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是浙江省生态资源富集区,被称为“浙西生态屏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国土变更调查和林草湿普查为抓手,积极探索耕林园草空间治理试点与自然资源管理协同推进的创新路径。通过高位统筹、技术赋能、机制联动和成果转化,逐步构建生态自然资源“底数清、数据准、应用实”的临安治理新格局,为更高水平建设“吴越名城·幸福临安”注入绿色动能。
强化组织领导,高位统筹“双线并进”
临安分局调查登记科以林草湿普查和国土变更调查两大专项工作为抓手,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全域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双线并轨推进机制,实现两项工作高效衔接、一体推进,有力推动“一张图”系统建设和“两统一”职责履行。
一是专班推进,压实责任。会同区农业农村局成立普查工作小组,同时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力量,形成“综合协调+技术支持+实地核查”专班化运作模式。构建“内外图斑比对-外业联合踏勘-联合会商研判”的处置机制,设立地类对接调查核实组,重点解决国土变更调查与林草湿普查地类认定不一致问题,形成各方互认的自然资源“一张底图”。
二是制度保障,协同发力。相关科室全程参与,重点审查林草湿普查工作中林地、草地、湿地管理属性标注以及国土绿化空间标注,推动林业、耕地、河湖治理协同进行。重点破解空间治理中的权责交叉难题,实现从“单一管控”向“系统治理”的转型升级,保证普查成果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创新技术应用,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针对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分布复杂、数据整合难度大的挑战,调查登记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推进农业空间治理现代化,构建“一张图”统筹耕林园草空间治理,推动资源管理从“数据割裂”向“系统智治”转型。
一是打造智能融合底图,打通数据经脉。构建一体化监测网络,对国土变更调查确定的林地、草地、湿地图斑进行细化,利用“国土调查云”平台同步开展地类变化图斑核实,实现耕地、林地、园地、湿地等空间数据的互联互通。
二是创新链式治理模式,激活数据价值。建立“多田套合”空间优化机制,融合耕地保护红线、林业生态屏障等管控要求,制定用地布局调整方案。同步为林耕置换、生态修复等场景提供评估与方案优化建议,实现治理决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升级。

深化成果应用,赋能生态民生双赢
调查登记科以普查成果为基础,推动生态资源从“数据沉淀”向“价值转化”跃升,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支撑生态保护与修复。组织实施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分析,结合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开展地类对接、图斑优化、属性调查等任务,确保林草湿普查成果与国土变更调查协同衔接。聚焦普查成果的质量检验、汇总管理和维护更新做好保障,确保数据准确性。同时,将普查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国土调查、地类认定、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通过林草湿普查全面掌握林草湿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权属状况,对森林、草地、湿地资源的统一确权登记,确保普查成果与不动产登记制度相衔接。整合国土“三调”数据与林草湿调查成果,解决地类划分不一致问题(如耕地与林地边界争议),优化耕地和林地空间布局,为农业集约化、林业产业化提供用地保障,科学平衡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需求,实现耕地质量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临安分局以林草湿普查与国土变更调查为双轮驱动,摸清了“山水林田”生态家底。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以“多田套合”优化耕林空间、以产权登记激活资源价值,走出“数据驱动治理、生态反哺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浙西屏障”筑牢绿色根基。
来源:临安分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市规划资源临安分局牵头开展临安区林草湿普查和国土变更调查工作