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我院第十三届院学术交流节暨2024年度院优评选(第二轮)圆满举办(下)

近日,我院举办第十三届学术交流节系列活动暨2024年度院优评选(第二轮)。本次活动旨在加强技术交流,促进成果总结,提升思维能力,锻炼人才梯队,进一步推动我院智库建设。


首轮评选已从2024年质量优秀的50余个项目和课题中,通过全院投票遴选出32个入围项目,涵盖区域发展和自然资源研究、交通市政和生态安全研究、详细规划和设计、数字技术四个版块。在本轮评选中,各项目负责人代表项目组登台进行技术交流。


本期带来的是“详细规划和设计”及“数字技术”两个版块的精彩内容。


详细规划和设计








该版块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全域全要素规划路径的探索,共有入围项目12个,李波、付洋、袁铃惠、董晨、洪铭伟、朱梦钰、代鑫、陈卫东、钟婷、游添茸、金可先后登台交流分享。









李波

《轨道交通熊猫乐园站TOD综合开发城市设计》探索公园城市半自然地区EOD城市设计方法,制定高流量地区交通精细化解决方案,促进重点片区“千万流量”价值在地转化。









付洋

《成都市乡村振兴用地使用指南》围绕“规-建-管”全流程,覆盖乡村振兴全场景,以使用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工具包”的形式为基层“手把手”提供土地使用行动指引。









袁铃惠

《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片区规划编制技术指引》以成都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为引领,从安全底线、规划传导、资源配置、用地布局、建设发展、空间形态等方面形成六大编制重点。









董晨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4)》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全域、全流程的背景下,构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技术标准,不断提升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效能。

《成都传统人文空间营造特征研究及应用》深入挖掘近三百年间成都十六个老县城的县志地图,总结“山川定位,塘水成脉;边界融通,丁路连环;大院聚心,小宅靠巷;高台筑阁,景映城郊”的城市营造文化基因和模式。









洪铭伟

《九里堤涉铁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城市设计》探索多专业协同、全链条支撑总控规划模式,通过竖向分层规划营造大铁立体公园社区。









朱梦钰

《兴隆湖未来公园社区城市设计》构建科创社区四大空间基因营建体系,构建”人群行为-场景识别-空间规划”三位一体的空间场景规划方法,形成可复制的科创社区营建范式。









代鑫

《成都市东西城市轴线规划研究暨龙泉驿段总体城市设计》以中国范式架构轴线叙事、以模型算法支撑系统决策、以在地表达转译城市形态,明确东西城市轴线的目标愿景、空间格局和管控思路。









陈卫东

《天府新区社区低碳模式研究》探索形成“可操作、好测度”的社区低碳营建工具箱和“可实施、好传导”的社区低碳管控图表,为编制体现低碳要求的详细规划或城市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钟婷

《城市更新详细规划编审关键内容研究》基于存量自然资源的增值保值理念,明确“编、管、审”主要内容,探索成都特色城市更新详细规划编管方法。









游添茸

《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技术标准体系》按照“突出全领域覆盖、突出全流程支撑、突出新理念引领、突出新实践探索”四大特征,涵盖生态、生产、生活全领域,贯穿规划、建设、治理全流程。









金可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生态方式+人本逻辑+空间治理”的规划路径,聚焦自然资源全链条管理,探索“两规”深度融合编制方法,推动超大城市生态绿隔精细化治理。


阮晨副院长点评详细规划和设计版块

他在点评中指出,我院过去一年的详细规划和设计类项目在题材上呈现“传统中孕育新生”的特征,既聚焦城市发展实际问题,又贯穿规划实施全生命周期。在方法论与关键技术上实现三重突破:一是在传承中创新,提炼数据智慧;二是构建覆盖 “规、建、治、编、审、施、督” 全链条的技术体系;三是推动关键技术迭代升级,彰显科学理性力量。在成效上回应智库进阶新阶段,探索试验示范、拓展服务内涵,深度进入与城市共同成长的精准区域和精细领域,既形成了阶段性关键技术,又验证了发展路径的科学性。未来需持续深化多维度验证与应用跟踪,强化跨领域融合集成,加速形成独有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数字技术








该版块聚焦构建智慧规划新范式,共有5个入围项目,曹塽、蒋源、刘丙乾先后登台交流分享。









曹塽

《空间感知系列——电力数据研究库》通过建立面向实际工作场景的数据支撑体系,从“数据库-模型工具-应用指南”三方面进一步提升电力数据的应用效率和应用质量,并形成我院独立知识产权。










蒋源

《城市认知系列——成都市休闲游憩特征报告》建立以AI大模型为主的工作流实现情绪数据的高效和精准分析,深入分析和认知全市游憩空间。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工作要求的AIGC出图技术工作流设计及实现研究》深入开展AIGC出图技术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转化应用,构建了符合多种规划场景需求的出图工作流以及辅助插件。









刘丙乾

《成都市公共交通可达性模型建构及应用场景展望》基于公共交通出行链,搭建“可达性分析、等时圈分析、机会和服务获得性分析、服务范围分析”四大核心模块算法,为公交和停车系统优化提供支撑。

《基于参数化建模的城市设计方案生成与评估技术方法研究》通过构建面向城市设计全过程需求的参数化服务平台,实现设计方案生成等多种功能与多源服务的定制化输入、智能化生成与可视化呈现。



唐鹏副院长点评数字技术版块

他在点评时肯定了我院2024年数字化工作的系统性与创新性。数字技术项目未来需从数据来源多样化、方法创新智慧化、规划融合深度化三个维度持续优化运行逻辑。他特别指出,要着力构建服务城市、服务我院的人工智能网络,强化AI技术与规划业务的深度融合,为规划编制提供更智能的技术支撑。


杨潇院长致闭幕词

他指出,本次学术交流节通过创新组织形式,旨在推动思想升华,而非局限于单纯的技术展示。智库的本质是输出思想,全院技术人员应深化对国家战略与城市实践的融合认知,健全“规划-实施-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规划成果。


针对数字化转型浪潮,杨潇院长提出“三个转变”要求: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创新转变,从关注技术细节向战略全局与技术细节兼顾转变,从依赖传统方法向培育数字思维和善用数字技术转变。他指出,思想力是规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工具革新无法替代思想深度,必须保持思想进步以应对AI技术迭代挑战。展望未来,我院将重点聚焦三方面工作:构建“问题导向-思想引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科研生态体系;强化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提升技术统筹能力;打造智慧规划平台,构建“数据+算法+场景”的数字规划技术体系。



本次学术交流节既是对2024年规划成果的全面检视,更是推动我院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我院将继续围绕智库建设目标,深化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以更专业的服务、更前沿的理念,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规划智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我院第十三届院学术交流节暨2024年度院优评选(第二轮)圆满举办(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