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2024年11月30日,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第三次活动: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活动顺利举行。今年8月我院提出“城乡规划行业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规划设计机构应当直面新型业务领域,加强前沿研究”,本次活动由城市开发规划研究院与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积极回应挑战和机遇。会议由中心主任赫磊副教授主持,邀请嘉宾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毛丰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宇哲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交通运输系包丹文副教授,我院城开规划研究院曹中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亭君研究生等。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周建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汤宇卿副教授、我院产教协同部部长李欣、城开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张林兵、城开规划研究院协同创新所交通总工韩胜风等人作为嘉宾出席。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主题报告






数字化转型与城市经济韧性:起点、进程与展望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毛丰付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分享了韧性、系统自组织与城市韧性的基本概念,包括韧性、弹性、鲁棒性的定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韧性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探讨了技术冲击与城市变迁的关系,包括技术如何影响城市发展、技术冲击的次序以及核心压力与关键变量等因素。特别强调了技术在塑造城市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呼吁在技术应用中注重人性与生态的价值。

城市数字转型与经济韧性的挑战,包括信息城市、智慧城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不同视角,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指出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和展望,强调了快慢结合、交错推进、层次多样、结构变迁等策略在应对技术冲击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中的重要性。主讲人也指出南北方经济差异与数字铁锈地带等现实问题,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站城一体化模式探索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吴宇哲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人通过杭州地铁规划、日本东芝产业园、东京新宿站等国内外案例,引出站城一体化模式的探索背景。接着,以生活案例天水围、香港公屋和生态案例“黄花菜岙”为例,展示了站城一体化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阐述了站城一体化的多模式和模式拓展,包括地铁物业立体开发、轻铁环线、TOD停车换乘、EOD+P&R等多种模式,并强调新质生产力在其中的核心作用,即创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此外,还对保障性住房空置、人户分离等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轻铁环线、提升劳动力素质等解决方案。通过重视、利用好保障性住房,拉动内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最后,吴教授指出城镇化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人才流动和智慧聚集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整体而言,报告深入探讨了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站城一体化模式,旨在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城市空中交通高质量发展现状与思考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包丹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交通运输系 副教授、主任

通过介绍低空空域的分类和特点,湖南、广东、深圳等地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挑战,包括顶层规划不足、安全保障缺乏和科技支撑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统一规划、空域管理规则不完善、智联网设施建设缓慢等。

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超前谋划地空协同的城市低空交通体系:进行低空空域规划和航路划设,建设低空地面基础设施,例如起降点和试验区。

率先启动数字化低空运行管理系统开发:构建三维数字化低空经济运行环境,为空域管理、基础设施规划、飞行活动申报等提供服务。

着力打造低空集群式生态产业链:建立以集聚细分市场龙头为牵引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数智航空研究团队在民航运输规划与管理、低空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城市低空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需要克服挑战,加强顶层规划、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介绍与建议研究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曹中良

同济规划院城市开发规划研究院

介绍了低空经济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低空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主讲人着重对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构成进行了分享,包括低空制造、应用场景、飞行保障、配套建设以及综合服务等多个环节。其中,装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同时,无人机市场增长迅速,被视为低空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分析了我国多个地区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及经验,如深圳作为“无人机之都”,已具备成为引领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条件;江西省则通过完善产业链协同、区域发展以及提振乡村经济等措施,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对低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和建议,包括提升低空保障能力、突破低空技术创新、拓展低空应用场景等。完善低空空域协调机制,优化飞行保障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园,并建立跨部门、多专业合作模式,探索产业链闭环,建立各产业节点的商业模式。

“低空飞行”在防灾规划应急中的应用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范亭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赫 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同济规划院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 主任

在防灾应急规划中,低空飞行技术展现出多样化应用场景,包括救灾侦察、全天候监控、广域监测以及多种负载的运输,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在火灾救援和地震地质灾害救援中,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表现出了快速响应的优势,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救援队伍提供关键信息。此外,低空飞行技术在仿真模拟、城市规划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优化资源调配,提升灾害应对效率。

我国在低空飞行防灾减灾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沿岸海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空飞行技术的应用仍有差距,需进一步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同时,政府正积极推动专业航空业绩队伍建设,与社会力量携手共建低空飞行网络。在规划方面,起降设施、基本工具管理等方面已纳入考虑,旨在满足应急救援物资配送、医疗救助等多元化需求。

低空飞行技术的发展趋势、成本效益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问题,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在数字化转型经济韧性方面,低空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正逐步推进,安全性问题亦成为关注的焦点。

总体来看,低空飞行技术在防灾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我国减灾救灾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逐步完善,低空飞行技术将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嘉宾与现场与会人员就低空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无人机在城市中的应用与规划、数字化转型与资源配置、低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合作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后续我院开拓新的业务方向,提供了前期的发展思路。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供稿 | 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国土空间创新沙龙系列之三 | 新质生产力“助飞”城乡规划交流会举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