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海外行思 |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行记【白俄行 · 连载】

【作者按】2024年12月10—16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团队赴白俄罗斯开展“可持续城市化:中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与规划研讨活动”,本次学术交流活动被列入2024—2025年中白科技创新年活动方案科技交流类项目,由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总理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共同宣布启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胡畔、博士后陈骁、博士研究生欧振宇、硕士研究生龚文晨共同赴白参加调研和交流。

1  明斯克的城市历史

明斯克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1世纪。如多数欧洲市一样,它起源于一个小型贸易市场,从1101年开始成为某个君主国家的首都,直到1129年被基辅罗斯兼并,才正式纳入罗斯人的文化版图。明斯克在1793年被俄国占领作为其军事要塞;1917年十月革命后,它成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后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的首都。明斯克的城市历史也是一部“战后重建史”——1812年它被拿破仑一世的军队摧毁,一战期间遭受重创,二战期间再次被摧毁——在历代政权此兴彼落的过程中,它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得以重建,饱受劫难,容貌不断改变(图1)。旅欧华人诗人曾言,“明斯克,欧洲的心脏。斯维斯洛奇河,静静地流,里面有多少明斯克人幸福和心酸的眼泪。”

图1  关于明斯克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城市雕塑

明斯克的历史转折点是1921年被选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苏维埃政府提出基于理性与现代主义的城市概念,将方格路网的城市道路系统改造为中心放射结构,这在1938年的总体规划中得到批准。明斯克1938年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基于现代主义思想和苏维埃前卫艺术的新城市组织,试图使原本陈旧的城市适应新的苏维埃社会。然而历史总是具有偶然性,二战的爆发使得这版城市总体规划停留于纸面。1944年,苏联红军从德军手中解放明斯克,但只得到了一堆废墟和瓦砾,城市中70%的住房和80%的基础设施都被摧毁。此后,明斯克开始按照1938年制定的总体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真正属于苏维埃的城市。明斯克的城市结构以苏维埃理想城市模型为蓝本,其特点是开阔的城市主干道、大片绿地、中心区雄伟而多样的公共建筑等。具体措施包括:重建城市战前的标志性东西向主干道(今独立大道,曾名列宁大道[Niezaliezhnasci
Avenue
],图2),建造一条垂直于主干道的南北向次干道(今革命大街[vulia
Revolucionnaya
],图3),作为市中心的基本结构;在两条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建造一个新的中央广场,为城市创造一个社会政治中心;修建两条支路,形成中心放射状的城市结构;沿斯维斯洛奇河创建连续的公园绿地系统。之后,明斯克在1946年提出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整体上延续了上版规划的思想:修建主要放射状道路,将原方格路网转换为中心放射状道路系统;建设一个雄伟的城市中心;建立连续的绿地系统;将主要公共服务聚集于城市中心,住宅和工业区则置于其周边;等等(图4)。

图2  明斯克独立大道街景


注:图中双尖顶建筑为圣玛丽大教堂。

图3  明斯克革命大街街景


图4  油画《我们正在重建这座城市》(1958年)

图源:作者拍摄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

明斯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造和重建的城市中心区,一直作为城市遗产被保护和使用至今,成为了解明斯克以及白俄罗斯的重要媒介。事实上,二战期间的破坏并不是明斯克城市全面重建的唯一原因,而是新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使它可以在不失去前城市历史特征的情况下创造新的身份——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主义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图5)。

图5  手绘明斯克地图

图源:地图购于明斯克独立大道的中央书店

2  明斯克的城市遗产与市民生活

本次调研中,笔者一行先后入住两个不同的酒店,一个是位于老城区的莫纳斯特尔斯基酒店(Hotel
Monastyrski Minsk City Centre
),另一个则是在城市中心独立广场旁边的明斯克酒店(Minsk
Hotel
)。前者位于革命大街,后者位于独立大道。传言,明斯克在俄语中的本意是“小山丘”,结合笔者在明斯克City Walk留存的记录来看,其老城区确实坐落在斯维斯洛奇河边的小丘上,小丘中心是明斯克的地标建筑群——白教堂,亦称圣灵主教大教堂(Holy
Spirit Cathedral
,图6)。教堂始建于17世纪,为巴洛克风格,白墙绿顶,别具一格。教堂中曾被用于修道士们日常起居的住宅建筑如今被改造为莫纳特尔斯基酒店,所以酒店将教堂照片放于其官网宣传,这也导致笔者一行第一次办理酒店入住时直奔教堂而去,错把教堂当成酒店。老城区的建筑一般是2~3层(图7),其中许多历史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馆或者市政办公楼(时间有限后来笔者并未一一探访)。时值冬季,街上行人并不多,但裹得严严实实行走在老城区,看着碧蓝的天空、极具特点的城市建筑、时不时飞起的鸽群,笔者幸福地感受着静谧安详的城市氛围——而这一切,也满足了我对明斯克的所有想象。

