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同济规划院迎来了建院三十周年。回顾同济规划的发展,金经昌、李德华、董鉴泓等老一辈规划人对专业理想的执着和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对创新的追求,都深深烙印在规划院的血脉中。三十而立,在这个重要时刻,回顾同济规划院走过的历程,是为更好地坚守规划院创办的初心,以专业实践服务学科、服务社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持续创新、稳步前行。
学科实践奠定基础

注重学科发展与实践结合是同济规划一直以来的传统。早在专业创办之初,金经昌、冯纪忠先生就提出“真刀真枪、真题真做”,带领广大师生在各地开展实践教学。1989年陶松龄、董鉴泓、李铮生先生等主持的“坚持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出成果出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长期的学科实践积累不仅造就了同济规划专业的特色,也为同济规划院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同济规划学科与工程实践更加紧密结合。1979年成立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1987年董鉴泓先生提出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协议,合作成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获得建设部颁发的首批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证书,是当时唯一获得甲级资质的高校规划设计机构。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的成立为同济规划走向市场创造了条件和平台,但由于是高校科研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师生参与实践主要是为教学服务。1989年由董鉴泓先生、夏南凯教授负责成立城市规划研究所海南分所,开启了同济规划走向市场的努力和探索。1993年在海南分所的基础上成立同济大学海南设计院,之后由陶松龄先生、宗林教授组建成立三亚分院,成为当时学院教师参与市场的重要窗口。
三十年发展历程

1990年代以后推行系所合一,同济规划以教学为基础、科研为龙头整体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1994年正式工商注册成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5年正式运营,陈秉钊教授为首任院长,夏南凯教授任常务副院长,周俭教授、彭震伟教授为副院长。
从成立到2000年是规划院的初创期。1996年由国家建设部重新颁发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证书,在当年毕业的研究生中招收了第一批专职设计人员,工作地点设在北楼教室。1997年学校整合各设计机构,成立规划建筑总院,规划院划归总院和学院双重领导,海南设计院撤销。同年,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成立,阮仪三教授担任主任。1998年规划院搬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开始设置相对完整的管理部门,包括办公室、总工室、财务室、信息部等,并成立了第一个专业设计室。1999年起由周俭教授担任院长,夏南凯教授任常务副院长。至2000年,正式编制员工发展到30名。
2000年以后规划院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规划市场需求的扩张,规划院规模快速扩大,逐步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规划设计机构之一。2000年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撤销,规划院归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学校产业办双重领导。2003年获国家旅游总局核发的旅游规划甲级证书,是第一批获得该证书的9个单位之一。同年成立“理想空间”编辑部,并成立总工办,负责成果质量审查工作。
2004年是规划院发展一个重要转折点。2004年夏,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址规划国际竞赛,在同济大学各部门全力支持下,吴志强教授领衔组织学院全院教师和规划院共同参与,同心协力,成果进入前三甲,并最终成为世博会场址规划编制单位。不仅充分体现了同济规划学科的综合优势,也使规划院集团化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此后参加四川抗震救灾规划、承担服务国家战略重大项目打下了基础。2004年规划院搬入学院C楼,办公面积扩大到900m2。为了更好地组织重大项目开展,同年专门成立外联部和六所。2005年参加了俄罗斯圣彼得堡 “波罗的海明珠”规划项目和越南岘港的规划项目。还先后承接完成在安哥拉、赞比亚、尼日利亚、朝鲜等国家的规划设计任务,同济规划院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2010年以后规划院逐步走向成熟期。2010年规划院正式入驻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规划大厦,空间条件得到极大保障,企业运行进一步规范化。2011年获批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2016年获得“土地规划机构乙级资质”证书,并请董鉴泓先生题写“求精、做实、解难、创新”,成为企业特色和宗旨。2018年,改制更名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这一阶段相继参与了上海对口援疆、教育部对口扶贫,及上海2035、北京副中心城市设计、雄安新区规划等重大项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后参与了相关技术规程制定,并主持了一系列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2020年以来同济规划院进入转型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学科和行业发展面临着新的使命和挑战。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学科型、创新型、引领型企业成为同济规划“十四五”以来确立的发展任务。近年来主动参与学科建设,推动规划教学改革,积极组织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新业务研究,促进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发挥高校规划优势,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的规划改革实践,相继成立了城市设计院、空间院、乡村院和遗产院。参与上海2035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动态维护工作,作为主要技术牵头单位开展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和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等。
截至目前,同济规划院专业设计人员超过900名,形成研究院、研究中心、分院(所)、教师工作室相结合的组织架构,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5%,硕士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的63%,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占员工总数的33%。
