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多阶段的发展特征和多类型的空间结构三大基本特征,叠加过去40年高度“时空压缩”的城镇化历程,致使我国城镇化面临的生态环境“失态”、城镇布局“失序”和区域空间格局“失衡”等复杂问题愈加严峻。如何实现城镇与自然的适配、城镇空间的合理组织,以及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动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需要解决的三大重点问题。为此,笔者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提出了城镇与自然“精准适配” 的规划理论方法和知识图谱框架,立足多维度、多情景的价值导向,形成了差异化、多尺度的技术集成。该理论方法成功应用于多层次的规划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成效。
本文作者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全文刊登于《当代建筑》2025年第1期,欢迎分享。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人居环境呈现出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多阶段的发展特征和多类型的空间结构等基本特征。这些复杂特征叠加我国高度“时空压缩”的城镇化历程,导致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多元复杂,如何实现城镇与自然的适配、城镇空间的合理组织,以及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动态可持续发展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三大问题,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空间层次提出解决方案,其中城市与区域规划更加聚焦宏观、中观尺度问题的解决。
就规划本身而言,不同时期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快速扩张与自然环境的紧约束冲突成为焦点,城镇扩张和新城新区的选址建设如何适应差异性、多元化的自然环境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在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城镇建设的品质提升和空间价值的彰显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多情景、多价值下存量空间的动态优化和再利用是规划需要关注的重点。为此,二十多年来,本人带领团队在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中,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精准适配”规划理论方法,贯通城市与区域发展从科学机理到工程应用的衔接,对持续推动我国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 多样化的地理环境
1.2 多阶段的发展特征
1.3 多类型的空间结构
图1 我国人居环境的三大基本特征和三大科学问题
2.1 “精准适配”的理论方法

2.2 知识图谱框架
2.2.1.2 发展中后期多维度、多情景的价值导向
图4 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导向示意图
图5 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多维度价值导向的知识图谱框架图
2.2.2.1 差异化的技术集成
2.2.2.2 多尺度的技术集成
图8 “精准适配”的理论方法、知识图谱框架和实践应用示意图

图9 全国城镇空间格局示意图
图1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建设成效

3.2 城市群尺度的实践:《京津冀城乡规划(2015—2030年)》
图11 京津冀地区 1 月(左) 和 6 月(右) 风场图, 根据自然资源部监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图》 审图号:GS(2016) 1610 号绘制
图12 永定河生态修复
图13 南苑森林公园森林
图14 南苑森林公园水系

图15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

3.3 城区尺度的实践:《海南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规划》
图17 海南博鳌近零碳示范区降碳技术措施库
图18 场地更新改造示意图(海南博鳌近零碳示范区)
图19 陆地生态系统改造(海南博鳌近零碳示范区)
图20 景观设施改造(海南博鳌近零碳示范区)

图23 建筑降碳(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及酒店改造)②
图25 海南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建成效果
结语
注释
①建筑设计为中远海运博鳌有限公司。
②建筑设计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王 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来源:CA当代建筑.
王凯:把握区域发展新态势 促进大城市地区科学健康发展
王凯:区域与城市的安全发展——精准分析 · 适应技术 · 动态评估

“国家空间规划论”要义:精准分析与适应性技术的方法及应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王凯 | “精准适配”: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