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引 言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保护传承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本专栏将系列呈现苏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和经验。      

      苏州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充分利用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自然优势,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人水相亲、城水相依。苏州“营城塑水”,塑造了水与城之间互通、互望、互恋的一体化格局,其“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独特营城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建设。

【作者简介】
魏晓芳 吕飞 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


1.

南水乡:水与城的自然本底

苏州城与水有着天然的缘分和密切的联系。发达的水网塑造了城市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赋予了苏州特色的城建基因,构成了城市的自然本底,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改变着水系的格局。

1.1 逐水而居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古往今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规律。苏州位于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中部,北近长江,西拥太湖,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地势低平,天然水网丰富,且水质优良,属水乡泽国,既有“三江五湖”之利,也有水患频发之弊。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由于湖荡密布,河河相通,江、河、湖、荡、漾、塘的水位涨落不一,又受自然气象因素的影响,还有人类活动的引灌等,河湖流向常顺逆不定。早期先民,在这片水乡泽国的土地上生活,依靠水的滋养,相伴相生又相得益彰。

早在6000年前,生活在太湖平原的先民已开始使用工具开挖土壤、种植水稻,开启了江南农耕文化的序曲。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渐开始出现水利灌溉系统水井等水利设施,稻作生产已初具规模。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草鞋山遗址的马家浜文化层发现有距今6000年前的稻作文化遗存水稻田,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水稻田,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规模化的稻作种植,表明人开始从顺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并为自然确立法则,文明便开始了累积,“鱼米之乡”的雏形逐渐清晰。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1.1 苏州草鞋山文化遗址挖掘现场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1.2 治水富农
农业文明时期,水利设施的兴修始终是苏州地区农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在。《管子•度地篇》云:“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太湖平原上充沛的水源、广袤的土地以及适宜的温度助推了苏州早期农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唐代中叶以后,太湖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塘浦圩田,陆龟蒙也在《耒耜经》中详细描写了江南地区农具和江南水田农业生产,表明当时的农业活动日益活跃。五代时吴越国设立“都水营田使”官职,把治水与治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

宋代,江南水利得到不断注意和提倡,苏州人民与水争田,在低地地区进行开发,通过改造天然环境供人利用,形成“圩田”“葑田”等多种水稻田形式,形成塘浦相间的水网格局。同时,地方官和有识之士大规模治理太湖水患,旱时引水灌田,涝时排积涝于江海,并对吴淞江进行疏浚。范仲淹在任苏州知州时主持修建了“范公堤”,疏浚太湖地区的港浦,提出“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的治水理念,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治理水患。苏轼针对苏州治水问题也有见解:“昔苏州以东,公私船皆以篙行,无陆挽者。自庆历以来,松江大筑挽路,建长桥以扼塞江路,故今三吴多水,欲凿挽路为千桥以迅江势。”意思是要治理水患,得疏通水道,加速江水的流量。

随着水利的优化完善、耕作技术的改良、稻种的选育以及国家经济中心的南迁,苏州逐渐成为全国农业中心。根据史书记载,宋代苏州、湖州每年产量可达一千多万石(每石合60公斤)。按当时全国人口一千一百多万户计算,苏湖两州所产粮食几乎可以分给全国每户一石,由此也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治水富农的成效。宋朝文人朱长文评论苏州城说:“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信智者之经营乎。”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1.2 苏州府全境水利图
(图片来源:吴中水利全书)