建院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十年来,同济规划院形成了四个鲜明的发展特色,即产教融合、全国实践、求实攻关、未来视野,这是同济规划文化的凝练,也是同济规划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求应当坚守的发展方向和责任。
坚守产教融合的“立院传承”
同济规划学科始终是规划院长期发展的坚强后盾,拓展实践、反哺学科、支持教学既是规划院成立的初衷,也是规划院发展的重要责任。规划院作为产学研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服务教学、教学结合实践、科研与应用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并在参与建设专业学术期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国际学术活动、开展国际交流、支持学术期刊建设、设立科研课题、创新科研机制、资助成果出版推动成果转化等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方位支撑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依托学科优势,形成了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发展的人才队伍结构和组织模式。规划院在城乡规划和研究的各个领域,均有国内知名的资深规划专家领衔和具有实战经验的设计团队参与,培养了一批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规划师。在一批领衔教授和众多教师带领、支持下,规划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规划院先后聘请学院赵民、彭震伟、唐子来、孙施文、李京生、潘海啸、戴慎志、张松等20多名教授成立总师专家团队,为全面提升规划院的实践能力提供支撑。
同时,规划院与学院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全方位合作,全面推进“人才-学术-平台”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与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签署校企合作协议。2023年,获批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单位。积极参与、组织各类学术国际国内会议及活动,与《城市规划学刊》联合举办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和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论坛,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重要学术活动。同时,规划院也是学科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项目的重要平台。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 (上海) 成立后,规划院即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积极服务亚太地区的世界遗产保护公益事业。以实践反哺教学,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共同探索建立实践教学新模式。批具有突出专业实践背景、具备设计教学能力的优秀规划师,担任企业导师,参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把最新实践带进课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主动打通产学研断点,促进资源要素对流,创新科研机制,丰富学科平台。经过30年的探索与积累,目前规划院已建立50余个产教融合平台,包括5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和基地、6个研究院、9个院级研究中心、33个教师工作室,构建起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产教融合平台。
使命担当的“全国实践”
服务社会是同济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以来几代规划学人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和信念,也是同济规划院的宝贵财富。“城市规划是一项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是金经昌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同济规划人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奉献,以严谨、理性、务实的态度,努力实现规划工作者社会价值的使命和担当。
建院以来,同济规划院联手学科,深度参与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包括上海世博会、上海2035总规、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专家教授组成的总师团队领衔大项目,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引领行业发展。以重大实践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形成重大实践与学科前沿双向驱动的格局。以上海世博园区规划为代表,吴志强院士带领同济团队首次采用大规模人流模拟和方案评价,成为同济规划学科在智能规划前沿领域全面突破的起点。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发挥同济大学多学科优势,从超大城市发展转型和规划技术方法和成果体系创新引领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实践。2018年开始,先后承担了2个省级,2个省会城市及36个地级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成为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创新的重要力量。
体现企业担当,肩负起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积极在抗震救灾、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公益项目中发挥作用,形成同济规划实践的重要特色。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吴志强院士、周俭大师、夏南凯教授带领同济规划团队都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灾后重建。2010年起参加上海对口支援新疆。2013年起参加同济大学对口云南云龙县脱贫攻坚工作,入选教育部选树的典型案例,并在学校领导下牵头成立城乡规划高校帮扶联盟。关切社会需求,牵头组织杨浦社区规划师团队,引导师生走入社区。发起组织全国大学生乡村规划设计竞赛,引导师生走出课堂走进乡村,推动了乡村规划教学在全国的开展。
