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关注“附近性”,营造共生活力

何依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与理论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先作一个解题,谈谈历史地段如何小题大作。

题目中的“小”有多重解读:第一层意思可以用3个字:“小”切口、“微”改造、“低”介入,即如何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手段来达到保护历史风貌、提升生活品质和复兴城市经济的“大”问题;第二层意思是倡导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更加关注于日常生活或城市的“烟火气”,在这个基础上,每座城市都应该有历史地段,有一条老街让人们找到“回家”的路;第三层意思是从主观出发,作为规划师要转换观念,摆脱习惯性的宏大叙事,从大尺度、大构图转向城市生活中小场景、小节点,即学习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接下来具体谈谈历史地段如何小题大作。首先,在历史地段更新过程中,小题大作特别要注重项目的选择,找到带动地区复兴的“触媒”,以点带面,推进地段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其次,历史地段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必然新旧杂糅、多元混搭,不必追求风貌的高度统一,水清则无鱼,应该在历史风貌的底色上实现新旧共生,所谓有容乃大。最后,城市规划不能仅仅停留在项目的前端,要有反向思维,从运营的末端出发,变规划为策划,来思考规划的可行性。
李锦生厅长讲“小”概念时提到了菜市场,我把这个非常具体的事再说明一下。人类学家项飙曾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谈及“附近性”的消失,他认为如今大家对自己周边的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大家都抱怨城市里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没有家的感觉,可是回家后依然通过互联网和世界产生联系,信息社会正在使我们和身边的事物进行切割。菜市场作为特别基层的场所,是大家都有自信去和他人建立现实连接的地方,能够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归宿感。如何“重建附近性”?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学术问题。
最后,在“小”的议题下,提出一个“缝隙空间”的概念,在学术语境中称为“非正规城市”。秘鲁当代经济学家德索托在《另一条道路》这本书中提出:非正规经济被正规经济忽视了,但其组织方式高度机动灵活,作为正规性的补充适应当下社会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创造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观察一下,世界各地的城市和街区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消费形式的转型,要求改变经济驱动方式,根据空间生产理论,必然要求新的空间产生。各种不起眼的地方被各种时尚活动占据,包括巷道、屋顶、庭院、檐廊等,以混合方式创造出独特的场景。根据场景理论,历史地段中有3个要点:第一是地方性,将历史底蕴和当下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二是戏剧性,相对于日常生活而言的,提供趣味的、创意的、艺术化的,并带来沉浸式的表达;第三是真实性,是一切活动赖以持续的根基。我们很容易把一个新的场景塑造出来,但如何把不同的个体汇集到一起,通过无数微小的“缝隙空间”,积少成多共同造就一个真实的场景群落,才能体现“小中见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城市空间和经济发展也从政府视角的宏大叙事转向个体视角的小微多元。在历史地段更新中应该通过营造公共空间热点,创造小微集聚、多元混合、高效开放的经济模式,把“人民城市”落到实处。

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
2025年第1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历史地段如何“小题大作”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关注“附近性”,营造共生活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