1.3 因水兴市
唐宋以降,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苏州经济快速发展。至明清,苏州发展成为全国的棉织、丝织业中心和刻板印刷业中心及全国最大的粮食市场和丝棉织品贸易中心之一。明清时期,“苏州江南首郡,财赋奥区,商贩之所走集,货物之所辐凑,游手游食之辈,异言异服之徒,无不托足而潜处焉。名为府,其实一大都会也”。作为粮食、丝棉织品贸易中心,苏州被称为“天下四聚”之一,市场上不仅有全国各地的各种名优特产,而且还有大量的外国商品。这一时期,苏州城内水系也是大运河漕运体系的一部分。历代的漕运,皆依托苏州绵密的水运网络运到苏州城内粮仓储存,而后由苏州发运北上,苏州古城成为漕粮的重要征集地和起运地。依靠运河的滋养,作为明清时期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苏州的发展规模仅次于北京,到鸦片战争前夕,城市人口将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宋元时期高度繁荣的地区农业经济,为苏州市镇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并成为了有力的经济支撑。至明清时期,随着桑蚕业、丝织业的快速发展,苏州地区农业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农民家庭手工业发展至以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早期工业格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吴丝衣天下”的说法。而苏州绵密的水运网络,无疑是实现地区商品快速流通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大运河水道的不断改造,将运河水系与苏州城内原有水系联通,进一步形成了苏州与外界联系四通八达的河道,北面从山塘到浒关,南面从吴江到震泽平望,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和繁荣的水运经济。苏州也成为全国的棉织、丝织业中心和刻板印刷业中心及全国最大的粮食市场和丝棉织品贸易中心之一,发展规模仅次于北京。依靠运河的滋养,大运河以及各类水上交通要道沿岸的镇、村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商贾和手工业者定居并且迅速趋于城市化,它们之间联系密切,人流、物流从不间断,形成了“水城—水镇—水村”的城镇空间格局序列。清代《皇朝经世文编》中提到:“东南财富,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从货流的汇通,到人才的聚集,苏州因水兴市,因市兴城,形成了独特的水乡特色空间格局。


2.

东方水城:水城一体的肌理演进

苏州城依水而生,水伴城而存,其古城的诞生与水息息相关, “水边建城,城中有水”,其城与水的肌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演进,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水城格局。

2.1 尝水立城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的阖闾大城即为如今苏州城的雏形。在充分考察地形、水文之后,伍子胥选择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设计出外城与内城相嵌的结构,根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的记载,建成后的都城“周回四十七里。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此外,他还依据天象、地势设计了城内的水路格局。据《吴地记》记载,“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八道路门设置在四面城墙上,方便车马行人通行;在城外通过胥溪和胥浦两处水利连接,使护城河北通长江,西接太湖,既方便漕运又可以避免水患,河上也设置水门八道,使得护城河的水流可以直接通过水门直接进入城内,城内则河道纵横,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初显。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2.1 阖闾大城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s://history.sohu.com/a/536068813_121124324)

伍子胥这种独特的城池设计,将自然水系引进城中,打破了护城河单一的防御功能,将水路交通融入其中,也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他还规定城市中各家各户的房屋形式和高度,以井然有序、秩序井然的面貌呈现出来。这座水陆并重、兼顾防卫与生活的城市,不仅战略地位重要,在军事防御上独占鳌头,同时也成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彼美吴姝唱,繁会阖闾邦。千坊万井,斜桥曲水小轩窗”,自建成起,苏州城的繁荣就与城市水网格局密不可分,并促生了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

2.2 理水营城
苏州城的水陆网在春秋时就已初步形成,交织的水陆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骨骼,此后的城市建设受“经涂九规”思想的影响,在完成外围和主干道的规划后,城市建设一直在做“填充”,始终没有突破原址,城与水的格局历千年未有大的变化,强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体现了苏州理水营城的智慧。

根据唐代《史记正义》中的记载,战国春申君将苏州作为都邑并在城内挖掘河道水渎,修建水利工程,四纵五横,至唐代中期时还存在。宋代,城内水系逐渐演变成“三横四直”的格局,在宋人重辑补记的《吴地记》的记载,“城中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即由三条横河与四条直河构成的主干河道穿城而过,使内外水系相连,能有效调节城内水位。南宋绍定二年(1229)李寿朋刻绘的《平江图》也可反映出宋代苏州城(平江城)“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苏州城内的河道经人工开挖呈规整的方格形态,干、支河流纵横交叉,共计78条,河道总长约河道长约82公里,桥梁314座,尤以城北最密。此后,城内支流水系或拓浚、或填塞,历经多次变化,但“三横四直”等主干道一直延续至今。现存于苏州景德路城隍庙的清代《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上详细的说明了苏州古城“三横四直”河的名称、起止分合与走向,表明明清时期苏州地方政府依旧通过疏浚等手段,很好的维持了“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2.2《平江图》(图片来源:苏州碑刻博物馆)
图2.3 苏州古城水系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