注:照片中双尖顶建筑即为“白教堂”。

图6  从斯维斯洛奇河右岸望向历史城区及白教堂


图7  明斯克老城区街景
明斯克酒店位于欧洲最长的街道之一——独立大道上,即1938年和1946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要重点打造的城市大道,胜利广场、独立广场和红教堂等重要节点都在这条街道上。独立大道两侧多为4~6层的苏维埃新古典主义风格和斯大林式建筑,尽管大部分都是1940年代之后重建的,但其建筑风格保留了白俄罗斯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特点,现代主义特征并不突出。沿街立面的形式、秩序较为统一,没有表现出多种建筑风格的混杂或割裂感。街道十分开阔,少有行道树,街面十分整洁干净。由于已经入冬,天气相当寒冷,因此就算是在中午的主街道上也行人寥寥。之后,笔者和调研团队多次徜徉在明斯克主干道上,观察这座城市的建筑和街道,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频繁赞叹这片建于七八十年前的城市遗产。

到访明斯克之前,笔者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来自他人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人的素质非常高”等,此次明斯克调研之行尤其是实地游历了如明斯克地铁、公共场馆、大学、工厂等地后(图8,图9),这种印象得以印证和加深。笔者发现,明斯克的市民确实有着热情、朴实和文明的素质以及高水平的生活品质,具体表现为整洁干净的街道空间、丰富的文化展览、大学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仍保留社会主义传统的工厂管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软”要素与其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气质是高度匹配的——尽管城市中没有大量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面临着脱钩和被制裁的国际困境以及国内政治危机,但是大部分人仍然保有体面的工作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或许这是城市和人的层面同时迈入现代化的表征。

图8  明斯克地铁

图9  明斯克公共场馆、大学与工厂

尽管在一些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文章中,批判苏维埃城市规划的话语——“通过极权主义的建筑构建理想城市”,“杂糅了基于理性的现代主义与基于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屡见不鲜,甚至导致人们对“开阔的主干道”、“大片绿地”、“雄伟的公共建筑”和“放射性空间结构”等“苏维埃式的”规划要素也有了偏见。但实际上,恰当的批判不应针对规划理论和形式本身,而应指出明斯克(以及其他苏维埃城市)新的空间形式没有适应新的社会关系,即城市的空间和功能没有完美体现属于新的苏维埃的空间意义。对于当时缺乏足够的城市重建知识和经验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来说,临危受命将战后的明斯克重建为苏维埃的理想城市极具挑战。由此看来,后世理论家们尖锐的批评显得格外苛刻。然而今天,在过去某个阶段不被欣赏的苏维埃风格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已成为历史遗产,赋予明斯克引以为傲的特征与品质。

3  一些调研思考与感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明斯克一周的调研让我思考: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如何蜕变为今天的城市遗产?我们又该如何建设“人民城市”,促进高质量城市发展?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感悟。


一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是生成未来城市遗产的基础。明斯克主要街道在重建时采用了极高的标准,不仅体现在施工建造方面,还体现在规划设计和艺术审美方面。遗产“永存”的内在特征要求遗产建设之初便具备物质材料的历久性、美学价值的恒久性和功能空间的跨时代适用性。反观我国,大量建设标准多为经济适用导向,加之施工过程中存在粗制滥造,很难保证建筑和基础设施成为恒久的物质存在。


二是发挥城市规划协调社会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作用。明斯克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试图用苏维埃的城市规划模式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理想城市以适应崭新的社会关系,因为未能产生社会主义的空间,仅仅是现代主义的移植,所以这种尝试在当时并不算成功。尽管也走过不少弯路,留下许多遗憾,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过去的70多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发挥了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巨变的今天,面对贫富差距加剧、城市公共产品不足等问题,规划更应突出其协调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空间功能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致力于使各类空间要素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三是推动城市与人的共同现代化。明斯克并没有大量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人均工资水平也比不上我国多数大城市,但市民素质之高、公共服务之充足、城市氛围之和谐令笔者惊讶。这提醒我们作为规划师,应该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归依,深刻理解“以人为核心”的本质,理解我国城市建设现代化的核心是服务人、培养人和发展人,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生活质量,强调城市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突出城市文明与市民生活的统一性,提高人的现代化水平。UP

作者:欧振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ozy20001121@163.com

延伸阅读

蜕变——“城市走廊开发计划”下亚的斯亚贝巴的新面貌【埃塞行】

亚的斯亚贝巴郊外工业园区调研记录——以东方工业园和博莱乐米园区为例【埃塞行】

“平行时空”中的山地友好城市——与重庆对比视角下的亚的斯亚贝巴行记【埃塞行】

编辑 | 顾春雪 张祎娴

排版 | 顾春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https://mp.weixin.qq.com/s/_SaLracAFzX_lGCOMMQSgg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