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2025年度空间院技术交流会系列报告 | 县村现代化治理



2025年3月29日,2025年度空间院技术交流会在同济规划大厦一楼大厅举行。 “县村现代化治理”为上午专场 “跨尺度空间治理的规划响应”的两主题之一,由空间院副院长姚凯主持,以下为详细报道。



主题报告




阮梦乔  都市三所

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的空间策略——以浑源县为例


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是住建部试点工作,浑源县是山西省第二批绿色低碳县城建设试点县,重点需要落实“双碳”目标战略、推进城乡绿色发展。目前试点工作面临四项挑战:一是如何设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落实监测评估机制;二是如何基于评估,优化县城绿色低碳空间布局;三是如何充分发挥试点价值,形成集群示范效应;四是如何联动协同多部门,保证规划实施。面对挑战,规划提出四项策略:

首先,构建“评估-规划-监测”一体的指标体系。落实《山西省县城绿色低碳建设体检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结合浑源县文旅赋能型城市定位,增加扩展、引领、特色指标,重点表征蓝绿空间、短途城市、低碳产业、绿色基础设施等建设情况。

其次,基于体检评估结论,分层次构建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空间策略。宏观层面推进城绿共生、产业转型;中观层面建设短途城市,促进混合开发;微观层面推广绿色建筑,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再次,谋划浑源古城、栗园社区、柳河公园、城市新区四大集成示范项目。通过绿色低碳技术方法综合运用与空间场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形成集群效应,增强试点贡献。

最后,结合城市更新,构建绿色低碳县城建设项目库。谋划6类近期行动,结合城市更新谋划绿色低碳县城建设重点项目库,构建住建局牵头、多部门协作的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机制。


浑源县绿色低碳县城指标设计示意图


浑源县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空间策略示意图







刘学祥  创新三所

文化遗产空间整体保护与系统活化利用的规划实施工具探索——以山西沁水县为例


为落实国家对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出的高要求,自然资源部启动了遗产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的试点工作。沁水是山西省3个试点县之一,重点聚焦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关键议题,针对保护利用中矿产资源开发和遗产资源保护等核心矛盾和问题开展工作。

沁水试点工作以编制“能用、好用、管用”的专项规划为目标,提出构建“县域—单元和组团”的两个规划层次,衔接总体规划、单元和实施层次的详细规划。通过图则工具设计,将遗产保护和利用视角的管控规则融入空间规划体系之中。同时,通过数智赋能和用地政策的探索来支撑图则工具的有效使用。

在县域层面,通过系统梳理沁水县文化脉络和遗产要素分布以及上位规划要求,构建全域遗产系统保护利用格局,有效指导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单元和组团层面,上下衔接划定了遗产管控重点单元和组团边界,分别聚焦结构引导、功能引导和风貌管控,以及空间布局、重要节点的设计要求和建筑与景观风貌管控引导,深化了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

通过附加图则的方式,将细化的管控要求纳入相应层次的详细规划予以落实,解决了传统规划中难以覆盖的保护管控和活化利用引导问题。为保障规划实施,试点工作还设计了6大数字化场景,将图则内容纳入“一张图”系统,数智赋能规划实施。同时,针对涉矿遗产保护单元面临的建设与非建设空间用地政策难题,探索了遗产要素周边放宽临时用地使用和农林空间轮动机制。


单元层面图则工具示意图


图则工具应用场景示例示意图







马航  都市一所

实施导向的和美乡村建设对策与路径——以邵武市乡村规划为例


报告围绕邵武市和美乡村系列规划的实施导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对策与路径,探讨以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构建乡村振兴实施框架,为各级政府提供战略实施路径与政策工具包,为村民自治搭建平台,助力邵武市建设成为福建省乡村振兴实践的先锋样板。

一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实施行动纲领。自上而下强调体系性,形成“市县-乡镇-村庄”逐级细化的行动纲领;自下而上通过和美乡村建设规划,优化村庄空间布局,落实上位规划的空间传导与管控要求。

二是鼓励片区资源联动与发展共富。通过产业、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共建共享,在市域形成若干乡村共富片,加强空间布局引导和建设时序管控,确保稳定运营。

