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第八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吸引了国内外数百个实力团队报名参赛,本期,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来和我们聊聊城市空间规划的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
段进,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导、城市空间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主任,自然资源部空间发展与城市设计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空间发展理论与规划设计研究。创建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提出“空间基因”并建构了解析与传承技术,为解决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破坏和历史文化断裂的技术难题,推动城镇“空间-自然-人文”和谐互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下视频来源于:CityDS
您和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探索,提出了“空间基因”的理论体系。请您展开谈一谈“空间基因”,这个理论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段进:规划和建筑行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形态类型学,大概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形态类型学与我们真正在传承的东西不太一样。以江南水乡为例,如果我们只是把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符号化的那些镇保护起来,但不考虑后续新建的东西,再过100年,除了几个保留下来的古镇,其他地方可能就变成千城一面,江南的特色就不复存在了。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江南水乡之所以是江南水乡,和华北平原真正不一样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一个内在的基因传承,这个基因和我们以往的研究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内在结构和排序,而不是表面的、简单的符号。所以我们就提出来,从“空间基因”出发,去寻找深层次上,城市的形态为什么形成。我们认为,城市形态的内在结构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空间基因。城市空间形态(性状)通过“变异”与“选择”,生成空间基因这一地域性空间组合模式,从而决定城市空间的某些性状;然后,通过“编码”“复制”与“表达”,实现城市空间文脉的传承。
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这个复杂巨系统是分层次的,基因也是分层次的。所以在整个体系下,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研究的,也有很多学者,包括近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文章研究里,城市领域基因主题的关注度在暴涨,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近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了“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专班的成立是基于怎样的契机?对学科、行业的发展来说,专班能够发挥哪些更好的价值?
段进:实际上我们成立专班也考虑了很久,我们这个叫专班,为什么叫专班?主要是我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人员。我对空间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了,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学者朋友,尤其是年轻人,大家都在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在做这个研究。“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打破职级的限制,把年轻人集合起来做真正创新性的事情,其实和城垣杯发挥的作用是相似的。最后我们跟学会商量,成立了这样一个专班。在专班里,大家轮流组织研讨,更利于为年轻人的研究开辟一条路,这也是城市规划学会一个新的探索。
我认为城乡规划学的主题就是空间,空间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是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面又分到二级学科后,其中有一个学科就是叫空间发展与规划理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性的研究,也是这个城乡规划关于空间的核心内容的研究,所以专班是以依托学科、基于已有的工作基础,继续为学科和行业的未来发展,做一些理论性、规律性的前期研究。
目前大家都非常关注城市的复杂性,您做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系统的研究,您认为应该从哪些角度出发去探索、发展城市的复杂性理论?
段进:事实上,复杂系统是我们认识城市、研究城市规律的根本性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是分层次的,遵循一种自组织的运行方式。但很多城市规划者,可能会不太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城市是规划出来的,为什么是自组织呢。我写过一本书叫《城市空间发展论》,这里面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讲空间到底有没有规律。现在很多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或从几百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很多古代城镇的发展规律是有相似性的,比如空间布局和道路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空间是有能动性的。在这种能动性下,空间和人的行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互动反馈,形成了一种自组织的机制。我在书里面总结了4个方面、8种类型和16个具体的点,包括社会、经济、建成环境、政策环境。
对于规划和自组织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规划在某一个层面属于他组织,不是自组织。他组织和自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没有必要?我是觉得一定是有必要的,一般城市的自组织要经过几百年的慢慢演变、不断地磨合、不断地拆建,最后形成模式。但现代社会发展太快了,规划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一定的他组织来补充自组织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城市有自组织的规律,我们的规划才有意义。我们所做的规划设计方案就需要遵循这些规律,顺应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矛盾的发展,更好地避免错误,事实上我们以前的规划中是有不少教训的。
非常欣慰的是现在大数据、大模型、知识图谱等技术发展很快,这些新技术为城市的复杂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更大、全数据、全要素的方式来证明这件事情,为给我们的规律性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今年的城垣杯大赛已经进入紧张的决赛环节,从行业和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未来,大赛还可以在哪些重点方向、重点技术方面进行拓展、延伸?
段进:我们刚刚学习了习总书记的报告,习总书记对未来的科学发展以及判断,对我们有特别好的指导作用,他认为我们现在科学研究有四个极:极宏观、极微观、极条件、极综合,我觉得这四极也完全适合我们大家创新的方向。极宏观是我们一定要从整个学科拓开思路,不仅仅是城市空间本身,要拓开视野,能够更加宏观地回过头来对照研究。极微观则是要做的更加深入,比如城市设计,要能够再细下去,细到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到底怎么能解决,更加落地的解决这些问题。极条件是说原来我们做研究很多时候都是有个假设条件,比如说我们常讲洪水是百年一遇,但随着自然条件变化,很多极端事件频发,面对这种极端现象,我们怎么应对。最后,对于城乡规划学科来说,极综合是不能单一的考虑某一个因素,应该是把各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手段,才能够更好地创新。
城垣杯的影响非常广泛,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创新性特别好。所以我也祝愿大家在理论的原创性上、在关键的技术方面多做突破。最后,希望我们能够越做越好,更多地放眼国际,让国外的研究团队参与进来,让我们做的东西能够有所借鉴、有所领先,共同推进行业蓬勃发展。
来源:CityDS
【国匠城-规划师工作台】
国土空间规划批复与公示+政策
+专题总结PPT+知识卡片+意向图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城垣杯专家访谈:段进——城市空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前沿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