如今,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水网结构依然是串联支流水系的骨架,《平江图》中所描绘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依旧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漕运集散地和起运地、曾经的望族聚居地,现存的街巷布局与800多年前的《平江图》基本一致。在8.1公顷的街区中,“三横四直”中的第四直河平江河穿梭而过,明清时官府粮仓、传统民居、古桥、古树、古牌坊散落在各条古巷之中,正所谓“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历史上苏州城的繁华富庶可在此窥见一斑。更为可贵的是,街区内的许多建筑遗产,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居住、商业等城市功能,彰显着苏州城延续千年的城市规划智慧。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2.4 平江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3 顺水冶园
自春秋时期起,苏州的造园活动便一直绵延不绝,这与苏州发达的城市水系、繁荣的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底蕴都密不可分。苏州园林,作为苏式文化的代表,也处处暗含着理水营城的人居理念。“无水不成园”,水无疑是苏州园林的灵魂。从选址到园林内部的景观营造,都离不开“水源”这一核心问题。

明代造园专著《园治》中提出“卜筑贵从水面,立基讲究源头”,在规划园中房屋建筑时就应该水源的所在,所以,规划园林的第一步就是要布置园内水系。两宋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在建造是通常会选择在临近城市水系的近郊地带,逐水而居,便于引水入园,打造“栖迟隐逸”的生活情境。发展至明清,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私家园林开始兴盛。同时,城市内部人工水道的开挖、疏浚解决了“引水”的问题,园林的选址不再局限于城市外围地带,城内河道密集区域也开始出现很多私家园林。

在园林内的理水的技巧上,苏州园林大多也强调顺应自然山水脉络,再现自然景观。针对不同的水源,通过占据、引用天然河湖、城市水系,或是凿井与地下水系连接的方式,将自然水系引入园内。在景观营造上,通过对园内水系精细设计,赋予各类水体丰富的涵义,着重于表现出自然界的江、河、湖、海等自然风貌。以拙政园为例,园林以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一,布局上以池水为中心展开,水体形式多样并相互穿插、处处沟通,形成层次丰富的水景观,突显了其顺水冶园手法的精妙,也被誉为苏州园林之首。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2.5 拙政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

四角山水:城与水的格局深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苏州的城水格局逐渐深化,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的放射式城水格局形态。自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市在先后编制的几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始终一脉相承“保护古城,发展新区”这一规划思路,紧跟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为名城保护源源不断注入新内容和新内涵;伴随着改革开放,一个柔和、典雅的山水苏州渐渐浮现。

3.1 山水相亲
1996版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四角山水”的城市空间发展构想,奠定了“四角山水”的基本格局,即在古城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依托阳澄湖、澄湖—吴淞江—独墅湖、石湖—七子山—东太湖、虎丘湿地公园等自然空间,实现了自然山水与城市建成区的有机融合,构成“山水园林城市”的理想空间格局,体现了山水相亲的朴素山水智慧。在此格局下,城市水系既能作为城市生态涵养地、市民游憩空间,又能保护好江南水乡基底和历史人文聚落,营造诗意栖居的城市基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营城智慧。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3.1  1996年版苏州总体规划图
(图片来源: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3.2 “四角山水”的山水格局系统图
(图片来源:《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18年版)》)

如今,苏州延续并进一步强化“四角山水”格局,引导自然山水向城市空间渗透,着力完善城市水生态体系,构建“一环一带、三河九脉、湿地湖荡”的市辖区蓝色网络。“一环一带”指环古城河和大运河文化风光带;“三河九脉”指望虞河、吴淞江、太浦河和九条自古城向外放射状的主干水系;“湿地湖荡”指金鸡湖、独墅湖、石湖、尹山湖、虎丘湿地等城市型湿地、湖泊和太湖、阳澄湖、澄湖、漕湖等郊野型湿地、湖泊。通过连通城市蓝色网络,优化城区段公共滨水空间和郊野段滨水绿廊,形成连续贯通的公共岸线和功能复合的滨水空间,不仅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空间,还能有效限制连片开发,打造宜居城市。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3.3 市区绿色空间格局图
(图片来源: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3.2 活水兴区
在“四角山水”格局的基础上,苏州进一步发掘城市水系的潜在价值,利用“水动力”推动产城人融合,实现“活水兴区”。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水平和高标准。它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 围绕区域内三大水体构建了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金鸡湖中央商务区和独墅湖科教创新区3大功能板块,有机融合了休闲度假、商务总部、科教研发、生态居住、高端制造等生产生活生态圈。2022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5.6亿元,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七连冠,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3.4 工业园区用地规划图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

