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自费孝通先生1980年代提出“小城镇大问题”以来,小城镇备受多方关注和重视。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渡区域、农村和大中城市的中介,小城镇在城乡协调发展中起到了“平衡杆”的作用,引领着区域经济转型和地方改革的起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然而,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人口基数大、量多面广、工农关系与城乡二元制度不平衡等问题。鼓励小城镇发展,对于化解粮食供应危机、缓解工农紧张关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乡村振兴、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关键性作用。
日本、韩国和中国在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和乡村建设历程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其小城镇及乡村发展经验具有较高的可借鉴性。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张立副教授及其团队所著的系列书籍“东亚村镇研究”,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小城镇和乡村的规划和管理经验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分析,希望所提内容可为我国大陆地区提供经验一二。

经作者授权,本号从4月23日开始陆续推送该系列书籍中《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和《台湾乡村建设与规划——建构新乡村共同体》的部分内容。感谢书籍作者张立老师及其团队的支持!

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张立 白郁欣 / 著 

九州出版社,2022



东亚小城镇的社会政策及案例

②中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

1  社区营造定义:建立社区共同体,不仅营造物质空间,更是创造精神家园


1998年,中国台湾地区文化建设相关部门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意义是希望营造一个家或一个村,使其成员具有健全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以及生活艺术的涵养,换言之,在改善生活环境品质的同时,提升人的品质。”


社区营造对于地域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乡村和城市地区均存在社区营造活动。乡村地区的营造主轴为社区产业,以此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城市地区则更偏重提升居民共同意识,重塑社区生活。本书重点讨论中国台湾地区乡镇地区的社区营造,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或挑战是逐渐城市化的社区环境与人际关系使得庙会等传统组织减少,社区感淡化,同时缺乏城市处理公共事务的稳定机制,由此造成的矛盾局面。
2  社区营造内容:以“官方引导+民间参与+专家辅导”的方式进行社会文化创造和在地情感认同的营造
1990年代以前,中国台湾地区已有“社区发展”的相关理念和政策,地区文化建设部门推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社区建设从“社区发展阶段”步入“社区营造阶段”,也标志着台湾地区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的社区营造的开端。“社区总体营造”试图通过植入文化艺术来改善社区环境,创建社区精神。在该政策的影响下,多项社区营造计划以及根据社区营造理念衍生出的相关计划被先后推出(表1)。社区营造内容逐渐充实,从物质空间的营造到愈发重视社区文化创造与在地情感认同的营造,且一直维持着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

表1  中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计划演变

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多元主体参与是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最大特点。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分为五个推动主体,即居民、社区规划师、社区营造领导团队、政府、非政府组织,其中前三者构成内部力量,后两者组成外部力量,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推进社区营造。内部力量是社区营造的萌芽和根本,注重培养社区营造的根基,提供人力资源;外部力量提供人才和资金,起引导和支持作用。具体来看,政府从主导、控制的角色转换为引导、辅导和协调社区多方主体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和居民作为民间主导力量,成为社区营造的核心支撑;社区规划师(包括社区营造专家)为社区营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经验支持,从而形成了“官方引导+民间参与+专家辅导”的作用机制。各个推动主体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如表2所示。
表2  社区营造推动主体的地位、作用及职能

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3  乡镇社区营造案例:多方协作,自下而上,社区凝聚力推动物质空间建设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作用于社区精神创建
乡镇层面的社区营造主要是在地资源的再度开发利用,从文化艺术角度切入,改善社区环境,谋求社区新发展道路。在其中一个或多个参与主体的领导下,多方分工协作,进行自下而上的特色产业推动,用社区凝聚力推动物质空间建设和产业发展,再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社区精神创建,相辅相成,互推互助。
3.1  案例一:嘉南县新港乡,非政府组织推动社区营造

