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低空基础设施作为低空经济活动开展的前提,其规划建设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是新生事物,目前行业对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的具体路径尚不清晰,缺乏系统性规划指导。
清华同衡智慧城市研究所依托深厚的研究底蕴与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并聚焦低空基础设施的“两基建一支撑”,提出四大推进策略,以期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相对全面的研究参考,以低空基础设施为基点,促进低空经济的健康与快速发展。
一、低空经济发展基石,带动万亿级产业
低空基础设施是支撑低空经济发展必备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设施,是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辐射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点。根据《国家“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多地出台的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和实施方案,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正受到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多极推动。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具备乘数效应,能够优先受益,更是推动部分功能采取商业化运作的关键。全国范围内,鼓励低空基础设施商业化运营,加大投资规模已成为共识。深圳作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者,计划投资超过100亿开展建设,涵盖通信、导航、定位等多个领域,预示着全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将十分可观。
二、“软硬”基础设施兼顾,统筹推进先行
低空经济活动依附于低空空域,而低空基础设施的布局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低空空域的使用。依据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或规划文件、技术标准和行业建设经验,低空基础设施包括“两基建一支撑”,具体涵盖低空“硬基建”、低空“软基建”和运行支撑设施。

低空基础设施的组成架构(作者自绘)
低空“硬基建”是支撑低空飞行器起降和备降活动而建设的一系列场地及其配套设施,包括起降场站和场站配套设施。起降场站根据服务能力、空间规模和功能配置的不同,可分为起降枢纽、起降场和停靠站点三类。场站配套设施则包括目视助航设施、救援消防设施、标志标线、安全网/安全架以及能源供应设施,它们为确保飞行器安全起降、提高运行效率、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以及支持日常运营和紧急情况应对提供支撑。
低空“软基建”是除了物理设施之外的数字软件服务系统,包括低空融合网络、低空信息服务系统、飞行监控管理系统和低空基础设施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动态监测、智能调度、实时情报等服务,支撑低空安全保障及管理服务需求。
运行支撑设施则是围绕低空飞行及各类应用场景而拓展构建的一系列城市服务设施,包括城市通信、算力和卫星网络设施、交通物流配套设施、能源与应急处置设施、城市商业公服设施和科技产业服务设施。这些设施用于辅助低空活动的安全、高效运作,是城市功能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建设实践过程来看,要求政府和企业从长远角度出发,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确保低空相关规划与现有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体系实现深度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力求在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最大化。
三、 四大策略统筹并进,保障建设科学有序
基于低空基础设施本身的使用特性,规划布局首先需要确立“公共优先,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低空基础设施的科学有序建设,结合国家政策要求以及积累的项目实践经验提出了“规划引领、集约共建、多元共筑和智慧赋能”四大推进策略。
规划引领,布局“空地一体”协同蓝图。低空基础设施首先要满足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的要求,不仅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方向协调,还应融入交通、市政设施等城市专项规划,确保与城市其他要素有机融合。
集约共建,统筹资源打造发展合力。针对低空物理基础设施“规模小、分散广”的特点,应避免大片土地出让,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低空基础设施起降场与土地集约共建,实现低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多元共筑,构建协作共赢生态体系。搭建多元合作的平台,吸引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公众等相关者合作,通过明确各方的角色与责任,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确保各方能够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低空基础设施的顺利实施。
智慧赋能,强化低空数字基建根基。通过数字化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将低空活动所需的信息变成可计算、可运营的数据资源,建立低空数据与智慧城市数据双向赋能体系,为多式联运、场景拓展打好基础。
四、特许经营模式助力发展,保障资金来源
在低空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上,特许经营模式因其独特优势成为首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3〕115号)以及《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17号令),低空基础设施是可进行特许经营的范围。
特许经营模式能够利用社会资本方自身资源及专业性,相较于传统的政府独资或主导模式,特许经营能够更快地推动技术研发、提升运营能力,并在模式探索上取得突破。在特许经营框架下,社会资本方将承担起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任务,通过创新的管理能力,实现低空基础设施的先行示范目标。
特许经营模式具有多渠道融资的优势。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行业发展尚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支出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特许经营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能够有效缓解这一压力,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许经营项目的融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权融资等,为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同时,特许经营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城市公共利益。在特许经营合同中,政府会与社会资本方明确约定服务标准、质量要求和监管措施,确保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符合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公共利益。同时,政府还会通过定期评估、监管和考核等方式,对社会资本方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特许经营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五、小结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与创新要素集中等特点,市场空间巨大且应用场景广泛。低空基础设施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以”两基建一支撑”为框架,通过物理空间与数字系统的协同构建,正在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清华同衡智慧城市研究所提出的四大推进策略,为低空产业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先行城市百亿级投资的示范效应显现,全国性低空网络布局加速形成。与此同时,国家和各省市政策的持续加码与精准扶持,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和深化拓展,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战略机遇期。这一领域的突破不仅有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还将成为推动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举措,助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品质跃升。
部门简介
清华同衡 智慧城市研究所
智慧城市研究所是清华同衡智慧城市领域的核心业务部门之一,秉承“行稳致远、家国天下”的核心价值观和“专注、引领、创新、实践”的职业精神,以“创新城市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为愿景,全面承担“智慧城市”核心业务领域的规划设计和咨询任务,竭诚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城市运营机构提供全过程、多方位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和跟踪咨询服务。
自2012年成立以来,智慧城市研究所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投身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主战场,深耕于智慧城市的标准编制、规划设计、发展评估、建设落地等各大环节,先后承担了直辖市/国家级新区、地市级、区县级智慧城市规划、研究、建设及平台研发等项目100余项,参与编制国际/国内智慧城市标准40余项,具有丰富的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经验。
相关链接
低空经济研究12 | 专项债加量,低空经济新领域应如何把握机遇?
编辑/排版|李刚
封面图|新华社
供稿|清华同衡 智慧城市研究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低空探索 |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开启低空经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