历史上,苏州因水兴市,缔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业绩。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利用城市水体作为骨架串联起整个区域,使水空间与城市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把它作为激活城市的一种重要元素和方法,活水兴城、以城聚才,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成为了现代苏州城与水融合发展的范例。

3.3 依水塑景
依水塑景是苏州人民的营城智慧。不论是运河景观、环古城河景观,以及大小湖泊和水道,都成为了苏州特色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体现着高雅的审美情趣。

苏州大运河作为滋养苏州古城的重要城市水道,不仅仅是城市水上交通要道,更是展示江南水乡风貌的景观通道。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强对大运河的活化保护,通过打造“运河十景”串联靓丽的运河景观、独具韵味的苏式生活和绵延不绝的苏州文脉。为了让古运河“活起来”,苏州凭借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等十大运河文化地标,结合丰富的文化活动,促进人群与水空间的多样化互动,让大运河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变得更加可亲、可观、可感。例如结合传统节日举七夕文化风情节、“冬至大如年”等主题文化活动;策划举办多种传统非遗文化活动,推出全晋会馆昆曲艺术文化表演;在虎丘塔景区创新举办新春庙会、春季花会、虎丘曲会等园事活动;在水陆盘门景区打造“姑苏夜画”水上演艺项目(环古城河齐门到相门段)、推出漂浮观影体验项目。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3.5 “运河十景”之“枫桥夜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时,苏州还通过环金鸡湖区域一系列提升规划,将传统园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城市新名片。金鸡湖的景观提升工程将从慢行系统、水上活力舞台、配套驿站、景观元素等方面对环金鸡湖区域的滨水空间进行升级改造。规划通过在环湖区域布局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以全面满足市民散步、慢跑、骑行、轮滑等多元的慢行体验需求。同时,依托内湖水资源,引入皮划艇、帆船等更多水上运动项目,以及水上演出、水上市集等,丰富水上活动。另外,环金鸡湖区域未来将打造以15分钟步行圈为标准的环湖驿站服务体系,包括9处改造驿站和6处新建驿站。驿站的建设不仅能完善环湖的服务设施网络,还能增加沿岸视觉亮点。通过城市滨水空间的优化改造,可以推动水景观与市民生活的渗透融合,体现苏州城市与水共生的城市形象。



4.

城水典范:水城融合的独特智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今,苏州这座人间天堂在不断升级水城融合的独特智慧,科学处理城与水的关系,以水养城、环水科创、乐水成趣,走城水一体和谐发展的道路,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苏州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生态型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4.1 以水养城
随着水生态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苏州在强化对城市水资源管控要求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绿色发展模式。

苏州近年来在全区域全系统推进“两湖一江”(太湖、阳澄湖、长江)生态修复。提出“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通过政策配套与规划管控的叠加作用,有效推动太湖生态岛高效能的空间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致力建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苏州方案”、美丽苏州幸福家园的“优势品牌”。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重点推进长江沿江岸线功能调整,打造沿江湿地带。依托大运河、太浦河等主要河流生态走廊,建设“沿水沿路”绿色廊道。主动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科学介入构建健康湖荡湿地群,完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重大工程先导示范段,成为生态绿色一体化名片。

依附护城河,苏州建立了“四环五线”的水道旅游线路构架。“四环”线路基本涵盖了古城外围的主要景点,旅游交通顺畅快捷,在旅游方式的选择方面以游船巴士为主。“五线”是通往苏州市外重要景点的旅游线路,体验苏州城外的湖光山色、水乡古镇,交通工具选择高速水上巴士。凭借发达的城市水网串联山林湿地及水乡地区特色生态景观资源,建立链状休闲网络并结合蓝绿网络和滨水空间设置亲水步道,将水生态的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动能。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4.1 苏州“四环五线”旅游河道规划图
(图片来源:《苏州市旅游河道水系景观规划》)

