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4/5-3)

城际生态协同区域识别及其政策网络结构测度——网络分析视角

Identification of Intercity Ecological Synergy Region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Network Structure: A Network Analysis Perspective

源自: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4(245): 105008.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24.105008

作者:Wuyang Hong, Yelin Li, Xiaochun Yang, et al.

推荐:陈卉颜文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1202chenhui@tongji.edu.cn;yanwt@tongji.edu.cn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治理逐步突破了行政单元的边界。近年来,随着城际生态空间成为一系列开发与保护行动的重点,确定城际生态协同区域并实现城际生态协同治理,对于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跨边界生态治理涉及众多主体,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目前,关于上述问题的定量研究较少,限制了对城市间生态空间的管理能力。基于此,该论文首先在区域层面基于生态网络识别跨边界的城际生态协同区域;第二,对各级政府部门发布的生态政策文件,通过政策解读和词频分析,一方面基于行政法规构建行动者网络,另一方面基于政府规划构建行动对象网络,并扩展了传统政策网络的空间维度;第三,采用统计网络分析法对多层次政策网络的度分布、平均路径和社区划分等结构特征进行测度;最后,分析生态协同区域的空间格局和政策网络结构的互动关系和模式,从网络分析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优化建议。


对深圳及其周边城市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生态协同区域局部集中在南北两侧的边缘地区。在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网络分析揭示了中央、省和城市各级行动主体之间脱节,导致上、下级之间协同困难;社区间衔接相对较弱,表明生态政策权威性高度分散。行动对象网络表明省级政策与市级政策关联度相对较低,深圳与香港的规划协同程度较高,而与东莞和惠州的政策相关性较小;对河流等跨边界生态空间的多方协同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治理结构与空间主体脱节。为实现城际生态协同区域的有效治理,该文对行动者网络的各级主体分别提出了加强审查评价、传导协调和协同合作等优化建议;对行动对象网络建议增加中介节点以促进治理合作,大规模区域线性生态空间成为协同治理的关键。不过,论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政策未公开,可能导致政策数据遗漏;从政策文件中识别和描述行动主体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以及缺乏对政策过程的动态描述。



日本紧凑城市策略实施效果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Compact City

源自:都市計画論文集 , 2024, 59 (1): 52-61. https://doi.org/10.11361/journalcpij.59.52

作者:邹梦龙,大畑友紀,氏原岳人

推荐:徐畅,四川轻化工大学。xu.chang@pku.edu.cn

随着日本进入人口减少和老龄化时代,城市蔓延导致的中心城区衰退、维护管理费用增加和能源消耗量上升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日本提出了“紧凑+网络”的城市规划策略。迄今为止,日本国内已积累大量关于紧凑城市的研究,并从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角度验证了其施策效果,表明紧凑城市已成为实现未来可持续城市的具体方式之一。本文以1990年以来日本相关学会发表的学术文章为对象,通过关键词搜索和筛选,收集了76篇相关论文,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作者将紧凑城市的效果分为“环境面”“经济面”“社会面”三个主要领域,并进一步细分为11个子领域。研究发现,环境面的研究数量最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关于能源消耗和减少CO2排放量的研究。近年来,经济面和社会面的研究逐渐增加,涵盖行政运营、地方经济、生活便利性、健康福祉和灾害风险等方面。紧凑城市政策可能带来正面效果,也可能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效果。在实施政策时,需要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UP
相关阅读
期刊导航(2024/5-2)
期刊导航(2024/5-1)
期刊导航(2024/4-3)
排版 |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期刊导航(2024/5-3)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