。在全域空间秩序组织方面强调三大路径,即“临绿功能业态耦合——沿绿布局亲绿活力功能”;“城绿空间布局耦合——引绿入城扩大临绿界面”;“建筑形态秩序耦合——环绿构建梯度秩序以形成山、湖、城律动天际线”。报告最后针对总体城市设计管控效能的提升,提出了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内容衔接的建议。
基于策规一体工作路径的片区统筹更新实践——以成都市成华区金色中环项目为例
交流报告聚焦空间与产业要素的设计融合,针对策规一体方案与实施脱节的问题,提出策规方案编制阶段在技术层面应重点关注产业链群构建与空间定向设计,并以成都市成华区“金色中环”项目为例分享了规划设计经验。
项目采用“穿透式”逐级传导的方法,实现从整体到片区到地块的系统性策规融合,并充分聚焦重点片区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片区层面在承接总体产业蓝图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策规方案提出了“链群—空间”定向适配的策规融合路径,包含“深化产业细分的颗粒度”和“强化空间耦合的精准度”两个方面。其中,产业细分方面重点聚焦产业链内部的垂直细分和比例构成,按照“产业方向—功能细分—业态指引”构建链群圈层发展模型;空间耦合方面则根据产业偏好和人群偏好开展定制化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将片区层面的产业链群构建要求及空间定制方案深化传导至项目层面,以地块为单位制定项目指引体系和空间导控体系,推动策规方案实施落地。
嘉宾们对交流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在与报告主讲人的互动交流中引发对当前规划转型过程中城市设计专业领域价值的讨论。
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融入全域全要素的城市设计已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交流项目基于国土空间全域视角展现了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不同的融合程度,同时基于国土空间物质性要素基础,综合展现了包含文化、产业、环境等不同维度非物质要素的规划设计思考:探索设计思维融入传统二维的土地综合整治以提升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探索基于自然本底特征的新建设空间协同共生设计;探索基于建成地区将其周边乡村及自然空间纳入作为国土空间整体的全域全要素设计秩序;探索在建成空间设计中深入分析产业要素的空间需求及其空间协同设计的路径。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城市设计立足核心内涵充分发挥引领与统筹的专业价值。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再到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的外延也随之不断地扩展,但城市设计专业领域始终关注建成空间的景观环境、功能使用和场所意义等核心内涵。交流项目的多种类型体现了设计实践的丰富外延,与此同时在结合项目各自特点以及全域全要素思考的基础上,仍然凸显了设计在文化传承、活力展现、特色塑造、绿色生态等方面对规划引领的助力作用;同时在“三生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等高质量空间规划导向下,城市设计为更高品质地处理好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空间统筹方法。
供稿 | 城市设计研究院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城市设计研究院2024年度双月技术交流第一期举办 |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全域全要素设计引领与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