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 尊重自然也是尊重科学——读懂“厦门实践”⑤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 尊重自然也是尊重科学——读懂“厦门实践”⑤



编者按



“厦门实践”是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的典范,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博大胸襟的生动体现,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丰富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值第16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中国自然资源报》围绕“厦门实践”在生态治理方面的重要经验和深刻启示,推出读懂“厦门实践”系列评论。


满城青绿,山海如画。厦门的生态答卷,饱含自然之力,尽显科学之治。

尊重自然,尊重科学,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36年来,厦门正是沿着这一逻辑,科学推进“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逐渐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为亚洲乃至全球提供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最佳案例。

感悟“厦门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无论是筼筜湖的“搞活水体”,红树林湿地系统重构、沙滩修复、海堤开口等重大涉海工程建设,还是以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海绵国土”,每一步、每一处,都刻画了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彰显着科学治理的智慧与力量。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在重燃“筼筜渔火”过程中,厦门人就没有局限在单一的工程治理上,而是把尊重自然和科学治理有机结合,通过利用自然潮差纳潮吞吐动力,搞活水体,让湖海畅通“经脉”。在此基础上,拆除原来的渠化、硬化设施,恢复溪流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深潭、浅滩、泛洪漫滩,借自然之力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

秉持敬畏之心,顺应自然之道,海滩修复亦是如此。厦门没有将沙滩修复简单地理解成在海滩堆沙,而是将防灾减灾和滨海休闲科学打包、融入其中。一方面,充分发挥海岸的自然修复之力,以自然之力为主导,坚决避免海岸线的人工侵蚀。另一方面,立足自然特征,一滩一岸地科学制定修复方案,让绵延的海岸线上既筑起“防护堤”又拉起“风景线”。

伴随着这片泥滩复绿重生,红树林这个“海岸卫士”也迎来新生。海上造林是个技术活,既要考虑树种、适宜的滩面高程,也要考虑种植密度。厦门人没有选择脱离客观条件、违背自然规律的“虚假”生态工程,而是采取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科学方式,对红树林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如今,从空中俯瞰红树林,青绿与蔚蓝交汇,让人深深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坚韧与力量。

先梳山理水、再造地营城,把自然还给自然,也是一种科学施治。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说过:“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厦门深度践行这一要求,在“多规合一”中探索画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把城市建设融入自然山水格局中,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推动陆海融合发展与统筹保护,使“所有景观是生命共同体”从理念变成行动。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在改造世界中形成的科学认知。“厦门实践”生动地表明,只有尊重自然,才能科学认知自然规律并掌握科学方法;只有敬畏自然,才能科学评估并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只有按照自然和科学规律施治,才能真正把自然还给自然,迎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也是科学发展的真谛所在。

当一片片绿地重新铺展开来,当一条条河流重新清澈见底,当山水林田湖草沙海重新焕发生机,我们仿佛看到了大自然露出的甜美微笑。“厦门实践”是一场人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也是对尊重自然、科学治理的最好回应,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王中建
新媒体编辑:刘川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 尊重自然也是尊重科学——读懂“厦门实践”⑤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 尊重自然也是尊重科学——读懂“厦门实践”⑤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 尊重自然也是尊重科学——读懂“厦门实践”⑤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 尊重自然也是尊重科学——读懂“厦门实践”⑤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 | 尊重自然也是尊重科学——读懂“厦门实践”⑤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