4.2 环水科创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水资源还是驱动苏州城市科创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两区六市”(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安徽省宣城市)共同签署了《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环太湖科创圈以“科创+产业+生态+人文”为引领,明确了8项合作事宜,提出了“四圈一标杆”的战略目标。作为环太湖科创圈的核心节点城市,苏州具有湖面最广、岸线最长、岛屿最多、生态和文化资源最富集,沿湖城镇和科创产业发展基础最好等优势,有条件在长三角环太湖科创圈中成为核心区和引领区,发挥区域科创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和产业引领作用。而吴淞江作为太湖三江之一,它连通苏州河直达黄埔江和上海市中心,历史上就是苏州与上海航运往来、文化融合的重要通道。如今,苏州提出以“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的方式,对环太湖和吴淞江进行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构建苏州市域科创空间格局,进一步放大沪苏同城效应,打造东连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创走廊,提升城市竞争力。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4.2 环太湖创新走廊示意图
(图片来源:《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规划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环太湖和沿吴淞江区域推动污染产业腾退和生态修复,调整岸线结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起“一心三城多元”的“串珠状、圈带型、组团化”科创空间格局。通过将“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与太湖生态保护、吴淞江综合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工作有机结合,拉近太湖与创新要素之间的距离,促进创新要素向环太湖自然人文空间集聚,助力打造“环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新高地。凭借苏州具有的特色江南水文化基因,在科创圈建设中不断挖掘江南文化精髓,推进科创圈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让世界感受这座与水伴生的城市的文化魅力。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4.3 科创圈带总体格局
(来源:《苏州市“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空间规划》)

4.3 乐水成趣
城市与水相依相伴,形成了苏州独特的水文化,水被视为城市的灵魂和标志。苏州的水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苏州园林中的水景诗意、传统的船歌船舞、苏州河的文化历史等等。“水脉”+“文脉”,“水文化”是苏州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也成为苏州人民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象征。

横跨沪苏浙的一体化示范区,就是重塑水文化的典型。一体化示范区距离上海市中心60公里左右、距离苏州市中心40公里左右,距离虹桥交通枢纽30分钟车程,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一体化示范区的生态基底非常突出,蓝绿空间(蓝色水体+绿化面积)占比约为69%,河湖水面率为19.76%,主要水体包括贯穿示范区的太浦河、汾湖、元荡和淀山湖等。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水乡客厅,是由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4.4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城市设计效果图
(图片来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2021-2035年)》)

2023年5月,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2021-2035年)》发布。规划提出在两省一市交界的原点打造一处体现东方意境、容纳和谐生境、提供游憩佳境、共聚创新环境的“江南庭院,水乡客厅”,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并进一步提出建设一个与自然环境协调,浸润吴根越角江南文化的标志物“方厅水院”,提供交流场所和配套服务功能。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图4.5 “方厅水院”效果图
(图片来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2021-2035年)》)

苏州在逐步进行产业升级和加强保护苏州水文化,并没有以牺牲经济为代价,而是通过苏州水文化和传统吴文化的底蕴,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友人的来访。留园,寒山寺,山塘街等一批在京杭大运河孕育之下的地方得以保留,不仅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还带来了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城水联动,乐水成趣,创造一个水、城、人和谐发展的新未来。



5.

结语:城水共生谱新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新时代的苏州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探索城和水之间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市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州统筹做好水生态、水经济、水安全、水文化、水景观五篇“水文章”。完善河湖水系网络,形成“江湖共济、十河引排、百湖齐蓄、万河成网”的水系总体布局,打造“通江达湖、河湖畅通”的健康水系网络;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河湖水域和岸线,优化河湖岸线利用结构,明确分段保护和管控要求;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提升水源地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升水环境质量,建设涵养湿地,打造生态美丽河湖;凸显水乡记忆,实现人、城、水之间的和谐共生,通过保护和治理河街环境,保留传统水文化风貌,打造宜人水空间。在“城”与“水”的交互中,“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将进一步优化、提升,一幅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的水韵苏州之美正徐徐展开。



参考文献



历史书籍资料:

[1] 张国维(明).吴中水利全书[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2] 陆广微(唐).吴地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3] 范成大.吴郡志[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4] 袁康等辑录.越绝书[M].上海古籍书店,1985.

[5]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6]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 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M].岳麓书社,2006.

[8] 赵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9]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M].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

[10] 徐扬绘.姑苏繁华图[M].中国书店,2013.

[11] 徐扬.姑苏繁华图[M].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1988.

[12] 刘鹗(清).老残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学术期刊论文:

[13] 吴良镛.关于山水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1(02):17-18.

[14] 吴良镛.人生理想于诗意栖居——吴良镛谈理想人居环境[J].居业,2013(09):66-70.