同济规划院集体和个人获得了许多荣誉。世博设计团队获得上海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示范集体。规划院获得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领导小组颁发的“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赛区先进集体”、“2010年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称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颁发的《城市规划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4年颁发的《定点扶贫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颁发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并为学院获得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称号、全国“工人先锋号”、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做出了积极贡献。
追求矢志匠心的“求实攻关”
实践创新始终是同济规划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高校规划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三十年来,同济规划为全国及上海的历史遗产保护工作做出重大贡献,并在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乡村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领域形成突出的专业优势。求精做实,以世博会、四川援建、雄安新区为代表,积极探索从规划到建成形成全过程服务。解难创新,积极探索多学科、多团队、全链条的集成攻关和创新能力。
在规划院承担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中,从前期主题策划、选址到会前制定方案、组织推进、谈判运营,再到会后开发利用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相继完成了数十项实施性规划和专题研究。在北川地震博物馆策划和老县城遗址的整体保护项目中,面对尚无先例的保护内容和保护要求,克服遗址现场的危险、工作难度大的困难,多学科协作解决实际难题,体现了学科优势和严谨务实的精神。长期开展的历史保护工作中,许多保护规划都坚持了十年甚至几十年,如平遥古城保护、潮州古城保护、江南水乡保护、上海历史文化保护等,从前期研究、保护规划、修建性设计及建筑修缮和再利用各个环节,不求得失,甚至不计成本,坚持原则,敢于创新,将保护历史特色与体现现代智慧结合在一起。
为了鼓励规划创新,规划院自2003年起开始组织院内优秀获奖项目评选活动。2007年专门增设科研部,积极鼓励教师和设计人员结合规划创新实践开展课题研究,目前资助课题累计已超过300余项。2012年起,科研工作开始设立重大课题资助计划,重点扶持应用型科研成果和项目的研发,承当的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约500余项。《理想空间》已出版近90多辑,以丛书的形式宣传规划的新理念、发表优秀规划作品。与学院联合开展“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以企业为平台承担上海市科技行动计划。过去五年来联合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超过50项,联合申报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过去十多年来,规划院共获得全国和省部级的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600余项,其中一等奖60余项、二等奖150余项,此外还获得各类国际规划设计奖约20余项。
树立未来视野的“转型探索”
树立未来视野是同济规划院不断创新的底色,努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中发挥行业先锋作用。当前规划行业发展面临着三重挑战:一是规划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改革背景下,向空间治理工具和公共政策转变的要求;二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方式发生变化,面对存量发展,需要更加深入认识城市发展和运行的规律;三是面对以大数据和智能化为代表的规划新技术应用及其深远影响,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规划方法和技术范式尚未建立。
面向未来,同济规划院作为一个高校企业,应以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从学科中汲取养分推动实践变革,再从实践总结中反馈学科发展和进步,实现产教融合成长、与时俱进。
第一,要坚持探索以实践创新驱动学科发展的发展路径。基于社会需求驱动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的重大命题,高校站在学科前沿同济规划院要借助规划学科优势,要更加充分体现高校规划院作为链接社会需求与学科建设的枢纽,积极发挥重要的探索作用。
第二,要提升高校规划院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规划行业的生命力所在。重大实践往往是诞生重大理论的摇篮,学科的重大拓展又会带来实践业务的领域创新和方法的拓展。新挑战下同济规划院将不断致力于建设创新型企业,学习型企业和青年友好型企业,更加紧密携手学科建设,增强学科交叉、资源整合、集成创新能力,发挥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作用。
第三,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学生、社会三个层面发挥平台作用。高校规划院在支撑学科发展教学目标设计、基地化教学模式、实务课程建设、教学队伍组合等方面有特殊作用。比如,对总体规划教学模式探讨,采取战略性行动规划的具体模式,通过高校规划院的实践可以进行较好的试验和探索总结。
第四,全面推动规划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规划范式转型,高校规划院要发挥引擎作用。要与学科建设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通过设立工作室、立项联合课题、提供经费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新技术在规划实践中率先突破和检验,进而在学科发展中进行总结,奠定学科建树的新基石。
回顾同济规划院30年来走过的历程,始终依托学科发展,坚持以为国家建设贡献学科智慧、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己任。始终坚持产学研一体,将学科前沿、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始终坚持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发挥实践创新的平台作用,引领城乡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全国实践、求实攻关、未来视野是同济规划的坚守,也是展望的发展方向。三十而立,也将是同济规划院的新起点。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学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十周年院庆专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张尚武:同济规划院发展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