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主村更新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物理空间或风貌形态,还是一次城市治理层面的有益探索,积极推进了城市区域活力的复兴,在某种意义上为此类老旧城市社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鲜活样本。
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完整社区建设项目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本文转自:CA当代建筑,全文刊登于《当代建筑》2024年第05期,欢迎分享。
【作者简介】
徐千里 重庆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水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一院院长、研创中心副主任、徐千里工作室主任
许书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徐千里工作室副主任

2 更新改造后的民主村
3 更新改造后的红砖楼——民主村社区会客厅
社区文化存续与发展的独特样本
与民主村紧密相连的重庆国营建设机床厂(简称“建设厂”),是一家“百年军工”企业,历史沿革丰厚深远。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889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石门建立的枪炮厂。1890年,该厂迁至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并发展成汉阳兵工厂,随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又经历了一系列搬迁。1938年,该厂迁至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但由于日军轰炸,1942年,该厂又全部搬迁到重庆市谢家湾鹅公岩。在搬到重庆后,该厂主要生产枪弹,在沿长江北岸从傅家沟到龙凤溪一带共开凿岩洞107个,面积达到两万多平方米,用作车间。这些岩洞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工厂的生产活动。
20世纪50年代,该厂作为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开始生产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等制式武器。此时的建设厂职工人数达到两万多人。民主村等职工生活区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陆续建设的。进入21世纪,建设厂又经历了重要变革,2003年更名为重庆建设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并从谢家湾迁往巴南区花溪工业园区,标志着其从传统兵工厂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厂连同民主村等职工居住区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沿革,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成为重庆军工文化和历史的宝贵遗产。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地处城区的大型工业企业内作为生产基地的厂区搬离了原来的区域,而作为满足职工生活需求的居住区仍留在原来的地方。因此,不仅有很多老职工仍在这里生活,而且这类居住区仍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保存着许多工业文化的基因,并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作为建设厂职工生活区的民主村社区,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通过更新改造,为特定工业文化的存续与发展贡献了一个独特的样本(图4~图9)。
5 更新改造后的民主村社区中心广场
6 拆除围墙后新增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
7 更新改造后的民主村综合市场
8 更新改造后的红砖楼一角
民主村的更新改造之所以能够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固然与其特殊的工业文化背景和它在城市中所处的良好区位,以及作为大型国有军工企业的职工居住区具有较为优越的本底条件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在更新改造中所坚持的观念和思想逻辑。
2021年底,随着重庆市渝中区、九龙坡区入选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重庆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新局面,摒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开发模式,强调保护的观念和视角,力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留城市文化记忆。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的老工业城区,曾经集聚了建设厂、重庆电厂、铁马厂等众多老旧厂区,承载着20世纪融入汉阳兵工厂职工等老一辈人血脉的辉煌历史。民主村作为原建设厂家属区,其一脉相承下来的厂区生活习惯、情感记忆和归属感,至今仍然是民主村居民的骄傲,是民主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完整社区建设的要求,延续并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成为民主村更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过去,旧城改造往往采取“大拆大建”的规划与开发模式,对于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多样性历史记忆保护、真实的生活形态保护,以及相关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文脉延续等问题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考量。因为我们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更新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定位普遍认识不足,所以打着保护、棚户区与危房改造、文旅开发等多种名义进行的“破坏性”开发随处可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不断提升对城市更新思想观念的把握和对其内在逻辑的研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和目标导向,让我们的城市能够在更加深入的层面和更加完整的意义上实施好城市更新这一重大国策。
结合当前城市更新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民主村的更新规划中,设计团队深入研究并探讨了一系列相关技术和政策问题。例如:更新中开发强度是否能够突破,以及突破到什么程度?在城建资金负担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如何既严守保护城市空间风貌、肌理的底线,又解决历史老城区街道细密、地块细碎导致的建设不利等问题?老旧小区因建筑密度高,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人气,如何解决原有城市规划规范、建筑规范、消防规范与这种状况的冲突?如何界定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更新?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政策方面的配套尚存在滞后的情况,设计团队的相关研究、探讨尚未在项目实施中得到全面体现,但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逐步深入,反映在更新改造的规划设计中,它们必将推动城市更新模式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创新。
城市建设中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观念层面。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城市,重庆市因为地处西南腹地,以及其历史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世人眼中往往带有生疏、神秘的色彩,并引发人们不同寻常的想象。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重庆地域文化具有基本的了解,就不难理解,重庆城市的种种独特性都具有明确的内在逻辑。其城市特色既源于显而易见的空间形态,又源于相对隐蔽的、人们使用这些空间的方式和状态,或者说源于这种特殊的城市空间中人们的日常生活。[1]有学者指出:“在重庆,城市空间的限制、影响与惊奇远胜于建筑物本身。这使关于建筑的议题大都可以悄然转换为对空间的讨论。重庆,将自然造化与人为建造结合,大至山水起落、交通骨架、摩天大楼,小至台院堤坎、陡坡斜巷、市井民宅,在崇山峻岭中孕育出这样一个如此不同甚至难以用常规之‘理’判定的‘无理城市’。”[2]
由于地形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对山地城市空间、建筑、市政设施等的营造往往无法完全遵循如教科书所阐释和强调的那些原则、规律或常理,常常会出人意料。然而,我们并不能将这些出人意料的城市空间视为“无理”之作,它们恰恰是适应山地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合理建造的结果,而支撑这种空间和城市风貌生成的逻辑,正是这种特别的城市空间所承载的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重庆近年的城市更新中,街道功能与活力的复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我们曾经更关心城市中那些更具标志性的建筑和场所,而对于像街道这样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城市空间,往往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城市的街道,是一种流动的复合型空间,具有满足交通和交往需求的功能,是城市里最重要的、以人为中心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活力大量生发和集中体现的地方。每座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气质一定会在其街道和人们在街道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
近年来,重庆在城市更新中更加重视对街道功能及空间品质的完善,对城市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富有山城特色的山城步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有关重庆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建设逻辑均在民主村的规划设计中得以体现。
15 更新改造后的民主村临街住宅

项目名称 | 九龙坡民主村片区(一期)城市更新项目
业 主 | 重庆九龙坡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 |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万象城B区南侧
设计单位 |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 | 重庆大墨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重庆恭合正道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 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 | 90 000 m2
建筑面积 | 110 000 m2
结构形式 | 框架结构
主要建材 | 铝板,预制水泥砖,真石漆,玻璃,等
设计总负责 | 徐千里,余水
设计管理 | 肖虎,王雪梅,陈秀洋
建筑专业 | 许书,付逸,张旭,王森平,邓缘杰,王瑞,李刚,李姗珊,唐田,覃盼
结构及设备专业 | 徐向茜,罗蒋皓,王凯宇,黄蓉,李怡
市政专业 | 何璐,龙熙,陈寅春,丛桂俊,郭轶,谭中杰,马悦
景观专业 | 张健婷,王倩倩,刘杨,欧阳彩虹,李昊柯,黄月
设计时间 | 2021年10月—2023年3月
建成时间 | 2023年4月28日
图纸版权 |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摄 影 | 杨荣,李欣然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
重见民主村:一个有着城市触媒效应的完整社区样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从社区嬗变到城市复兴:重庆市民主村更新改造的观念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