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以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都探索

【学术分享】以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都探索

唐鹏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工


围绕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成都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目标不动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整治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成为成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成都提出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具体工作思路:

(1)构建“识别-诊断”技术体系,实现工业用地精准动态管控。

一是构建“土地属性-经济生产-规划属性-建设形态”的“四位一体”复合数据支撑系统,推动工业用地动态化管控。通过链接各部门大数据,以宗地为单位,搭建工业用地数据库,并建立更新维护机制,主要涉及不动产登记、土地变更、企业经济指标、建设状态等。二是因地制宜构建低效工业用地多维识别技术体系。市级层面出台政策,制定“土地用途配置、土地开发建设、土地利用效益”三个维度认定框架。各区县可根据政策指引,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特征,差异化制定“3类低效类型+6类因子+4类豁免清单”低效工业用地评价体系。三是打造涵盖“土地端-规划端-行业端-企业端”的低效工业用地病症和成因“诊断工具箱”。基于低效工业用地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潜力评估结果、行业发展前景与企业提升意愿,对低效工业用地及用地企业进行全方位“诊断”,判断其具体“病症”及成因,并结合其“病症”提出“一企一策”,护航企业转型升级。

(2)以产业建圈强链牵引低效工业用地盘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构建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明确相关产业的突破方向和发展重点任务。强化龙头支撑,通过土地协商收储、整合开发等方式,为引进头部企业腾挪空间。填补产业链薄弱环节,通过推动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收购收储等方式,补齐头部企业相关产业缺失环节,推动“链主+配套”协同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延伸研发服务产业链,推动城市轴线及交通廊道两侧低效工业“上楼”,打造生产性服务平台,补足研发功能,发挥科创平台强链聚链功能,实现高附加值环节加速集聚。增强园区支撑服务功能,划定产业社区生活圈,针对产业人群分布和结构特征,精准植入生活配套服务,满足多元人群需求。

(3)创新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低效工业用地盘活的政策支撑。

一是建立“市级指导、专班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市级层面建立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区(市)县低效再开发总体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提供政策支撑;区(市)县级层面构建工作专班,实现对区级部门、园区等项目招商、供地、运营、退出等全过程的指导与监管。二是构建“2+N+X”政策支撑体系。市级层面制定全市工业用地盘活的总体方案与实施意见;并针对低效工业用地类型审核认定、腾退实施、盘活利用等环节,研究出台N个市级专项整治指导意见;各区(市)县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制定X个实施细则,确保工作有力有序。

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
2024年第12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相关阅读   

  •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优化方向研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 基于新时期消费特征的社区商业规划转型思考
  • 网络城市:内涵、特征与发育度综合评价——以成都市为例
  •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的难点及核心要求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分级管控探索

【学术分享】以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都探索

城市更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学术分享】以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都探索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术分享】以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都探索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以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都探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