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有大区域观!“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精彩开讲


4月24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主办的“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十四讲在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开讲。
主讲人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他以《区域视角

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题,带来一场精彩的建筑文化课。约300人现场听讲,网络直播点击量达389.72万人次。

“城乡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见证。”王凯从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势、新认识和新实践等方面,分享他的研究思考。他直言,过去40年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散点式碎片化等问题,部分区域性文化体系和脉络甚至有被破坏现象。因此,新时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有大历史观视角、大文化观视点和大区域观视野。

如何从区域视角出发保护、利用城乡文化遗产?“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形成多元文化特征,文化遗存类型十分丰富。”在王凯看来,新时期城乡建设应探索“精准适配”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及整体保护路径,要对跨区域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文化价值、文化特质做精准分析,构建区域监测体系,做好动态评估保护。要以文化廊道为纽带,以文化板块为单元,把散落的遗产“亮出来、串起来、用起来、活起来”,推动城乡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新活力,为城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全国有11条跨流域、跨区域的重要文化廊道。如长江文化廊道、黄河文化廊道、茶马古道文化廊道、大运河文化廊道等等。以长江文化廊道为例,长江沿线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有武汉、南京等16个城区临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苏州、无锡两个市域临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想得多一点,全一点。不是只保护古城墙里面的东西,外面就不管了,要进行全域、全要素保护。”王凯以南京举例说,南京历代营建充分利用“龙蟠虎踞”的山势和“舟楫之利”的水系,城市布局一脉相承,未出现大幅度跨越。南京要长期坚持全要素保护,强化山-水-城特色文化体验。比如,保护好长江岸线及沿线古码头、古渡口、古战场、古船厂,结合襟江带湖、虎踞龙盘的城市格局特色,构建山水城特色文化探访路。

来源:新华日报 · 交汇点记者 白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有大区域观!“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精彩开讲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