[15] 段进,李伊格,兰文龙等.空间基因:传承中华营城理念的城市设计路径——从苏州古城到雄安新区[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3,53(05):693-703.

[16] 吴良镛,徐洁.发展中的水路文化——中国城镇中水路的再利用和再生[J].时代建筑,1986(02):72-73.

[17] 张晓阳.珠江三角洲城水关系演进特征、机制及规划干预研究[J].2021

[18] 陈泳,吴昊.让河流融于城市生活——圣安东尼奥滨河步道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20,35(05):124-132.DOI:10.19830/j.upi.2019.103.

[19] 兰文龙,段进,张翀等.跨界一体、协同治理:长三角示范区跨区域规划标准化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23(02):19-25.DOI:10.16361/j.upf.202302003.

[20] 俞绳方. 从苏州论中国城市规划的水系问题[J]. 建筑学报, 1986, (09): 37-42, 84.

[21] 段进,姜莹,李伊格等.空间基因的内涵与作用机制[J].城市规划,2022,46(03):7-14+80.

[2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7,9(02):1-14.

[23] 石莎,范子武,乌景秀.苏州古城区水系演变规律及水动力改善研究[J].人民长江,2017,48(09):20-24.

[24] 吴永发,荣侠.明清苏州滨水街巷分布变化与城市变迁关系[J].城市规划,2017,41(07):96-100

[25] 夏健,黄征洋,谢鸿权.苏州城市生长简史[J].建筑实践,2022,No.45(08):12-23.

[26] 钮卫东,庄建伟,沈佶平.苏州40年名城保护规划[J].建筑实践,2022,No.45(08):36-49.

[27] 李旸.论”三横四直”与苏州古城水系设计[J].艺术百家, 2017(5):2.

[28] 吴唯佳,吴良镛,石晓冬等.人居与高质量发展[J].城市规划,2020,44(01):99-104.

[29] 吴良镛.人居高质量发展与城乡治理现代化[J].人类居住,2019(04):3-5.

[30] 段进,兰文龙.总体城市设计的制度建构与实践考察:核心内容与关键要素[J].规划师,2023,39(06):5-10.

[31] 段进,邵润青,兰文龙等.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营城法则——《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试行)》的探索[J].城市规划,2022,46(04):56-62+83.

[32] 陈泳,胡晓蔚.步行友好导向的生活街区形态与城市设计策略——以瑞典三个滨水住区为例[J].建筑技艺,2021,27(05):110-113.DOI:10.19953/j.at.2021.05.025.

[33] 卢济威,杨春侠,陈泳.以水取向的城市形态——杭州滨江区江滨地区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2003(04):7-11.

 

相关规划资料:

[34] 《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

[35] 《苏州市生态美丽河道建设技术指南 (试行)》

[36]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37]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38] 《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39] 《苏州市旅游河道水系景观规划》

[40] 《苏州市河网水系专项规划》

[41]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

[42] 《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18年版)》

[43]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44]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2021-2035年)》

[45] 《苏州市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

[46] 《苏州市太湖沿线及其岛屿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实施方案》

[47] 《苏州市太湖沿线环境提升工作方案》

[48] 《吴中区环太湖科创圈建设行动计划 (2022~2025) 》

[49]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相关官方网站: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gov.cn/

[51] 新华网(新华社官网):http://www.xinhuanet.com/

[52] 苏州市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suzhou.gov.cn/

[53]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http://zrzy.jiangsu.gov.cn/

[54]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https://ghzyj.sh.gov.cn/

[55] 苏州市水务局官网:http://water.suzhou.gov.cn/

[56] 苏州生态环境局官网:http://sthjj.suzhou.gov.cn/

[57]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网:http://wglj.suzhou.gov.cn/

[58] 中国长三角官网:https://www.china-csj.org.cn/

[59] 苏州石湖智库官网:https://yhsj.jssvc.edu.cn/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Ⅳ │ 以生态廊道建设赋能苏州生态格局网络化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 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与优化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Ⅱ │ 加强科技赋能——苏州发布数字孪生古城阶段成果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Ⅰ│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实践探索——以苏州姑苏区为例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姑苏台上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苏州实践”专栏 Ⅴ │营城塑水、水城融合——“水城”空间的苏州范型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