1987年,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创立新港文教基金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会面、学习的新平台,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该基金会由9名专职人员和300位义工共同经营,经营透明化、民主化。基金会推动社会营造的策略包括:一是将会址设于交通方便地带,鼓励人们走出家门,方便民众接触互动;二是提供安亲服务,即接纳放学后无人照料的学童;三是定期举办文艺活动,拓展社区营造课题。总的来说,基金会既培养了义工,又通过文艺活动拓展了环保、社区空间改造、社区服务、国际交流活动等,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1991年新港乡计划拓宽老街,基金会邀请“专业者服饰改造组织”协助老街的进行风貌保护;1994年老街成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美化传统建筑空间计划”的实验社区;1995年规划团队与居民共同讨论新道路功能与景观。


新港文教基金会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敏锐地观察到社区的根本问题,并为此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首先通过人文关怀服务社区,重建社区凝聚力;再拓展到社区物质空间的改造,通过物质空间改造进一步提升社区精神内涵;最后内外协力研发地方特色产业,共同推动社区经济、社会进步,重塑社区魅力。
3.2  案例二:新竹县新埔镇,社区领导团队推动社区营造
2012年,为唤醒社区居民的宗族观念,新竹县新埔镇宗祠博物馆计划用7年时间恢复和修缮镇内10座宗祠,希望以此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经济。除了宗祠修缮,宗祠博物馆带领居民进行了一系列物质空间改造,包括店铺、街巷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并以宗祠文化为核心,与居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设计,重建新埔空间,重拾新埔镇文化精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图1)。

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图1  新埔镇祠堂与义民庙义民节
这是社区领导团队带领下的社区营造——以历史文化为依托重新塑造物质空间,再由物质空间反馈社区精神,通过社区内部凝聚力推动地方发展。
3.3  案例三:南投县埔里镇,社群共同努力推动社区营造
埔里镇位于南投县北部,是台湾地区本岛地理中心。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形,镇内约有220种蝴蝶,种类占台湾地区的一半,被誉为“蝴蝶镇”(图2)。1969年,镇内便已是台湾地区的蝴蝶产业中心,但过度开发导致蝴蝶数量锐减。此后,该镇提出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以“营造蝴蝶栖地、再现埔里蝴蝶王国”为目标,结合生态产业、文创产业,进行蝴蝶产业的转型。

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图2  埔里镇蝴蝶

在推动该镇社区营造时,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当地居民构建了跨领域合作,协力推动产业发展。主要措施包括:营造了超过30个蝴蝶栖地,栽种了几万株蝴蝶食草和蜜源植物,构建了良好的蝴蝶生态环境;此外,培养了一批蝴蝶生态解说员,负责生态监察并推广生态教育;曾大量捕猎蝴蝶的乡民自发达成了“紧捕公约”,共同守护蝴蝶。

2013年,在新故乡社区营造组织的协助下,埔里镇居民成立了“Butterfly交响乐团”,辅导困难家庭孩子学习音乐,由此创建了埔里的文化品牌。而如何将三大产业结合,建立可持续的产业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从捕杀到保护,从生态产业到文化产业,埔里镇的转型离不开当地居民的自主意识和社区营造参与者的凝聚力。
4  社区营造成效:带动产业转型,培育社区意识,政治及派系影响理念和初衷的落实

中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鼓励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镇振兴,激发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社区意识和公共精神,这是推动乡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社区营造同时也是乡镇环境和文化的重塑和复兴,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发展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带动其他链条复苏,带动乡镇产业转型。这样的方式克服了千篇一律的统一发展模式,充分活化了在地资源,做到不同乡镇造不同的景、物与人。


社区营造的理念和模式值得歌颂,但在落实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质变,实施至今,暴露出以下问题:(1)“明星社区”独大。社区营造造就了一批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社区,但同时也使得其在经费分配、政策扶持和人力支援方面得到了更多倾斜,造成资源分配不均;(2)居民参与热情下降。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在实践过程中未能完全转化为自下而上的营建机制。目前大量以产业为基础的社区营造,收益层面集中于与产业利益关系的少数特定人士受众,无法做到普惠于全体居民;(3)对社区的点状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乡镇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


系列文章

01  东亚小城镇简介:概念辨析与行政区划

02  东亚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03  东亚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政策及规划比较

04  东亚小城镇的社会政策及案例①日本:特色町村建设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徐嘟嘟

—— to be continued ——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东亚小城镇建设与规划》05【连载】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