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笔谈】主编按语 | 规划教育的规划


主编按语

主编:吴志强 院士

当前,中国城乡规划学科正经历深刻变革。城镇化进程的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都在推动规划学科与教育体系的转型。本期笔谈以“规划教育的规划”为主题,邀请了多位学界与业界权威专家,围绕学科本质、教育模式、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守正创新,筑牢学科根基

 

段进院士、黄亚平教授等学者指出,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在于“空间”,这是其区别于其他领域的关键。无论是应对存量更新时代的城市治理,还是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统筹,空间规划与设计能力始终是规划师的核心竞争力。守正创新并非固守传统,而是要在夯实空间设计与规律认知的基础上,推动与经管、生态、公管等学科的融合,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正如王世福教授所言,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营建美好空间”,这一使命需要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思维传承下去。

 

需求导向,重塑教育体系

 

石楠教授强调,规划教育的改革应以需求为导向。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行业边界的模糊以及社会参与的深化,规划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单一走向多元。张悦教授对新学位法的解读为“分层级、分类型”培养提供了制度支持:本科阶段注重通识与基础,研究生阶段则突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差异化定位。冷红教授进一步提出,教学内容应从城乡空间向国土空间深化,教学方法应借助虚拟现实、智能技术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数智赋能,开拓学科前沿


闫凤英教授、卓健教授等学者认为,规划学科应积极拥抱数智技术,重构动态感知与决策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规划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驱动”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时空动态模型与智能决策系统,规划教育将培养出既精通传统空间设计、又擅长数据解析与技术应用的“新工科”人才。陈志端副教授提出的“分类分层”培养模式,旨在增强学科韧性,使人才能够适应国土空间治理、城市更新、生态修复等多元场景的需求。

 

协同共进,回应时代命题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战略,规划学科的责任愈发重大。华晨教授指出,规划教育应从“传授知识”转向“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与创新意识;阳建强教授则以城市更新为例,强调教学应注重多学科协同与实践闭环,让学生直面复杂社会问题的真实挑战。这些探索表明,规划教育不仅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的传承——以公共利益为宗旨,以人民城市为初心。

 

结语


转型之路虽充满挑战,却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本期笔谈既是对当下问题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期待学界与业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多学科融通与政产学研协同,共同书写城乡规划学科与教育的新篇章。唯有如此,才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人居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各位专家的精彩论述,敬请持续关注

段   进 | 面对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的教育改革思考与探索

石   楠 | 规划教育改革要面向需求

闫凤英 | 回溯本源,应对变化,把握未来

王世福 | 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改革焕新

张   悦 | 新学位法解读下的城乡规划教育“分层级、分类型”改革思考

黄亚平 | 谨防弃本趋末,推进融合拓展

华   晨 | 从传授专业知识到鼓励规划思维

阳建强 | 城市更新在学科转型与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冷   红 | 适时焕新 应对变革

陈志端 | 多元模式与分类探索:城乡规划学科与教育面对不确定性未来

卓   健 | 从学科三大基本特征看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笔谈】主编按语 | 规划教育的规划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