三是突出文化吸引力进而形成效益样本。通过深入挖掘村庄文化特色,衍生出公共服务功能并细化落实到具体空间,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提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效益样本。

四是培养本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鼓励村民自治。系列规划创新推行建设全周期陪伴式服务与全流程精细化指导模式,通过建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团队、村民代表等多方工作协同平台,实现从项目策划到实施建设的全链条专业力量深度融合。


“市县-乡镇-村庄”逐级细化的行动纲领示意图


和美乡村空间形态示意图





专家点评



孙施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同济规划院资深总师


这三个项目属于同济院的主战场,即县级单元的规划。从内容上讲,属于专项规划,在传统的空间性规划基础上围绕各自的主题做了探索,规划本身的内容比较饱满。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一些新的方向,最典型的就是更强调规划实施,例如陪伴式的乡村建设会越来越多。

目前需加强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第一,从视角上来看,缺少对需求的分析,包括实施主体的愿望、市场的需求、资本的需求、企业的需求等。第二,现在的内容基本上还是演绎型、自上而下为主的,与指导实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实施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做的事,所以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很重要,需要探讨怎么去协调各个部门、满足各方建设要求、拓展资金来源,并且在空间上作出应对。

最后提两个建议:第一,交流内容聚焦技术创新,技术交流重点不是在规划中做了什么,更需要讲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二,就乡村规划、遗产保护类项目,加强与乡村院、遗产院的交流。




耿慧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同济规划院总师


刚刚交流的3个项目都是围绕县村的现代化治理,从项目类型上看,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下的非法定规划为主。

规划编制面临转型,可以简单概括为进入“规划3.0时代”。规划1.0时代是以规划编制到底应该如何开展的探索为主;规划2.0时代进入了规划编制的繁荣时期,以法定规划为主,以规划编制技术的完善作为主要任务;到了规划3.0时代,法定规划项目大幅减少,以非法定规划为主,特别是对高校规划院而言。

规划3.0时代有三方面的工作很重要:第一,要讲好规划的故事,刚才3位规划师的汇报在讲好规划故事方面还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浑源项目的四大集成示范项目,沁水项目的数字化场景平台探索,邵武项目的镇村联动、景村联动以及村中单体建设。第二,在讲好规划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握新的时代总要求,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和成果助力地方发展,应该成为规划编制的核心价值。第三,要在传统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拓展服务:①拓展到陪伴式、培训式、跟踪式的服务,延伸规划链条;②拓展政府和企业链接的中介服务,让政府找到更合适的企业,让企业找到更合适的落地空间;③拓展从设计到实施的全流程服务,从规划设计到规划管理、规划审批服务的延伸。

总结而言,我们在讲好规划故事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坚持促进地方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在规划编制成果之外的拓展服务上可以有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裴新生

同济规划院副院长


县村现代化治理板块的三个项目,均反映了规划项目向着新业务、新赛道的转变,对青年规划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三个项目的交流内容丰富,规划师的汇报富有激情,取得了很好的交流效果。但也存在共性问题:交流不是简单的项目介绍,总结思考和方法创新更重要,不要急于给观众或听众讲答案,要重点讲这个答案所形成的逻辑和思考。

浑源项目,应该重点回答浑源县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指标是如何确定的,有没有量化的测算,不要局限在城区空间和用地布局,清洁能源利用、低碳技术方法的应用等内容也要体现。

沁水项目,首先回答试点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县级试点和省级试点的区别在哪里。内容上既要保护好自然和文化遗产,又要推进活化利用,并且与产业和空间相结合。最后,要解释为什么要有单元和组团这两个管控层级,各层级达到什么样的管控作用。

邵武项目,建议进一步分析邵武乡村的特点、资源的分布、建设的需求,明确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的策略、路径和行动方案,要深入学习杨贵庆老师总结的乡村规划技术方法。



现场会议照片(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主题报告内容由报告人提供。专家点评内容基于录音整理,并经点评专家确认。




相关链接




2025年度空间院技术交流会系列报告 | 长三角协同治理






供稿 | 空间院总工办

摄影 | 陆佳元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王颖 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2025年度空间院技术交流会系列报告 | 县村现代化治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